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产品更新、产业更替......上半年,汽车行业按下快进键,汽车消费在国补和地方补贴的双重刺激下一路高歌猛进,但行业内、企业间却在价格战中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度调整,碰撞和思考也随之而来。
以下是2025年上半年车圈大事件盘点,本文将从市场结构、行业痛点、产业整合与企业竞争格局、技术趋势等方面展开梳理,一起来看一看这半年的风云变幻。
01
新能源车渗透率破纪录
自主品牌持续领跑
根据“乘联分会”数据,5月新能源零售市场渗透率达到52.9%,较去年同期提升6.2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高达74.6%,远超合资品牌的6.4%,自主品牌整体市占率更攀升至65.2%。在这一轮爆发式增长中,吉利银河以行业瞩目的速度成为最快突破百万销量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实现量的飞跃,更以设计赋能完成质的突破。
“推动时代变革的设计,从来不止于造型”,正如吉利汽车集团设计副总裁陈政所言,“这才是大设计的本质。”吉利银河的百万销量答卷,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设计既是对商业模式的战略重构,也是造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更是用户体验的全面重塑。在吉利银河的产品矩阵中,从光之涟漪的气韵到科技外显的智电设计,设计始终作为核心驱动力,将品牌势能转化为市场动能。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逻辑:5月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TOP3中,比亚迪(29万辆)、吉利(13万辆)、长安(7.4万辆)形成头部阵营。而吉利银河凭借“设计+技术”双轮驱动,成为现象级爆款。
正如陈政强调:“好设计,销量说了算。”在百万银河时代的加速到来中,设计已超越美学范畴,升维为中国车企破局的战略支点,这或许正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从规模领先迈向价值引领的关键密码。
02
价格战的背后是产能结构性过剩
中国设计或带来破局新方向
新能源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进一步凸显了汽车行业产能的“冰火两重天”——燃油车产能极度过剩,而小米等头部新能源车企却面临产能不足的挑战。
今年3月,工信部原副部长苏波在百人会上公开指出:“目前中国燃油车产能至少有3000多万辆,而近年来新建的新能源汽车产能已达到2000多万辆,其中大部分为新扩产能,即便通过油电转换,也仅仅消化了两三百万辆燃油车产能,整体过剩压力仍在不断加剧。”
6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又在2025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再次提出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而汽车主机厂的产能利用率却仅为50%。另据乘联分会数据,2023年、2024年中国乘用车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8.2%、56%,远低于国际健康线70%的标准。
在价格战、内卷加剧、增量不增利的行业困局中,如何突破低质低价的恶性竞争,成为车企生存的关键。吉利设计或许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通过植根中国文化基因,整合全球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原创设计。吉利始终以设计作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力图将东方思考转发为全球共鸣的表达形式,在一片红海中开辟高价值赛道。
产能过剩时代,创新才能创造需求,品牌溢价与用户忠诚度均依靠突破性的产品体验。未来,能否以设计重构商业模式、提升品牌势能,或将成为车企能否穿越周期的重要分水岭。
03
车企迎来整合潮
资源聚焦成战略重点
产能过剩、价格战、内卷都是市场集中度加速提升的体现。从去年年底的极越爆雷,到今年5月哪吒申请破产,新能源淘汰赛的残酷性愈发凸显。面对行业洗牌,合作、整合与重组在各大车企间连番上演,上汽、广汽、吉利、东风等头部车企相继推出整合计划,以谋求资源聚焦;新势力品牌则在分化中向内求生。
先是今年1月,上汽乘用车开启全员竞聘上岗,对大乘用车板块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广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一体化战略也迎来新进展,广汽对旗下自主品牌营销体系进行重大调整,传祺、埃安的营销领域被整合。
2月,长安与东风两大汽车集团传出重组合并消息,但因谈判磋商受阻,重组计划在6月初宣告中止。随后,长安汽车从中国兵装集团分立,成为独立央企,未来或寻求更灵活的战略合作。
吉利汽车则自去年九月发布《台州宣言》后,内部整合战略推进迅猛,几何、翼真和雷达等子品牌并入吉利银河,极氪和领克合并为极氪科技集团。5月7日,在极氪上市一年后,吉利汽车又宣布计划收购极氪。按此计划,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退市实现私有化。之后,极氪、领克、吉利银河、中国星四大品牌将同处在一个公司架构之下,协同资源,重塑吉利价值体系。
国企、自主品牌的改革如火如荼,造车新势力也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做内部架构调整。5月9日,蔚来启动三品牌深度整合,乐道产品研发、销售体系并入蔚来主品牌集群,萤火虫品牌研发职能收归总部,以精简职能,降低运营成本。理想则在6月27日宣布多项组织人事调整,整合成立智能汽车群组,由总裁马东辉负责,李想则将更多精力转向AI战略,优化资源分配以应对纯电转型挑战。
从传统造车厂到新势力的整合调整浪潮,无不在说明,行业之战已经到了关键阶段,过去温和的、小而散的多品牌策略只造成有限资源的稀释和浪费,唯有更清晰的战略目标、更集中的资源才有可能在这场淘汰赛中胜出。
04
汽车行业的“恒大时刻”
论及上半年最出圈的行业事件,还得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公开访谈中提出“车圈恒大”概念,直指当前汽车行业面临的系统性风险。而无论是“零公里二手车”,还是“车圈恒大”,都是持续两年的价格战、产能过剩和供应链矛盾下的产物。
持续降价促销令行业整体利润率持续下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为3.9%,低于下游工业企业利润率5.6%的平均水平。这直接导致上游供应链承压,多家零部件企业呼吁车企“留出利润空间”,部分供应商因账期过长陷入资金困境。
供应商账期问题的凸显在6月初《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实施下似乎看到一丝缓解希望。国内主流车企纷纷承诺缩短供应商账期至60天,以缓解供应链压力。但业内认为,缩短账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要踩下价格战的刹车,还得靠深层次的产能结构调整。
05
一场平权浪潮
随着技术进步与规模扩大带来的硬件制造成本下降,智能驾驶在持续推进降本,智驾等平权浪潮成为上半年的行业主旋律。
继2024年年初的“油电平权”之后,今年2月,比亚迪再次提出“智驾平权”,推出天神之眼智能驾驶技术,将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技术下沉至10万元级别车型,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智能驾驶技术。
3月3日,吉利汽车紧随其后发布千里浩瀚智驾系统。借助吉利汽车在算力、算法和数据上的领先优势,千里浩瀚具备H1、H3、H5、H7、H9五档智驾方案,覆盖全新银河E8和星耀8全系车型,进一步推动智驾平权。下半年,吉利银河品牌的全新及改款产品,都将全系搭载不同层级的“千里浩瀚”智驾方案,加速智驾普及。
此外,吉利还提出审美平权、豪华平权、安全平权,用家族化设计语言提升品牌辨识度,避免陷入低价内卷,又在11.58万元车型上搭载按摩座椅、8155芯片座舱,以高性价比挑战比亚迪智驾优势。
这场由比亚迪、吉利两大行业巨头掀起的平权浪潮,不仅将更多技术惠及普通消费者,更为自主品牌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06
汽车电池安全升级
高标准设计引领行业安全新标杆
今年4月公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堪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新国标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升安全门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对热失控的“零容忍”要求,这倒逼车企与电池企业优化电池稳定性,做到“不起火、不爆炸”。
电池安全一直是动力电池企业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要素之一。新规的出台有望直接推动行业技术洗牌,促进落后产能淘汰、新车优胜劣汰,同时加速固态电池、NP(无热扩散)等先进技术的落地应用。
吉利汽车对安全的思考与行动尤其值得一提。吉利始终坚持“安全是设计出来的”理念,将安全视为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而非事后配置的堆砌。以银河M9为例,其机盖第一碰撞点采用47度设计,比行业标准的45度高出2度,通过精密计算碰撞力学,优化了机盖弧度与缓冲结构,使溃缩空间达到240毫米,提供了行业基准2倍以上的“安全冗余”。
随着新国标的实施,吉利还将继续以超前的安全设计理念引领行业,推动电动汽车安全性能的持续提升。我们相信,汽车行业需要更多吉利汽车这样的企业,将安全贯彻到底,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智能、更普惠的产品与服务。
07
汽车原创设计争议
从“模仿”到“引领”
从“保时米”到“法拉米”,小米SU7和YU7两款车型都因撞脸豪车而受到质疑。然而颜值即正义,设计争议并未影响两款车型的市场反响,反而侧面印证了汽车设计在品牌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它不仅是产品的外在表达,更是品牌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汽车设计领域,中国品牌正经历着从借鉴到原创的蜕变。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中国车企,正在构建具有东方美学特色的设计语言体系。吉利设计团队从西湖山水、传统建筑等中华文化瑰宝中汲取灵感,打造出银河M9的“三进大宅”空间哲学、A7的“银河涟漪”前大灯、“旭日东升”贯穿式尾灯、“山水合院”环抱座舱等标志性设计元素。这些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不仅斩获MUSE国际设计奖·铂金大奖等国际荣誉,更形成了堪比宝马"双肾"格栅的中国设计符号。
中国汽车设计的崛起之路,展现的是文化自信的觉醒。吉利汽车的“西湖美学”设计语言、荣威的“律动设计”理念,都在尝试用现代设计语言诠释东方美学。这种文化自觉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延伸到人才培养领域,吉利通过举办创新设计营等活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中国汽车设计储备新生力量。当设计从单纯的造型表达升华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汽车品牌才能真正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08监管进行时
探索自动驾驶的权责边界
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在高速路段发生车祸,3名乘客不幸遇难。事故发生时,车辆处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这让公众对小米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车辆安全设计提出质疑,对事故的责任认定引发了广泛讨论。
此次事件也再次将自动驾驶技术推上风口浪尖。同时伴随着各大车企以智能驾驶为核心竞争点,关于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的营销命名也再次成为讨论和监管的焦点。
4月中旬,工信部围绕2月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召开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这次会议进一步规范了辅助驾驶宣传,要求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模糊性、误导性表述。
工信部的一盆冷水给火热的“智驾元年”降了降温。5月,汽车圈掀起智驾“术语变革”,小米、华为、理想、蔚来、小鹏等企业纷纷将将“智驾”或“智能驾驶”的宣传用语,改为“辅助驾驶”或“组合辅助驾驶”。智能驾驶技术开始在宣传上回归理性。
写在最后
毫无疑问,上半年汽车事件的演进仅仅只是开始,中国汽车业业正经历着痛苦的蜕变。设计理念、AI、电池与辅助驾驶技术令全球瞩目,而在新能源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的同时,行业的加速洗牌与新进入者的实力也令许多车企如履薄冰。这艘产业巨轮会带我们驶向更好的彼岸吗?谁能一直站立在这艘巨轮之上?每个人都在等待潮水退去时的答案。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7/3I70428333C.shtml
 ;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