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场分析机构美国清洁能源协会(CEA)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新增关税及政策调整影响,美国储能制造业正经历“寒潮”冲击。
该报告指出,美国针对储能电池及组件实施多项新关税,直接导致3家美国企业合计约21GWh的电池储能产能在今年被取消;另有5家企业推迟总计超19GWh计划产能落地。该报告特别强调,美国对中国电池材料的高度依赖(占比超60%)是主因。
01
储能项目集中迎来“调整潮”
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全球储能产业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后,经过几轮淘汰赛后,市场份额已悄然向头部优质企业集中。中国同样也不例外,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德赛电池等锂电头部企业产线接近拉满,而缺乏核心竞争力与政策适配能力的储能产业链中小企业,正经历新一轮的市场洗牌。
尤其近期备受关注的,因合作方“爆雷”,两固态电池项目终止的消息“刷屏”产业界,高能时代因其控股股东股份遭冻结,导致安孚科技300M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项目、蠡湖股份与高能时代的固态电池合作计划宣布终止。
其中,上述拟投资5000万元,建设300MW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项目,原计划2027年年底前完成家庭储能类产品送样、2030年年底前完成大型储能设备送样。然而,该项目签约仅四个月,还处在初始阶段就已悄然画上句号,甚至尚未完成第一笔资金投入。
而这并非孤例。近期有不少曾高调亮相的储能“明星项目”,接连传出被调整、延期或终止的消息,甚至还有储能项目备案仅一周,便迅速被撤销的极端案例出现。
据电池中国了解,日前,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万润新能发布公告称,其早在两年前的2023年7月,便与武汉化学工业区管委会签订《投资意向书》,拟投资人民币约50亿元建设综合产业基地,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及量产。但时至今日,2年期满,其官方公告显示该项目至今尚未开展,后续暂无进一步的开展计划,经双方沟通确认,不再续展,协议自动终止。
项目原本的设想很宏大,涵盖多个前沿技术方向,但最终却“结合市场环境、公司发展战略以及实际情况做出审慎决定”——终止该投资项目。
据公开资料,今年以来,已有超15个储能产能类、电站类项目相继做了延期、终止等调整,产能类涉及的技术类型包括锂电池、钠电池、固态电池、储能逆变器、系统集成等项目。
较为大众所熟知且关注度较高的项目,例如海四达在6月终止了投资额达102亿元的“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长盈精密将其“常州动力及储能电池零组件项目”延期两年;4月,禾迈股份宣布拟终止8877万元储能逆变器产业化项目、高澜股份决定终止投资10亿元的“全场景热管理研发与储能高端制造项目”、科信技术宣布其3.6亿元“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延缓……
从项目建设主体看,跨界企业、产业链延伸项目调整较多,部分深耕储能领域的企业亦有战略调整。令人唏嘘的是,多数项目在启动阶段都获得了较高关注,但最终都悄然退场,甚至很多项目止步于“零进展”状态,落地、资金投入均为零。
02
项目落空的背后
一系列储能项目集中迎来“调整潮”的背后,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同时也折射出整个产业正逐渐从“野蛮扩张”转向以技术迭代、市场分化与政策重构为核心的理性发展阶段。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政策变动的影响。“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提速,通过市场化定价机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储能需求向市场内生动力转变。这就使得过去依赖政策红利盲目扩张产能的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预期下降,难以测算出项目的回报周期,不敢再贸然推进项目。例如,上述万润新能、海四达等储能项目的调整均提到宏观市场环境的变化。
其次,新技术快速迭代带来的压力。储能产品从原材料、制造工艺、电池技术到系统集成都在快速迭代。以储能电芯为例,314Ah储能专用电芯刚站稳脚跟,下一代500Ah+更大容量电芯的研发与量产已马力全开。部分企业因研发投入不足,原计划扩产产品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不得不重新评估技术路线以调整项目建设。例如今年4月科信技术“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延缓,技术“过时”便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三,项目融资难度加大,企业趋于谨慎。当前储能行业景气度趋于平稳,企业融资渠道收窄,此前几年爆火的储能市场吸引各路资本涌入赛道,但近两年一级市场明显转冷,募资周期拉长,且项目推进中的资金难到位。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行业一级市场融资金额同比下降30%。对于涉储企业来说,融资环境收紧,现金流承压,企业纷纷选择回归理性。
不难发现,当前的储能行业仍在加速“洗牌”,推动储能市场格局重构。短期来看,储能项目的“集体刹车”可能会影响行业信心,但落后产能的出清也将进一步推动行业向着更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同时这对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跨界企业和中小企业也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避免盲目跟风,跨界更需谨慎。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7/30I70430243C5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