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问题迎来了一次阶段性的和解。
5月12日下午,中美双方联合发布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简称“声明”)。美方承诺:修改对中国商品(含港澳地区)加征的关税。其中,24%的关税暂停90天,剩余10%的“对等关税”保留;取消4月8日和9日新增的91%关税,直接让美国对华关税从此前的145%降至30%。
中方同步回应:对美商品加征的关税同步调整,24%暂停90天,保留10%的“对等反制关税”;取消4月2日以来的非关税反制措施。
今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升级对华贸易壁垒,特别是在4月,其对华关税政策呈现“指数级”升级。截至4月11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已经高达145%。
作为直接回应,中方于4月4日宣布对美国输华商品同步加征34%关税,4月11日再次宣布对美国商品的加征关税税率由34%提高至84%。
图片来源:海关总署
彼时,有观点指出,中美双方的政策交锋将深度重构跨国供应链体系,尤其对在华运营的美国汽车及供应链企业构成严峻挑战。而今,双方谈判取得阶段性成功,将使得在华美企获得一定的释压空间。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中美关税问题对在华美企带来深远影响。此次关税战暂停,也让他们“松了一口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华美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依旧没有变,并且更加坚定了他们在中国加码投资的信心,并且要进一步深化本土化策略。
关税战按下暂停键,在华美企松了口气
事实上,特朗普的离谱加税,伤害最深的将是在华美国车企以及相关的供应链企业。
相关数据显示,中国自主品牌车型在美国销量几乎为零,出口美国的主力车型其实为特斯拉、别克等外资品牌在华生产的车型。我们了解到,通用旗下别克昂科威和福特旗下林肯航海家SUV都是中国组装后返销美国。另外,如特朗普政府加税政策实施,福特汽车也将遭遇重创,尽管福特在中国销量并不亮眼,却能够达成44亿的盈利,主要原因有一大部分车型从中国出口到美国。
也就是说,如果特朗普政府加征高额关税,通用和福特将面临至少数亿美元的损失。
另外一个方面的影响,则在于高关税之下,在华美企的供应链稳定性问题。在华美企中,特斯拉或许是受影响比较明显的代表之一。
数据显示,特斯拉作为美国汽车业的标杆企业,其上海超级工厂虽然实现了95%的国产化率,但背后仍隐藏着难以破解的全球化困局。FSD芯片、BMS系统、高端轴承钢等关键部件仍受制于跨国供应链。
可以看到的是,如果中国对美国发布反制措施,在华美企处境将变得十分艰难。特斯拉国产化率虽然较高,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链布局仍深受影响。中国反制措施的实施,无疑将加大特斯拉的供应链压力。
图片来源:特斯拉
具体来看,在关税问题指数级升级之时,中国在对美加征同样的高额关税后,特斯拉在华工厂使用的美国产自动驾驶模块成本激增,这或将迫使特斯拉等企业启动零部件替代计划。然而,这种替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短期内特斯拉仍将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
盖世汽车在调研中了解到,关税问题将给在华美企带来整体成本影响,有43%的企业认为,企业整体成本上升至少要超过20%,33%的企业认为会给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会带来中等影响,上升约10-20%。只有部分企业认为没有影响,对企业整体成本影响不大。
关税战带来的成本上升问题,在汽车芯片企业方面也有反馈。比如,德州仪器、英伟达、高通、英特尔,这些美国芯片企业的产品广泛用于中国制造的汽车、手机,以及其他电子设备上。如今,这些美国芯片能否以稳定的供给满足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中低端芯片的价格如何变化,这些都变得难以预测。
车企曾在疫情期间吃过芯片供应链断裂的苦头。特别严重的时候,一颗原本仅价值20元的中低端芯片短缺,都可能导致单价20万元的汽车难以下线。彼时,整车企业高管甚至把供应商的电话都要打爆了。
好在,业界认为这一轮波动不会造成芯片供应链断裂,而是价格的调整。
某芯片企业负责人告诉盖世汽车,“我们认为,此次地缘政治挑战和关税问题不会造成新一轮的芯片短缺,但是会带来成本上的压力。”
比如,德州仪器则有不少芯片,是从美国出口到中国市场。据悉,德州仪器的芯片可以在电动汽车中实现对高压电池组的监测和控制。这家在美国拥有大量制造能力的企业,来自中国的收入占其整体营收20%左右。
所幸的是,中美双方经过深入交流,达成了重要共识。5月12日的一纸声明,算是为本次关税战按下了暂停键。这也让在华美企松了一口气,前期分析的各类影响,也将不复存在。车企“好好做生意”的诉求,也将在本次声明中得到满足。
作为在中国独资建厂的美国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正是这次“暂停”的受益者之一。今年以前,上海临港超级工厂制造的Model 3和Model Y车型,除了满足中国本地以及亚太市场外,也被拿来在必要时调配美国市场需求。
特斯拉的上海生产基地,在中国汽车供应链供应链的全力支持之下,生产成本一直是其全球四座整车工厂中最低的。可以说,特斯拉上海工厂要优于其在美国的加州弗里蒙特工厂和得州奥斯汀超级工厂,也比一直以来生产屡受干扰的柏林超级工厂更胜一筹。
实际上,除了特斯拉外,国内也有美系合资的车企,此前也受到“对等关税”引发事件的冲击。而此次关税战的暂停,使得福特与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合作项目也得以重新激活。这一合作项目原本在2023年9月因时任议员卢比奥等美国官员的集中炒作而搁置。今年2月末重启之后,又因为意料之外的“关税大战”而陷入停顿。
这家位于美国密歇根州马歇尔市的动力电池工厂,将以福特雇佣宁德时代提供服务的方式建设。计划投资35亿美元,年产能20GWh。建成之后,将部分实现福特汽车把动力电池供应链建设到美国本土的计划。
不会退出,还会加码在华投资
不过,声明中也提到,“24%的关税在初始的90天内暂停实施”,也就是说,中美双方关税战只是获得了90天的“暂停”时间。双方约定继续进行磋商,但却不能保证结果。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特朗普政府反复无常的态度,这场关税战未来还将如何发展,目前还不能下定论。毕竟,2018年的贸易战,就是前车之鉴。彼时,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也发布了联合声明。然而不到一个月时间,美方就单方面升级关税问题,导致谈判破裂。
盖世汽车通过调研了解到,在经历了关税战的“恐慌”之后,在华美企出于“好好做生意”,认真求发展的诉求,进一步意识到了建立更为牢固的本土化供应链的重要性。
调研结果显示,52%的企业未选择转移供应链,而在积极寻求本土替代供应商;24%的企业计划维持原供应链,暂时不采取行动;19%的企业计划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或者其他地区;仅有5%的企业计划转移出中国。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继续加强中国本土化供应链的稳定性,是他们最合理也是最迫切的选择。
比如,我们了解到,随着中美关税摩擦加剧,德州仪器更强调中国本土化生产。目前,德州仪器在中国成都有一座制造工厂。在其最新的财报电话会议上,德州仪器CEO哈维夫·伊兰说,如有必要,公司可完全依赖中国的制造工厂。
可以看到,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中国本土汽车制造能力强大,消费市场宽广,可以同时为本土芯片企业和外资芯片企业本土化提供舞台。总结来说,汽车产业链也只能在Glocal(全球本地化)的道路上走向深远。
当然,在华美企将供应链转移至东南亚地区,或许也是一种选择。但是,这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回顾以往的经验,在2018年后企业出海转战东南亚的大潮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并没有实现“好好做生意”基本诉求。当地素质一般的劳动力、稀缺的基建配套,以及各种低效和腐败,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更多的不可控性。
因此,我们几乎看到了众多在华美企一致的看法,无论是关税战如何发展,他们在华继续投资,加速本土化的进程不会停滞。此次关税战,或许更是为他们的本土化策略按上了加速键。
某主营汽车座椅的美国供应链企业,就选择持续投资和深耕中国市场、强化本土研发能力。不久前,企业就在中国扩建了技术中心,扩建后的技术中心新增业内领先的滑车实验室、六轴实验室等功能,将进一步提升在中国的工程设计、测试验证和产品开发能力。
该企业负责人也毫不掩饰其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我们全球业务的增长引擎。此次技术中心的升级扩建,彰显了我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不断深耕和持续投资,也体现了我们对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信心。”
“我们要在中国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中国产业链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补齐的,比如,芯片国产化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某辅助驾驶企业负责人告诉盖世汽车,他们已在中国建立了8个工程/技术中心,以及21个生产基地。一些传统材料方面,该公司几乎实现了完全的中国本土供应链。
但是,他们还认为芯片本土化率还不够。在该负责人看来,车载芯片种类繁多,包括控制智驾和座舱娱乐等的功能芯片、用于电源接口以及功率转换等的功率半导体,以及用于采集激光雷达、安全气囊等的传感器。“目前绝大部分的芯片,我们都在国内找到了一些国产化的解决方案,但芯片国产化率还是不够高。”
如果说,本次关税战给在华美企带来了哪些启示,积极加大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投入,真正从“走进中国”变为“融入中国”,或许是他们最真切的体验。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5/13I70424979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