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华域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域汽车”)同时宣布了两起战略收购。
其一,拟以2.06亿元收购公司控股股东上汽集团持有的上汽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上汽清陶”)49%股权。其二,全资子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拟以不高于1.55亿元的价格,收购联创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简称“联创电子”)部分股东合计持有的5.2957%股权。
图片来源:华域汽车
在汽车产业变革浪潮中,电动化、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其中,固态电池与一体化智能底盘,均被视作定义下一代汽车竞争力的核心技术。
据悉,华域汽车正在紧跟汽车技术发展趋势,围绕中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加速业务结构调整和布局,努力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那么,此次总交易额3.61亿元的战略收购,能否帮助其从传统零部件巨头完成转型跨越,在国内外巨头已构筑技术壁垒的当下,这场“豪赌”胜算几何?
两笔买卖,究竟值不值
华域汽车、上汽清陶与联创电子,三者间隐秘而紧密的纽带,均指向了上汽集团。
上汽清陶成立于2023年,由上汽集团与清陶(昆山)能源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专注于半固态和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生产。
联创电子成立于2006年,是上汽集团通过其全资控股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车集团股权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控制的企业,主要产品为汽车智能转向控制系统、智能制动控制系统、智能悬架控制系统、中央运动协同控制器及智驾网联产品等。
华域汽车则是上汽集团 旗下主营汽车零部件业务的上市平台,其前身是上汽集团独立供应汽车零部件业务的部分。
图片来源:上汽集团
上汽清陶成立的时间比较短,财务数据显示仍处于投入期:2024年营业收入为0,净利润为-6334.67万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仅4.66万元,净亏损4067.87万元。联创电子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1.52亿元,2025年上半年仍亏损5339.98万元。
虽然两家企业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下,但评估机构对其估值很是可观。上汽清陶估值高达4.2亿元,较账面价值有显著增值,背后的原因则是其拥有的固态电池相关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无形资产。此外,由于市场对联创电子在智能底盘赛道成长性的强烈预期,评估机构采用收益法对联创电子的估值高达29.23亿元。
根据华域汽车2025年半年度报告,1-6月实现营业收入8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8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7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81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3%。
此次两起收购合计3.61亿元的交易,占华域汽车2025年上半年28.83亿元净利润的12.5%。值得注意的是,未来在固态电池和智能化产品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开拓,还需要华域汽车长期且持续的投入。
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5年已经开启了半固态电池批量上车的产业化新赛程。不久之前,上汽MG4发布了半固态电池版本,具体价格将在9月公布,年内批量供应,同系列其他版本售价最高10.58万。据悉,该版本电池由上汽清陶供应,电解液含量降至5%。
为给MG4提供稳定的、规模化产品交付,清陶投建了半固态电池、锰基复合正极材料车规级量产工厂。目前,清陶能源已在内蒙古乌海、四川成都、江西宜春、江苏昆山、浙江台州等多地布局固态电池生产基地,现有固态电池产能为12GWh/年,合计规划产能为55GWh/年。并在江苏盱眙建立了核心材料生产基地,贵州铜仁设立了电池回收基地。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线控底盘成为实现高阶自动驾驶的关键执行端。联创电子在智能转向、智能制动等领域的技术积累,与能够与华域汽车的底盘业务形成强互补效应。
下一代技术,成关键竞争点
华域汽车两起战略收购的背后,是产业变革浪潮下,汽车零部件行业底层逻辑的重构。
传统燃油车时代,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竞争核心是规模化生产与成本控制。通过大规模生产发动机、变速器、燃油系统等核心部件,以低成本、高效率占据市场份额。
随着全球新能源浪潮加速,汽车产业正从“机械驱动”转向“电动+智能驱动”,零部件企业的生存逻辑也随之改变。
因此,过去围绕发动机、变速器构建的供应链逐渐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线控底盘”等新能源相关部件的需求爆发。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多次突破50%。在电动化智能化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传统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卡位”显得尤为关键。在新能源汽车下一代技术中,固态电池和一体化底盘无疑站在“C位”。
固态电池因其具有的更高安全性和能量密度,被认为是下一代动力电池的重要方向。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固态电池技术正加速研发,多家企业已投入试生产,预计将在2025-2030年逐步实现大规模应用。
图片来源:上汽MG
在今年上海车展上,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更是提出智能电动车“新三大件”的说法,其分别为智能驾驶芯片、全域操作系统和智能底盘。
华域汽车也在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指出,随着国家“双碳”战略的逐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占比持续提升,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趋势愈发显现,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给零部件企业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挑战,零部件企业必须准确把握汽车产业变革趋势,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找准适合自身的创新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华域汽车此次双线投资,精准把握了汽车产业变革的两大核心趋势。这两笔交易也清晰地传递出华域汽车向“智能化、电动化”深度转型的战略意图。
在交易完成后,华域汽车将持有上汽清陶49%的股权。华域汽车表示,这标志着公司首次进入固态电池领域,有利于补全“智能动力”平台产品矩阵,实现“固态电池”业务与“电驱动”“热管理”等业务的协同发展。
在股权收购完成后,上汽清陶拟更名为清陶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最终登记备案为准)。未来,华域汽车将利用现有管理资源和客户资源,加速完成其运行机制、品控体系、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建设,利用“中性化”市场拓展优势,进一步丰富其客户结构,加快推进半固态、固态电池整体战略布局的全面落地。
对于联创电子,华域看重的是其在智能底盘领域的技术协同价值。随着华域汽车布局一体化智能底盘业务,此次收购完成后,有利于上海汇众积极推进与联创电子在智能底盘、智能网联等相关业务领域的合作和协同,能进一步丰富上海汇众智能底盘产品图谱,加快其业务转型升级,更好地推动上海汇众从传统底盘制造商向智能底盘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战略布局,以技术“卡位”
目前,围绕“智能化、电动化”行业发展趋势,华域汽车“三大智能平台”进一步聚焦整车头部客户和重点车型项目,在业务获取、技术提升等方面取得较好进展。
在智能座舱平台领域: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基于“上车体”产品战略,协同内饰、座椅、被动安全、座舱电子、外饰等五大产品资源,持续推动集成式创新,提升延锋智能座舱产品力,部分创新产品如零压座椅、智能方向盘、氛围灯等,新获小鹏汽车、吉利汽车、华为合作伙伴等整车客户重点车型配套定点。
在智能底盘平台领域: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瞄准打造“一体化智能底盘集成平台”目标,以智能底盘样车开发、重点项目联合研发为契机,加快建立底盘系统集成、开发、设计、验证等能力,同时,采用协同合作、垂直整合等多种方式,集聚内外部供应链优势资源,形成自主可控的底盘系统产业链。
图片来源:上海汇众
在智能动力平台领域:华域汽车电动系统有限公司围绕“大规模单品+平台化精品”策略,不断优化设计、工艺、材料等提高驱动电机及核心部件的产品竞争力,新获上汽通用、上汽大众、奇瑞汽车、智己汽车等项目定点,同时还积极拓展沃尔沃、赛力斯汽车、长安汽车、吉利汽车等客户的业务机会。
因此,长远来看,华域汽车这两起收购决策,是传统零部件企业应对产业变革的典型案例:通过资本运作快速弥补技术短板,再借助原有业务基础实现协同效应。
据悉,华域汽车收购上汽清陶49%股权,是根据“智能动力”板块业务发展需要;收购联创电子,是为了加速“智能底盘”业务矩阵打造和前瞻布局。
事实上,华域汽车自身具备的优势不言而喻:具备全品类覆盖能力,从汽车车身结构件到汽车电子,从底盘系统到内外饰,它的产品覆盖6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品类。
此前,根据2025年半年度报告,目前华域汽车主营业务收入的63.7%来自于上汽集团以外的整车客户。其中,比亚迪、赛力斯汽车、特斯拉上海、吉利汽车、一汽大众、奇瑞汽车、小米汽车、华晨宝马、小鹏汽车、长安福特等已成为其收入占比国内排名前十的业外整车客户。
截至2025年6月底,华域汽车新获取业务的全生命周期订单中,新能源汽车相关车型业务配套金额占比超过 80%,国内自主品牌配套金额占比超过60%。
2025年,新能源浪潮已从趋势变为现实,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转型不再是可选题,而是生存题。转型之路虽充满挑战,但唯有主动拥抱变化,才能在新能源浪潮中破局重生,从“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升级为“新能源时代的核心参与者”。
随着两笔交易的进行,华域汽车在智能电动领域的产业布局正变得更加清晰,为其在汽车产业变革中抢占有利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华域汽车表示将利用现有管理资源和客户资源,加速推进固态电池和智能底盘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利用“中性化”市场拓展优势,进一步丰富客户结构,加快推进整体战略布局的全面落地。同时通过上市公司作为平台,更易于对外合作、或将技术向其他整车厂推介。
结语:整体来看,华域汽车的两起战略收购,使其可以快速弥补技术短板,再借助原有业务基础实现协同效应。不过,如何协调与控股股东上汽集团的关联交易、保持市场化运营机制,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未来,这些战略布局能否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需要市场的检验。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9/1I70432384C108.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