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德州仪器
  • urope-Asia Automobile Innovation Forum
  • 2025第五届智能商用车创新大会
  • 2025第七届金辑奖评选
  • 各国产业概览
  • 2025第五届未来汽车AI计算大会
  • 2025第五届汽车芯片产业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车企 > 正文

智己做增程,方向对吗?

盖世汽车 南杨 2025-08-09 16:32:38

纯电车的续航焦虑与补能瓶颈依旧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痛点的当下,增程式电动车凭借“可油可电”的灵活性和无里程焦虑的特性,在激烈的中国新能源市场中开辟出独特增长极。作为上汽集团高端智能电动品牌的智己汽车,近期高调发布“恒星增程”系统及首搭改系统的新产品——新一代智己LS6,正式加入增程市场的战局。

智己选择此时进军增程领域,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卡位还是被动跟随?

智己做增程,方向对吗?

图片来源:智己汽车

增程市场:从“过渡”变“主流”

增程赛道已非蓝海。理想汽车凭借精准的家庭用户定位和产品力,成为绝对领导者;问界依托华为智电技术和品牌赋能,也实现了增程业务的迅速保障;此外,深蓝、零跑等品牌也在不同价格带进行了增程车型的布局。

增程车,以原创行业平均增速的市场增长,自己证明了其在当下市场环境中的旺盛生命力。

目前的增程车市场,正在从几个方面进行竞赛。

首先当然是纯电续航里程之争。早期的增程车,纯电续航多在150-200公里。后来理想L系列、问界M系列等产品,将市场主流水平提升至200公里以上,很好的解决了日常通勤纯电化需求这个核心竞争点。现在智己要把增程车的纯电续航提升到400公里以上,对整个行业而言,确实会是有一个不小的冲击。

智己做增程,方向对吗?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其次是在能效与静谧性上的攻坚。增程器(发动机)的热效率、NVH(噪音、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控制是增程系统的技术壁垒。高热效率增程器和先进的主动降噪技术,目前已经是头部增程玩家的标配。

其次还有智能化和能量管理的融合。AI算法应用于能量流管理,已经实现了更智能的油电协同和场景化适应能力(如根据导航预判路况调整策略),未来这方面,依旧会是增程市场甚至是整个新能源市场的技术演进方向。

当然,增程车还要做好面对特殊场景的解决方案,如低温环境性能(动力、能耗、充电速度)和电池长寿命保障等,这些方面,对与新进入者而言,有望成为新的差异化焦点。

智己入局增程的动因

实事求是的讲,增程确实不是新技术,但正如我们上一部分所言,一方面增程车现在确实有市场,另一方面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创新,在不少方面,增程系统确实还再存一定的技术窗口期,参与者解决核心痛点的能力也讲越来越成熟。

对智己汽车而言,当前入局增程,在纯电之外找到第二个业务和市场增长点肯定是重要原因,除此之外,已经积累的相关技术储备,也是时候拿出来给市场检验了。

智己做增程,按照官方说法,首先就是为了消除里程焦虑。“恒星超级增程系统”标称1500公里综合续航,远超当前主流纯电车型(400-700公里)和多数增程/混动车型,直击用户最深层的焦虑。

智己做增程,方向对吗?

图片来源:智己汽车

如何做的的呢,也简单,主要依赖于超大电池(66度增程系统专属锂电)和高效增程系统的协同。

智己的增程,还要实现能效与成本控制的均衡。 官方宣称,对比同级产品,智己的增程车将实现使用成本的大幅度下探,与此同时动力性能还将有所提升。这源于专属发动机(高热效率带宽提升8%,动力提升18%)与AI智能能量管理系统的深度优化。

智己做增程,方向对吗?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智己的增程,在补能和静谧性方面也将有所突破。 “一杯咖啡的时间补足一周的纯电续航”,智己的快充能力,将极大的提升增程车在日常通勤时的便利性;此外,智己还行业首创了ERNC主动降噪技术(实测0.01-0.3分贝),瞄准的就是增程器NVH这一行业传统短板,以提升日常驾乘品质。

智己的增城,还做了全场景适应能力的测试。专属冬季低氧模式(-10℃自动升温至20℃,-20℃充电功率仍达170kW)和7重防护超长寿命电池(循环寿命提升50%) ,解决了北方用户冬季用车和电池耐久性顾虑,技术方案确实很有针对性。

智己能实现市场扩容的现实需求吗?

对上汽集团而言,目前急需一个成功的高端智能电动品牌。而就冲高而言,智己肯定是当前上汽的核心筹码,赋予其增程技术,是集团资源倾斜、助其突破销量天花板的关键举措。

面对理想、问界在增程市场的风生水起,以及比亚迪等主流自主品牌在混动市场的统治力,上汽也很需要在主流技术路线上有能打的品牌和产品。

毫无疑问,智己还承载着上汽在增程领域与头部玩家直接竞争的重任。

单纯从性能参数上看,1500公里的综合续航、66度大电池带来的纯电体验、极致的能效成本、突破性的ERNC降噪、冬季场景解决方案等,这些纸面参数,目前看起来都是行业第一阵营水平,也确实直指了当前新能源车用户的实际痛点,而且还有上汽的体系强力支撑,从核心部件(电池、高效发动机)研发、大规模验证(1000万公里路试+AI)、生产制造、供应链成本控制等方面,智己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但作为一个在纯电市场上还没有充分证明过自己的增程“新兵”,智己将要面对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

智己做增程,方向对吗?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在市场认知与品牌信任度上, 作为增程领域的“新玩家”,智己需要耗费大量资源教育市场,证明其技术的可靠性、耐久性和实际体验能达到宣传水平,真的具备与理想、问界等细分市场上的头部玩家一较高下的能力。

是否真的跨过了补能这个行业生态性质的短板,也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虽然智己具备快充能力,但其自建的补能网络(超充站)覆盖密度和速度,目前依旧落后于头部新能源品牌,而这些,其实都会影响到用户日常的实际便利性感知。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成本控制与定价压力。 66度的大电池、专属的高效发动机、先进降噪技术均意味着高昂的BOM成本。如何在保证高端品质和性能的同时,制定出有竞争力的价格(尤其面对理想、问界等强劲对手的价格下探),是巨大挑战。另外,在智己汽车内部,纯电的智己LS6终端售价已经降到了20万元以内,增程版智己LS6该如何定价呢?理论上增程版本售价普遍都要低于纯电版本,但增程版的智己LS6又将“驮着”一块66度的大电池(和标准续航的纯电版相比,电池容量已经相差无几),未来的售价真的能和纯电版拉开差距吗?必须要说的是,亏损卖车,可是不可持续的。

此外,在渠道和服务体验方面,相比已经深耕增程市场多年的竞争对手,智己在销售网点数量、服务网络成熟度和用户运维经验上,真的能有抗衡之力吗?2023年底,在纯电版智己LS6刚上市不久、一度呈现出市场爆发之势的阶段,行业内可是流传了不少智己售后不给力的传闻。

新一代LS6将在未来几天(8月15)开启销售通道,短期来看,若能在性能参数(尤其实际续航达成率、NVH表现)和定价上打动消费者,凭借其突出的纸面实力和上汽背书,确实有可能和纯电版初上市时一样,快速的打开局面,抢占部分增程市场的份额,但从长期来看,挑战和不确定性确实还有不少。首批用户的实际体验和口碑传播至关重要。任何在续航、能耗、质量、服务上的负面反馈,都可能被放大,影响后续销售。盈利模式的探索也同样关键, 如何在高端定位、高成本技术投入与市场竞争定价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可持续盈利,是智己和上汽必须解决的难题。此外,增程和纯电路线的权衡,也是个问题,资源开始向增程倾斜,是否会影响其纯电技术的持续迭代和投入?如何清晰定位两条技术路线,避免内耗?都是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还有个政策性的问题,国内的新能源汽车政策(如双积分、购置税优惠、地方上的牌照政策等)基本上还是在倾斜纯电,未来对增程混动的政策友好度,也存在不确定性。

小结:一场不容有失的突围战

智己进军增程市场,看起来并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一定的技术积累,打造了“恒星超级增程”技术方案,然后应该也是综合了对高端新能源市场需求的洞察以及上汽集团战略赋能之后的最终决策。在续航里程、能效成本、静谧性、全场景适应性等方面,智己的增程展现出了不少技术参数上的竞争力,甚至在某些领域(如降噪、低温充电)还设定了新的行业标杆,体现出了上汽体系的技术储备和工程能力。

然而,市场从不只看参数表。智己面临的挑战同样严峻:作为增程领域的后来者,亟需在用户认知、品牌信任、补能生态、成本控制、服务体验等方面快速补课,以兑现其所谓的技术承诺。理想、问界等先行者构筑的护城河(品牌认知、用户社群、渠道规模),也并非朝夕可破。

智己的增程之路,本质上是一场依托技术长板、整合集团资源、在强敌环伺中争夺高端用户的高难度突围战。其成功与否,不仅关乎智己品牌自身的生死存亡,更将检验上汽集团能否在智能化电动化的深水区真正孵化出一个成功的高端品牌。

“恒星超级增程”技术的光芒能否穿透市场的迷雾,照亮智己的高端化征途?答案将取决于技术落地与用户体验之间那道最严苛的检验关。当参数表上的1500公里化为用户日常驾驶中的从容,当宣称的0.01分贝静谧成为座舱内的真实感知,智己方能在增程红海中刻下自己的坐标。

整体而言,智己需要的不仅是技术参数上的“恒星”,更是市场认可中真正的“明星”车型。未来几个月,将是验证这一切的关键窗口期。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8/14I70431410C109.shtml

文章标签: 电池 理想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