在此前慕尼黑车展上,大众汽车集团(下称“大众汽车”)宣布,至2030年,将累计投入高达10亿欧元用于AI技术的全链条应用开发,覆盖从研发到生产的核心环节。
在全球车企竞相拥抱AI、重构研发与制造体系的今天,大众汽车的这一举动,是迟来的“自救”,还是战略上的“后发制人”?这家欧洲汽车巨头,能否靠AI扭转在电动化竞赛中的不利局面?
大众的宣言:全流程AI化
根据大众汽车官宣信息,到2030年,将在AI领域投资高达10亿欧元(现汇率约合83.74亿元人民币),并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业务的各个领域。该投资重点用于三大方向:人工智能辅助的汽车研发、工业场景应用,以及高性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扩建。
大众汽车同时透露,到2035年,这一系列投入预计将为其节省至多40亿欧元(现汇率约合334.96亿元人民币)成本。
图片来源:大众汽车
当前,AI正成为汽车产业变革的新决定性要素。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主流车企正积极推进以AI实现“降本增效”,为电动化与智能化变革注入新动能。
此前,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战略规划部总经理、研发总院院长杨彦鼎公开表示,AI通过大算力、大数据、大模型三大要素重构了产业的价值逻辑,不仅显著提升了效能,更推动了研发范式革新。据他披露,AI技术使造型设计效率提高超100%,材料研发周期缩短至1-2个月,每日可完成超500个场景仿真测试,验证样车数量减少10%。
大众汽车也在此次强调,AI技术将大幅加快新车型及新技术的研发进程。集团IT管理委员会成员豪克·斯塔尔斯(Hauke Stars)更是表示,“AI是我们提高速度、质量和竞争力的关键——从车辆开发到生产的整个价值链中。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流程AI化。”
因此,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大众汽车对AI重塑汽车产业价值的坚定信心,也凸显其借智能化应对行业变革、巩固市场地位的战略意图。
事实上,大众汽车如此布局的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动因——汽车产业价值重心正发生根本性转移。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成为共识,车企盈利模式逐渐从“一次性硬件销售”转向“持续的软件与服务收费”,AI技术已成为产品差异化与未来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
“随着相关技术不断成熟,AI应用不再局限于组合辅助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场景,而是渗透到车辆全领域,包括底盘控制、动力管理、车身电子乃至社会服务等各环节,实现全链路赋能。”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閤先庆此前也曾指出,“这种系统级AI正从根本上扩展汽车的功能维度,重塑产业生态和价值分配格局。”
据悉,大众汽车的AI布局并非从零开始——目前集团内部已在使用超1200个AI应用,另有数百个正在开发或接近实施阶段。
据报道,大众集团首席信息官Hauke Stars强调:“AI将贯穿从概念车到量产的全流程,成为提升研发速度与质量的‘数字引擎’。”而大众首席执行官Oliver Blume更是透露,AI赋能的下一代车型将搭载自研Unified Cell电池技术与L4级自动驾驶系统,而入门级纯电SUV ID. CROSS(起售价约2.5万欧元)更将直击中欧市场“红海区间”,挑战特斯拉Model 3等竞品。
布局AI,不得不选的出路
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当前正面临削减成本和改进产品的压力,以应对在三个关键市场的危机。
首先,在美国市场,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侵蚀依赖进口的奥迪和保时捷的销售额和利润;其次,欧洲市场需求疲软且生产成本高昂,同样对集团利润造成压力;此外,在中国市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本土品牌,大众的市场份额也在流失。
图片来源:大众汽车
根据大众汽车2024年的销量数据,该公司全球销售收入3246.6亿欧元,同比微增0.7%,但营业利润降至191亿欧元,同比下滑15%。在销量方面,全球累计销售新车903.7万辆,除中国市场同比下滑10%,其他地方几乎都与2023年持平。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汽车上半年的财务数据进一步折射出转型压力以及其面临的严峻挑战:2025年上半年,大众汽车营业利润同比下降32.8%,税后利润减少38.36%。
不过,车企若想在AI驱动的产业变革中取得突破,必须率先进行大规模、战略性的资金投入。这不仅包括对算法研发、算力基础设施和高端人才的建设,也涉及数据获取、处理与闭环系统构建等核心能力的投资。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曾指出,要实现AI领域的技术领先,一家AI汽车企业年研发投入“至少要在500亿”。
在当前市场增速普遍放缓的背景下,车企营收承压明显。有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传统车企正快速提升研发费用占比,展现出强烈的技术投入与转型决心;相比之下,国际传统车企在营收显著下滑的同时,其研发投入比例也有所收缩。
标普全球汽车高级分析师陆道宽在接受盖世汽车采访时表示,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车企的中短期投入。
他认为,目前,传统车企在软件与AI方面仍与新势力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加大布局本身即代表一种战略转向。虽难以断言它们未来能否超越新势力或达到同一水平,但这无疑是顺应汽车技术发展的必要举措。
因此,尽管当前AI与汽车的融合仍以高阶自动驾驶为长期目标,且技术仍处迭代与场景探索阶段,但提前布局智能驾驶既符合技术演进趋势,也具备战略前瞻性。
此外,对于向大众汽车这样的传统主机厂而言,单纯讲述“电动化”或“新能源”的故事已不再新颖,市场需要更具想象力的技术叙事。从整体趋势和资本市场预期来看,无论实际技术成熟度如何,将品牌与AI战略紧密结合,已然成为提升叙事价值、增强资本信心的关键策略。
可以说,大众汽车投资AI,短期内必然需要高昂的投入,但这是一张通往未来智能汽车时代的、不可或缺的昂贵门票。谁若缺席,谁就可能出局。
AI军备竞赛,大众落后几个身位?
在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各大车企围绕AI技术的竞赛已全面展开,形成了多层级、多路线的竞争格局。
从科技基因浓厚的新势力到积极转型的传统巨头,AI布局的策略与成效正成为衡量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标尺。
此前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强调,智能化是汽车产业的明确方向,而AI正是实现智能化的关键驱动力。长城汽车CTO吴会肖也曾表示,未来三年可能颠覆行业格局的技术突破,其底层逻辑必然是AI。
图片来源:大众汽车
目前,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科技先导型企业,凭借Dojo超算中心、海量数据闭环与FSD全自动驾驶系统的持续迭代,已在算法能力和工程落地方面建立起显著优势。
不久之前,Piper Sandler的分析师Alexander Potter将特斯拉的目标股价从400美元上调至500美元,同时维持 “增持”评级。正是得益于特斯拉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AI领域仍保持领先地位,被重点列为自动驾驶汽车和机器人领域的首选投资标的。
中国造车新势力同样积极投身AI转型。2024年,小鹏与理想均明确将AI提升至战略核心。小鹏汽车率先提出“AI定义汽车”的理念,并将其作为发展主线;理想汽车在2022年便将AI确立为战略重点,并于2023年初对外公布。
国内传统车企如吉利、东风、广汽等也在奋起直追。比如,吉利汽车已经在8月20日宣布,今后将不再开发不具备AI能力的传统智能座舱,全面转向AI原生架构。早在今年1月,吉利汽车就发布了行业首个“智能汽车全域AI”技术体系。
对AI领域的资金投入,各家车企都是力度空前。
今年2月,何小鹏透露,过去十年公司在研发和制造上投入超过500亿元,2025年预计小鹏汽车和小鹏汇天研发投入总计约95亿元,其中在AI上投入约45亿元。在7月份,何小鹏透露今年投入近2万张卡用于AI大模型训练,年度AI相关投入接近50亿元。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7月份理想i8发布会上也表示,理想今年在人工智能上面的投入会超过60亿,其中45%投资在人工智能的基础建设上,包含了基础模型、推理芯片、操作系统、终端算力和云端算力等;另外55%投资在人工智能的产品技术研发上,包含VLA大模型、理想同学智能体、智能座舱等方面。
吉利汽车对AI技术的投入也不容小觑,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达73.3亿元,同比增长21%。自2021年启动“智能吉利2025”战略以来,吉利汽车每年研发投入超150亿元,其中30%专项用于AI技术研发。
在AI尤其是自动驾驶领域,头部车企的投资规模还在持续扩大。无论从布局时间与投资力度来看,大众汽车的转型并不算早。10亿欧元,作为大众汽车的初始投资,可以支持顶尖团队组建与早期研发,但若想跻身领先阵营,后续或需十倍甚至数十倍的持续投入。
落地AI战略,从务实合作开始
从全球范围来看,大众汽车向电动化与智能化方向的转型,正稳步推进。
在大众ID.5、奥迪Q4 e-tron 和斯柯达Enyaq等车型强劲需求的推动下,大众集团第二季度在欧洲的电动汽车交付量增长了73%。
在国内市场,大众已经宣布与地平线进一步深化合作,共同投资约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建立一家新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强化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领域的探索能力。大众与小鹏汽车更是达成了重量级合作:双方联合开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将不仅限于纯电车型,还将拓展至燃油车领域,推动传统动力车型的智能化升级。
图片来源:大众汽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众汽车布局AI,采用的策略更加务实和开放,强调与全球各领域的科技公司合作。
据悉,大众汽车与达索系统(Dassault Systemes)合作开发一款由AI驱动的工程应用,该应用将面向全球所有集团品牌,为工程师提供一个虚拟测试和组件模拟的平台。与其他举措一起,这一合作旨在帮助将车辆开发速度提升至36个月或更短,比目前至少快25%——约12个月。
大众汽车还在推进AI在制造中的整合,以优化车辆装配、能源和材料使用,同时AI驱动的应用正在加强网络安全、员工培训和知识共享。
此外,大众汽车范围云基础设施将大幅扩展,以支持更多敏感信息的处理,希望借此增强其抵御外部风险的数字韧性。大众汽车还在探索工业AI模型的潜力,以提高物流和工业流程的效率。大众汽车表示,该模型将使用来自合作伙伴的真实制造、设计和流程数据,并可能基于Catena-X平台,旨在实现公司之间的安全数据交换。
整体来看,大众汽车的资源实力、合作策略与规模化应用经验,仍使其具备后发优势,关键在于执行效率与生态整合能力。
此外,盖世汽车了解到,目前不少企业在智能座舱的创新上,主要着眼于利用AI实现交互方式的突破。未来,AI与座舱的融合将更进一步——用户或许可以与车企共同创作,通过对场景化的功能编排,实现更自主、更连贯的体验。用户不再需要逐个点击车内的单项功能,而是通过AI对模糊意图的深度理解,更精准地捕捉用户需求,主动组合车内功能与服务,为用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整车体验。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AI在智能驾驶这一主要领域的落地,各家车企并未分出胜负。大众汽车的此次AI战略,虽迟但稳,或许其成败不在于技术是否领先,而在于能否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用户体验与成本效率。
结语:
翻身之战,道阻且长。大众汽车豪掷10亿欧元,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豪赌,更是其在汽车变革浪潮中避免被淘汰的自我救赎。
尽管面临来自特斯拉和中国新势力的先发优势、自身庞大的转型惯性以及高昂的持续投入压力,但其开放的合作策略、深厚的制造底蕴和巨大的规模效应,依然为其保留了下半场竞逐的资格。
大众汽车的AI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但其战略转向的决心已然明确。这场后发制人的战役,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将传统的制造优势与新的AI技术彻底融合,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执行落地。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9/23I70434008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