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本田汽车和日产汽车宣布签署谅解备忘录,正式启动合并谈判,讨论将业务合并为一家控股公司,预计将于2026年8月完成合并。
2025年2月13日,两家公司宣布解除于2024年12月23日签署的经营整合协商基本意向书,并终止经营整合协商。未来,双方将在面向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的战略合作伙伴框架内开展合作,实现各自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仅仅50余天,本应创造出全球销量第四大汽车制造商的交易就宣布告吹。
对此,路透社在采访十多位知情人士之后报道称,在计算合并后公司的持股比例问题上,谈判很快就遇到了瓶颈,仅一个多月之后双方就谈崩了,而原因是日产比较自负且对自己所处的困境没有清醒的认识,以及本田突然决定修改条款,提议日产成为本田的子公司。
日产的自负
先来看一组数据。
销量:本田2024年在全球销售了380万辆汽车,日产的销量为330万辆。
利润:本财年前九个月(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田的营业利润为1.1万亿日元,日产的营业利润为640亿日元。
市值:2月12日,本田的市值约为7.5万亿日元(合486亿美元),日产的市值几乎是本田的五分之一。
主要市场:本田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占其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的37%。若加上加拿大和墨西哥,北美市场占其总销量的42%;中国占22%,日本占17%,欧洲只占3%。
日产最大的市场也是北美,2024年占其全球汽车销量的38%,美国占27%,中国占21%,日本占14%,欧洲占10%。
电气化的目标:本田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电动汽车年产量提高到200万辆以上,届时新车销量的40%将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并计划到2040年只销售这两种车型。此外,该公司希望到2030年每年销售13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约是2023年的两倍。
日产的目标是,到2030年,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占其全球销量的60%。
员工规模:据证券备案文件显示,截至2024年3月底,本田作为一个综合集团拥有194,993名员工,日产拥有133,580名员工。
孰强孰弱,一目了然。多年来的销量低迷和管理层动荡使日产的实力减弱,而在其错误预估美国市场的混合动力汽车需求之后,衰退的趋势愈发明显。
然而,日产可能并不认为自己弱,毕竟自己曾经是销量第二高的日本汽车制造商。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日产坚持要求在谈判中获得近乎平等的待遇。在外界看来,本田为日产提供了救命稻草,但是日产似乎仅将本田视为普通合作伙伴。
日产对自身危机没有清醒的认知
自2018年被誉为“成本杀手”的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戏剧性垮台以来,日产汽车一直在努力应对销量疲软和车型阵容过时的问题,而且财务表现也一直不佳,频频让投资者失望。
图片来源:日产汽车
从车型的角度来看,日产的产品阵容比较过时,导致库存积压,经销商为吸引消费者不得不降低价格。在电动汽车领域,日产的节奏更是缓慢。虽曾被视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开拓者,但日产未能有效利用Leaf的早期成功在电动汽车领域保持领先地位,也没有像丰田一样开发出一款畅销的混合动力汽车。
截至2025年初,日产仍然缺乏能够在中国和美国竞争的最新一代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所以,日产在日本、中国,甚至其最大、最重要的市场美国的销量一直在下降也不足为奇。麦格理证券韩国有限公司(Macquarie Securities Korea Ltd.)分析师James Hong表示:“没有混合动力车型是一回事,但该公司对不断变化的趋势反应非常非常缓慢。”
日产的管理层也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彭博社的报道称,日产的文化比较保守,领导层的连续更迭使其管理层更难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并坚持下去。戈恩的继任者西川广人(Hiroto Saikawa)于2019年因涉嫌薪酬过高的丑闻而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其他高管也在人事动荡中离职。去年12月11日,日产再次对管理层进行了全面调整,首席执行官内田诚(Makoto Uchida)留任,原日产汽车美洲公司总裁Jeremie Papin被任命为首席财务官。
根据最新的数据,上个季度,日产的营业利润为311亿日元,同比大跌78%,而且远远低于八位分析师632亿日元的平均预期。此外,该公司还再次下调了本财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营业利润预期(下调20%至1200亿日元),这已是其本财年第三次下调业绩预期。
路透社的报道称,知情人士表示,日产在与本田谈判的过程中给人的感觉是,尽管面临的难题越来越多但其依然可以自力更生。研究公司Pelham Smithers Associates的分析师Julie Boote表示,对日产来说,现在的问题是管理层会怎么做,“他们对汽车的行业趋势和应采取的措施有着不切实际的看法。他们完全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品牌价值,以及扭转业务的能力”。
本田提议将日产作为子公司
2月13日,本田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协商过程中,关于经营整合方式,双方对所有的选项进行了多次磋商,包括本田提议的将经营整合方式从成立联合控股公司,双方均作为全资子公司的模式,变更为通过股份交换,使本田成为母公司,日产汽车成为子公司的模式。
有知情人士称,日产对这一举动感到措手不及,认为这一提议“令人发指”,侮辱了其尊严。本田首席执行官Mibe Toshihiro曾表示,本田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考虑敌意收购日产。本田突然改变交易结构,反映出其对日产的谈判速度越来越没耐心。
一开始,包括戈恩在内的许多业内人士都猜测日本经济产业省干预了本田和日产的合作,以防止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公司之一落入他人之手,尤其是在外国企业有意参与的报道浮出表面时。
彭博社曾在一份报道中指出,已经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笔交易是强加给本田的。两家公司都认为合并是“保持全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去年12月,当Toshihiro被问及是什么吸引本田与日产合作时,他却被难住了,“呃,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并忍不住紧张地笑了起来。在长时间的犹豫之后,Toshihiro最终给出了一个答案,强调了日产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不得不说的是,据说内田诚本人私下对这笔交易的前景也表示怀疑。不过,Mibe表示,日本政府没有发起或参与过与日产的谈判。
随着谈判的深入,本田意识到日产的决策太慢、扭亏为赢战略缺乏细节。两家公司去年12月宣布谅解备忘录时,本田就明确表示,日产需要进行重组才能实现任何交易。作为扭亏为盈计划的一部分,日产已经承诺的裁员人数占其全球员工总数的7%,但是根据一位知情人士的说法,本田过去两年在中国裁减的员工数都比这多。
此外,尽管日产将减产并裁员,但并不打算关闭工厂。除了“地缘政治上极具竞争力的”九州工厂之外,美国田纳西州的士麦那(Smyrna)工厂、墨西哥的阿瓜斯卡连特斯(Aguascalientes)工厂和英国的桑德兰(Sunderland)工厂都被日产视为对其电动汽车战略至关重要,因此不想关闭或减少这些工厂的生产线。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17I70418492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