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盖世汽车产业大数据
  • 2025汽车消费趋势洞察大会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晓莺说 >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发送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盖世汽车 周晓莺 2025-04-10 14:27:02

是时候重新定义中国市场的价值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制造中心;而现在,中国正在成为引领全球科技产业创新最前沿!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中国制造业的宏观背景情况。

当下,中国正坚定地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强国迈进,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业务规模来看,中国整体制造业不仅在全球名列前茅,成本优势更是显著,这使得中国在工业附加值方面始终保持着较高水平。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作为商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制造业份额占全球的 1/3,出口份额也稳定在 1/7 左右。

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方面,中国拥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了从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研发创新到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2024 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业包含 41 个大类、207 个中类以及 660 多个小类,这种全面且发达的工业体系,为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

丰富的人才资源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又一强大动力。

中国人向来以勤奋著称,每年千万级别的大学毕业生为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技能人才规模超过 2 亿,高端专业技能人才也达到了约 6000 多万,多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稳定在千万左右,为各领域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与此同时,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也在稳步提升,近十几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7%。在智能制造的关键领域,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全球第一,机器人密度位居全球第三,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工厂设备数控化率超过 66%,这些数据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实力。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近年来,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

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加,PCT 专利数量不断攀升,在数字革命的浪潮中,大模型、人工智能、5G 基站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新兴业务方面,中国在人形机器核心供应链中的占比高达 63%,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领域同样优势明显。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如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其访问量已超过 2000 万,美国也借助该技术进行生物制药等研发工作。此外,在卫星发射、飞船探索以及深海领域,中国也取得了诸多突破性成果。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接下来,重点谈谈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态势。

当前,中国汽车行业呈现出两个鲜明特征:竞争加剧与技术创新快速发展同步进行。

先看白热化竞争情况,主要体现在价格和供应链成本两个维度。

价格方面,激烈的价格战贯穿行业发展。从早期的直接降价,到前两年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如以旧换新补贴,再到如今的增配不加价、OTA 软件标配等增值服务竞争,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终端价格折扣率近几年一直维持在 14%,再加上国家和终端的补贴,消费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而在供应链成本维度,内卷表现为成本的年降。行业平均降本幅度在 15% 左右,部分企业降本空间甚至高达 30% - 40%,个别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不惜以亏损为代价。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智电汽车的技术创新发展同样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油电平价,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凭借先进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和不断迭代的软件算法,在同级别车型中具备了与合资品牌竞争的实力。第二阶段,电车的价格优势逐渐凸显,比油车卖得更便宜。新一代插电混动、增程技术以及部分纯电车型,在油耗和首购价格上的优势,为市场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到了今年,智驾平权成为行业新热点,比亚迪 7 万级、零跑 12 万级别的车型都配备了激光雷达。汽车技术创新正从电动化加速向智能化、数字化以及服务增值方向迈进,车企的盈利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像能源体系、软件付费、车险等领域,都成为了新的盈利增长点。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从速度维度分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中国汽车企业在车型开发周期上展现出巨大优势。

在全新产品开发方面,外资车企开发一辆车通常需要 3 - 4 年,而中国大量车企通过采用扁平化组织架构、先进的仿真策略和包括软件架构在内的同平台化开发理念,将开发周期缩短至 18 个月左右。在换代车型或改款车型方面,中国自主车企的迭代速度同样惊人,基本上一年多一点就能完成换代,而外资品牌则需要四年左右,两者差距近三年。极氪汽车在去年 “一年磨三剑” 的能力,就是中国汽车产品快速迭代的有力证明。可见,成本、技术和速度方面的内卷,已成为中国汽车产业优胜劣汰、快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汽车产业已进入 “快鱼吃慢鱼” 的时代。链主企业的一路狂奔,也带动了整个生态链的快速迭代,“中国速度”已经成为本地市场竞争的基本要求。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如今,中国已步入智电新汽车时代。

凭借创新引领和产品优势,中国实现了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众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开始反向应用中国车企的技术架构、资源和产品技术。例如大众与江淮合作建立大众安徽,采用中国供应链出口欧洲,与小鹏合作电子电气架构以及基于小鹏G9开发车型;Stellantis 与零跑合作,零跑 T03 在欧洲实现本土化生产;丰田和比亚迪合作车型 BZ3 采用比亚迪核心三电技术,并基于广汽的埃安V车型平台由本土团队开发了BZX3;奔驰与吉利合作,利用吉利 SEA架构开发 smart 车型并出口欧洲;捷豹路虎采用奇瑞 E0X 平台进行开发。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在细分赛道,特别是自动驾驶和线控底盘领域,中国车企和科技公司重新定义了很多产品技术标准和先进应用。自动驾驶方面,小鹏的 XNGP 基于端到端大模型,在城市中无需高精地图或轻高精地图就能实现较好的 NGP 功能,高速场景下成功率接近 100%,百公里接管率也较低,未来还将向全国通用方案发展。华为的 ADS3.0 技术先进,最新的 4.0 版本接近 L3 级架构,未来将基于 one model 方案实现车位到车位的全场景自动驾驶。底盘领域,小鹏 X9 的后轮转向技术通过采埃孚系统和自研算法,提升了转弯半径和操纵便捷性;蔚来 ET9 的线控转向系统在响应速度和应用上表现出色;比亚迪的云辇系统在爆胎后能稳定操作,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多轴联动调节和魔毯功能的舒适性调节;华为的途灵底盘应用在尊界 S800 上,整体平顺性和通过性良好。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在三电和电气化零部件领域,中国企业不断挑战性能天花板。

动力电池方面,理想在宁德时代的赋能下,5C 超充技术能在 12 分钟实现 500 公里续航,宁德的麒麟电池、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部分企业正在研发的固态电池,在结构创新、材料创新、超级快充技术和能源融合技术等方面不断突破。电驱动领域,吉利旗下星驱科技的11 合一的电驱动高度集成,处于全球较高水平,小米的超级电机V8S转速达到27200转每分钟,性能极高。热管理方面,小鹏的智能化热管理系统通过算法优化,在冬季降低能耗,提升续航衰减和冷启动的均衡性;小米的10通阀实现智能热量分配和能量回收,能增加 8% - 10% 的续航。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通过以上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汽车产业在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展现出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对于外资企业而言,中国市场不再仅仅是一个销售市场,更是一个创新的源泉和重要的战略阵地。

在未来的发展中,外企若想在中国市场持续保持竞争力,就需要更加积极地整合中国的供应链资源,利用好中国的产业优势,加强与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合作,优化供应链布局,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供应效率。

同时,外企必须更加重视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团队研发与本土创新。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活跃的创新氛围和独特的市场需求,本土团队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更为深刻,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消费者需求,开发出更符合中国市场的产品。以往那种仅依赖海外团队研发,将本土团队仅作为执行工具的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

比如博世中国的智驾团队100%本土化研发,泰科电子采取全链条本土化布局,设立上海、苏州、深圳三大研发中心。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晓莺说:中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只有真正做到整合中国供应链资源,重视本土团队研发与创新,外企才能在中国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汽车市场中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中国汽车产业共同成长,共享发展成果。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