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在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SSS 2025)上,盖世汽车CEO周晓莺指出,当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与创新的重要枢纽。凭借完整的工业供应链、庞大的人才储备及高效的劳动生产率,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据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在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机器人产业上取得显著进展,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周晓莺还提到,中国乘用车市场展现强劲增长势头,新能源车型发展迅猛。中国OEM积极推进海外本地生产战略,提升全球竞争力。同时,中国OEM通过高效的产品开发周期和多样化的市场策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新能源汽车成为中国乘用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
周晓莺|盖世汽车CEO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中国已成为全球创新前沿阵地
近年来,我们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制造”变得如此具有竞争力?实际上,自2010年以来,中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7年起,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也位列榜首;去年,中国制造了全球31.6%的产品,出口市场份额达14.5%。
十年前,许多跨国公司称中国为“低成本国家”。但在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将中国视为创新枢纽。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因为当前中国是唯一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供应链的国家。过去,我们可能需要半天时间才能组装一台电脑,一天时间才能组装一部智能手机。但现在,我们甚至可以用半天时间在中国的华强北组装一台机器人。因为华强北涵盖了非常广泛且完整的零部件、配件乃至原材料供应。正是这样的生态系统支持着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在中国取得成功。
图源:盖世汽车
人才储备方面,202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了1179万人,目前市场上拥有超过2亿的熟练工人,其中包括600万名高技能专业人才。在中国,企业很容易招聘到受过良好教育、才华横溢的工程师工作。
另外是劳动生产率较高。从2018年到2023年,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6.7%。从工业机器人的密度来看,中国每万名工人拥有约470台机器人,位列全球前三。在中国,企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器人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作为创新枢纽,许多中国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年,中国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68%,并且在芯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
4月13日,北京举办了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这是世界上首次有人形机器人参加的马拉松比赛。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即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得非常迅速。实际上,机器人产业的供应链有65%的零部件是在中国生产的,许多中国的OEM也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
全球和中国乘用车市场展望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乘用车市场销售总量为9060万辆,我国乘用车占据27%的市场份额,总量达2200万辆;美国市场占比约19%,总量为1600万辆;欧洲市场占比约15%,总量为1390万辆。
从中国汽车产品布局来看,涵盖了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车两大品类。其中,部分新能源车型的发展速度甚至超出了实际需求。凭借如此丰富多元的产品线,众多中国OEM均怀揣着走向海外市场的雄心壮志。
为深入了解中国OEM的海外布局,我们对中国OEM的海外产能进行了统计。目前,海外产能约为450万辆,且新的产能与生产力仍在持续建设中。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国OEM开始推进本地生产战略,而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出口业务。回顾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接近500万辆。在此背景下,本地生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不再仅仅局限于全散件组装或半散件组装的出口模式。
2018年以来,在市场与产品的双重推动下,电动汽车迅速普及。在此阶段,中国品牌实现了快速崛起,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此外,国内市场持续扩张,出口业务也同步增长。
中国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据统计,中国市场上约有78个OEM集团,旗下拥有近200个不同汽车品牌,每年均有大量新车型涌入市场。
当前,市场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OEM开始调整其技术竞争策略。以ID.3为例,在欧洲市场,其入门价格约为3.5万欧元;而在中国市场,入门价格则大幅降低至约1.5万欧元。再如比亚迪旗下配备激光雷达的车型,入门价格甚至不到7万元。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中国 OEM 充分整合并利用各类资源,有效提升了工业设计效率与生产效率。
我们对产品开发周期展开了相关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传统全球OEM而言,在推出一款传统燃油车时,从战略规划阶段到正式生产阶段,通常需要长达40个月的时间。反观中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凭借平台化策略的应用,推出一款电动汽车从战略阶段到生产阶段,一般仅需20个月甚至更短。这种高效的产品开发节奏,堪称“中国速度”的生动体现。正是凭借这一优势,中国OEM在产品开发周期的各个阶段,均实现了开发流程的精简与效率的提升。
图源:盖世汽车
进一步分析不同OEM的市场表现,可以发现它们在新能源战略、出口战略以及定价战略等方面,均展现出多样化的策略布局。以中国传统OEM为例,比亚迪的产品线极为丰富,全面覆盖A级至D级车市场,并针对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推出不同版本车型。奇瑞在海外市场表现卓越,稳居销量榜首,不过,由于奇瑞汽车大量出口至巴西等对电动汽车需求相对较低的国家,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为 21%,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上相对放缓。广汽在电气化转型与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同样积极进取,目前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其整体产品中的占比已达41%,且预计今年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
当前,华为与众多传统OEM建立了合资企业,或与其保持着极为紧密的合作关系。在过去的三年间,华为生态系统旗下的产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年增长率呈现出迅猛态势。华为涉足的汽车领域,产品定位高端,车型价格普遍在25万元以上。
大众、丰田、日产、本田、通用等国际知名品牌在全球市场表现优异,尤其是丰田,凭借全球业绩斩获了丰厚利润。然而,在中国市场,多数合资企业的处境却不容乐观。它们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新能源汽车产品匮乏、决策流程迟缓等。不过,在今年举办的上海车展上,我们看到不少合资企业公布了未来两年的产品规划,尤其针对中国市场制定了相应策略。
此外,高端汽车品牌正遭遇重大挑战。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诸多智能技术成为新势力OEM的标准配置,高端汽车品牌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中国市场,年轻一代消费者对历史悠久的传统高端品牌缺乏强烈的品牌信仰。在此背景下,高端汽车品牌正积极探寻应对之策,以维系现有客户群体,但这一过程无疑充满艰辛,仍需付出诸多努力。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合资企业领域。当前,中国科技企业的出口正逐渐成为该领域新的增长模式。以法雷奥与地平线的合作为例,法雷奥期望借助地平线提供的技术支持,助力其在美国的工厂运营。尽管目前该合作仍在等待相关审批,但这一动向充分表明,地平线的技术能力已获得海外OEM的高度认可。此外,大众汽车也与中国新技术公司展开了深度合作,合作对象包括小鹏汽车、地平线以及杰发科技等。这些合作案例意义重大,彰显出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公司正借助新合资企业领域这一途径,积极拓展全球市场。
在这一进程中,领先的中国企业正重新定义技术,在电池、辅助驾驶、芯片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它们一方面采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全方位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正加速战略转型,强化本地化布局,充分利用中国的本地资源,以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预计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以及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预计都将超过 80%。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中国乘用车出口的核心增长点。从长远视角来看,欧洲、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将成为主要的目标市场。
中国汽车供应链生态系统展望
过去的十年里,新汽车供应链的价值创新主要聚焦于电气化、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以及智能座舱这三大关键领域。
图源:盖世汽车
在电气化领域,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趋势主要是向高能量密度、快充、高安全性以及低成本这几个方向发展。另外,动力域的主流集成解决方案为 VCU + BMS + XCU。
当前,众多OEM正加速新车型的推出,这一举措既源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得益于相关零部件的大规模生产。从竞争态势来看,动力电池供应、电池管理系统、驱动电机、热管理等细分领域均有大量参与者涌入。同时,核心零部件的本地生产成熟度正不断提升。
就ADAS而言,去年L2级及以上ADAS的渗透率接近50%。其中,15万元车型以下的市场展现出高增长潜力。这也是今年年初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大多数主要OEM纷纷降低配备ADAS和电动汽车车型入门价的原因。初创企业在NOA功能的标配率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而合资企业和国际OEM则相对滞后。此外,产业利润仍主要由软件费用和硬件集成驱动。
供应链层面,中国乘用车供应链正迅速崛起,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也是大陆集团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的背景。双方专注于ADAS领域,在中国市场,将借助地平线的技术和研发资源进行产品开发;在全球市场,则依托大陆集团的网络与OEM开展市场拓展。预计到2030年,L2级及以上车辆的渗透率将达到90%,配备NOA功能的车辆占比将超过25%。
智能座舱同样是增长迅猛的领域。域控制器、HUD、DMS等核心功能的渗透率正显著提升。中国智能座舱在技术创新和大规模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中控屏、HUD、DMS、语音供应、座舱域控制器等细分领域参与者众多。值得注意的是,本地供应商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对创新趋势反应敏锐,能够迅速跟进市场动态,助力OEM挖掘终端市场的卖点。
未来,智能座舱的发展趋势将聚焦于大屏、多屏集成以及5G联网体验,这些将成为市场的关键趋势。在此背景下,AI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对人员、组织以及工业开发和产品开发过程均产生着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OEM和Tier 1正积极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汽车产品中。
(以上内容来自盖世汽车CEO周晓莺于2025年5月22-23日在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SSS 2025)发表的《重新定义中国汽车市场价值》主题演讲。)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5/26I70425858C106.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