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针对EMB线控制动的专用芯片,我们成功推出第一版产品。第二代样品也已顺利成型,现阶段正积极规划第三代高度集成的解决方案,期望在实现成本优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安全性。”日前,意法半导体(ST)在上海扩建升级的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正式向媒体开放的当日,ST中国区汽车电子&上海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应用总监 姜炯迪向盖世汽车透露道。
而这,亦不过是ST面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创新的众多解决方案之一。
越来越多芯片,专为中国打造
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电动化、数字化浪潮的汹涌而至,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驾驶功能,而是更加注重驾乘体验、安全性能及智能化水平。这一变化直接推动了汽车半导体市场的快速增长。据意法半导体中国区汽车市场及应用总监,上海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付志凯介绍,过去十几年间,一台车所使用的半导体价值已从200-400美元飙升至超过1000美元,这充分说明了市场对半导体需求的激增。
在中国市场,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与我们的欧洲客户相比,如今中国汽车架构的演变非常快。”付志凯说道。
2023年初,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CEO 朱江明一句“两年是一个智能电动汽车的更新周期,跟上这个节奏才不会落伍。”在业内引起轩然大波。
要知道,传统燃油车时代,“造车” 无疑是一项复杂且耗时的系统工程。按照正向汽车研发的常规进度,一款新车从概念萌发到最终落地,完整的研发周期往往长达4到5年。
然而,当汽车产业迈入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一切都像按下了“快进键”。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消费者对创新技术的迫切需求,促使行业不断压缩智能驾驶技术的上车周期。如今,将这一周期压缩至18个月已成为行业新常态,一些追求极致效率的企业更是在此基础上一压再压。
与此同时,是引领全球的汽车电气化、智能化发展节奏。随着“智能出行”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功能的需求日益增长,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也愈发严苛。付志凯指出:“自动驾驶对汽车的安全性能要求极高,需要更安全、更可靠的芯片支持。”同时,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高渗透率,以及全球范围内排放标准的不断提升,都在驱动着半导体技术的持续升级与换代。
ST之所以能在全球汽车半导体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离不开其在工艺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与突破。从MEMS工艺、CMOS工艺到模拟工艺、功率相关工艺,再到光感测解决方案相关工艺,ST拥有一系列行业领先的半导体制造技术。
截止目前,针对汽车电动化和数字化大趋势,ST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已在中国市场推出超34个汽车解决方案。“ST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可以直接提供A样(原型样件)产品供客户进行再开发,进而大幅缩短它整个开发周期”付志凯介绍道。
此次创新中心的扩建升级,旨在构建一个集研发、测试、验证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以更好地服务中国乃至全球的新能源汽车客户。“未来三年内,我们会持续推出约70多款车规级MCU产品。”
在中国,不只是为了中国
在全球汽车产业链深刻变革的今天,本地化战略已成为跨国企业拓展中国市场、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意法半导体深谙此道,通过实施“在中国,为中国”的战略,不断深化与本地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据意法半导体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曹志平介绍,ST在中国已经深耕了40多年,拥有近5000名优秀员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市场销售、设计研发、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我们是一家具有本地化思维能力的公司。”曹志平强调,“通过与中国本地生态伙伴的紧密合作,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为客户提供了更全面的服务。”
在具体实施上,ST围绕“中国设计、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三条主线展开本地化战略。一方面,ST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与中国客户共同定义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芯片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与三安光电、华虹等本地企业的合作,ST将8英寸碳化硅晶圆制造等最先进的工艺带到中国,实现了前端晶圆和后端封装测试的本地化生产。
“我们在重庆和三安成立的8英寸碳化硅器件合资制造厂(安意法半导体有限公司),计划于2025年第四季度量产。”曹志平透露,“这将是我们‘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里程碑。”此外,ST还在深圳与赛格拥有运营三十年的封装测试厂(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以及与华虹合作代工40nm节点的STM32微控制器(MCU)等产品,实现STM32的本地化,并成为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双供应链模式的MCU大厂。
在构建产业生态方面,ST不仅关注芯片产品的开发与创新,还积极与整车厂、tier 1供应商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展开合作。通过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和定制化服务,ST帮助客户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同时,ST还注重培养本地化人才,通过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等平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服务。
面对全球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意法半导体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深化的本地化战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的五到十年,那些在中国市场能成功的方案,也许在全球市场也能复制成功。”曹志平表示,“我相信随着汽车产业链在全球格局的演进,将来在某个时间点我们会充分利用好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开发以及方案创新,有可能会做到真正的‘在中国,为全球’这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个展望”。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8/20I70431792C6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