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大有可为”的汽车后市场潜力满满,其中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门“生意”更是迎来了重大利好。
国务院总理李强2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全面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能力水平尤为重要。
盖世汽车了解到,长期以来,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存在回收体系不完善、行业标准不统一等难题,随着《行动方案》的实施,产业将从漫长的“导入期”进入高速“成长期”,逐渐走向规范化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宝马集团
事实上,在政策、技术以及监管等多重因素助推下,2025年开年以来,多家企业均正在加速落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项目。这场由政策、资本、技术共同驱动的产业风暴,正在重构全球新能源产业的底层逻辑。
如今,政策利好正助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一千亿级市场,加速前进。
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根据公安部公布的数据,截至 2024 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3140 万辆,占汽车总量的 8.90%。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209万辆,占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 70.34%。
2024 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 41.83%,与 2023 年相比增加382 万辆,增长 51.49%。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决定了后市场的量级。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和退役动力电池数量的不断上升,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大。
盖世汽车研究院《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与回收产业报告(2024版)》(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回收退役动力电池62.3万吨,预计2025年将达到120万吨,2030年将达到600万吨。
更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400多亿元。
因此,国家释放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的鲜明信号,意味着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得到了高度重视,让行业内外为之振奋。
一直以来,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一市场都被认为是有待掘金的“蓝海”市场。除了上述“正规军”,极具市场潜力的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吸引了众多企业涌入,整个锂电回收行业的竞争呈现出小而散的局面。
广州废旧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项目鸟瞰图,图片来源:广汽集团
《报告》指出,截止到2024年6月25日,国内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存续180878家,其中2023年内注册数量达到49766家,占整个存续状态的27.5%。在这18万家企业中,有65%的企业注册资本少于500万,是技术实力、回收流程、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小作坊式”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方案》指出,要强化全链条管理,着力打通堵点卡点,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运用数字化技术加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流向监测,实现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程可追溯。要用法治化手段规范回收利用,制定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加强监督管理。要加快制定修订动力电池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核算等相关标准,以标准引领带动回收利用。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副会长李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表示,“会议从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标准研制等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规范行业秩序,让监管有法可依有据可循,推动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政策管理正日趋完善
随着废旧动力电池报废潮的逐渐来临,政策层面的管理正在日趋完善。
据悉,国家先后颁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19年本)》等一系列文件。
整体来看,已经基本形成“法律法规—行业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一整套政策体系和制度。而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符合自身情况的政策。
此外,工信部更是通过“白名单”制度构建了行业准入门槛,已陆续发布了五批次、共156家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名单。
去年12月底,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对行业进入门槛、梯次利用、再生回收等要求更加严格。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
新版规范条件是在2019年版本的基础上,针对当下行业的一些变化与新趋势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并提出了一些更新、更高的要求。
比如,针对梯次利用企业,新版规范条件明确,优先支持具有多项相关技术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的企业申请规范条件公告。年梯次利用的废旧动力电池量应不低于实际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量的60%(其中利用量和回收量均按重量计算)。回收到的不可梯次利用的废旧动力电池应交由符合本规范条件的再生利用企业处理。
再生利用企业积极开展针对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再生利用技术、设备、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提高废旧动力电池再生利用水平,通过冶炼或材料修复等方式保障主要有价金属得到有效提取回收。
其中,破碎分离后的电极粉料回收率不低于98%,杂质铝含量低于1.5%,杂质铜含量低于1.5%;冶炼过程锂回收率应不低于90%,镍、钴、锰回收率不低于98%,碳酸锂生产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低于2200千克标准煤/吨;采用材料修复工艺的,回收利用的材料质量之和占原动力电池所含目标材料质量之和的比重应不低于99%。工艺废水循环利用率应达90%以上。
产业大步奔向智能化
《报告》指出,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动力电池装机量随之攀升,按照电池5~8年的平均寿命,动力电池即将迎来规模化退役大潮。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203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过1300GW。有业内人士预计,到2030年,我国动力及储能电池累计退役量将超过300万吨。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本次从工信部行业规范上升到国务院层面,体现出国家对电池回收行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视。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对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减少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来看,一个千亿级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
“电池不同于石油,石油是烧完了就没了,电池里面的绝大部分材料是可以通过重复利用的。”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表示,到了2035年时候,我们循环利用退役电池中的材料就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的市场需求。”
据悉,对于梯次利用的电池,若电池容量处于60%—80%之间,可以用于电动叉车、两轮电动车、大型储能电站等;电池容量处于20%—60%之间,可以用于小型储能电站、通信基站、太阳能储能系统等;电池容量低于20%,就要报废并进行专业拆解,提取其中有价值的金属进行循环利用。
图片来源:邦普循环
崔东树更是指出,预计未来明显进入政策强监管周期,原先回收“小作坊”企业将逐渐被出清,原有白名单企业将面临更加严格的动态监管,退役电池有望真正流入地方政府公布的正规的回收企业。
《行动方案》提出构建“生产-销售-拆解-利用”全流程追溯体系,通过数字化技术,如区块链、物联网等监测电池流向,解决“黑箱操作”问题。
据悉,去年9月,全国首个智能化锂电池回收工厂——杰瑞锂电池资源循环郑州示范工厂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正式投产,全部建成后每年可回收处理锂电池10万吨。
而广州产权交易所也在去年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交易平台”,旨在推动废旧动力蓄电池的规范化、规模化交易和资源的综合利用。
今年2月19日,在青岛市政府举办的“青岛市退役动力电池数智化低碳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座谈会”上,西门子与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打造青岛市退役动力电池数智化低碳循环利用体系样板工程,致力于建设零碳排、智能化、数字化灯塔工厂,推动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布局项目正加速落地
《报告》指出,根据回收的主体不同,目前行业内有以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为主体、以整车企业为主体、和以第三方企业为主体的三种回收模式。如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开局即狂飙,各家企业纷纷行动起来。
此前不久,宝马集团宣布,2024年回收超2000吨电池原材料,让退役电池也能“再就业”,全国所有宝马4S店解锁电池回收网点“全成就”,并在全球建立了电池回收中心。
2024年10月,广汽集团消息称,优湃能源科技(广州)有限公司动力电池梯次二期、储能系统、零部件再制造产线正式投产,标志着广汽集团全面打通了包括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储能系统、零部件再制造在内的能源生态产业链布局。优湃能源相关负责人表示,优湃能源将围绕“锂矿+基础锂电原材料生产+电池生产+储能及充换电服务+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展开全链条布局。
据衢州市生态环境局智造新城分局消息,今年2月份,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新增年处理10000吨电池再生循环利用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获受理。据悉,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将依托现有技术、资源、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计划在现有厂区内实施新增年处理10000吨电池再生循环利用改造项目。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为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这意味着华友钴业新增10000吨电池回收产能。
再往前细数,2024年12月30日,天奇股份发布公告,该公司全资子公司江西天奇金泰阁钴业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欣旺达再生材料有限公司拟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合作开展锂电池材料再生利用业务。
2024年11月26日,宁德时代旗下的邦普循环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再生资源集团缔结了合作协议,双方计划在政策探索、新能源汽车领域以及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布局等多个维度上实施深入的战略协作。
图片来源:邦普循环
此番携手的核心目标,是在全国范畴内,打造一个涵盖新能源汽车及其动力电池从使用到回收再利用的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循环价值体系。
事实上,全球监管也正在倒逼产业升级。欧盟出台了《新电池法案》,修订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相关规则,前者对电池及其原材料回收率、回收原材料使用率以及碳足迹管理等指标设置了不同时间点的执行标准,后者要求根据产品和原材料计算产品总碳排放量,并基于欧洲碳市场价格确定需补缴的“碳关税”额度,二者在客观上对中国企业制造了新的“绿色壁垒”。
据悉,双重压力下,比亚迪在匈牙利、宁德时代在墨西哥的海外回收基地建设进度提前6个月。
盖世小结:
随着政策落地,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将加速洗牌。小作坊式企业因环保、技术不达标被淘汰,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此外,统一的电池健康度评估体系有望推动二手新能源汽车交易,间接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长期来看,动力电池回收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与资源安全战略。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25I70419405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