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对于理想来说有些“有惊无险”。
“惊”来自于去年3月正式上市的MEGA导致的“纯电战略”失利,“无险”更多源于后续上市的理想L6延续了L系列的“销量神话”,让理想在MEGA引起的纯电喧嚣之后,提了一口气。
彼时,面对MEGA的“不如意”,更多人置喙的便是理想不该把“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套路照搬进纯电车型,而是应该打造自己的核心优势。
那么,这个优势,到底是什么?
从纯电技术路线的复杂度以及成本角度来看,现如今,“赚到了钱”的理想,正在回答这个问题。
“冰箱彩电大沙发”,纯电不是这么“玩”的?
2月13日,盖世汽车注意到,理想汽车宣布,其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完成装机;自研自产的碳化硅功率模块和新一代电驱动总成已分别在理想汽车苏州半导体生产基地和常州电驱动生产基地量产下线。
盖世汽车了解到,其中理想汽车功率半导体研发及生产基地于2022年5月正式落户苏州高新区;随后在同年8月24日,理想汽车功率半导体研发及生产基地在江苏苏州高新区正式启动建设。
据悉,该生产基地由理想汽车与湖南三安半导体共同出资组建的苏州斯科半导体公司建设。按照彼时的计划,预计2022年内竣工后进入设备安装和调试阶段,2023年上半年启动样品试制,2024年正式投产后预计产能将逐步提升并最终达到240万只碳化硅半桥功率模块的年生产能力。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官方还表示,上述这三大核心技术将陆续搭载于理想纯电车型。
换言之,理想的纯电路线不再复制增程“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打法,这家公司要真正开始搞能够拿得出手的“技术”。
要如何理解“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完成装机”呢?
盖世汽车了解到,目前来看,国内能够成功实现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完成装机的车企并非多数。
比亚迪自然是能够成功实现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装机的车企之一。
据悉,比亚迪在碳化硅芯片领域布局较早,2020年就推出了自主研发的SiC功率模块,并且应用于旗下的新能源车型中,如比亚迪汉EV等。且比亚迪具备完整的碳化硅芯片产业链布局,从碳化硅衬底材料、外延生长,到芯片设计、制造及模块封装测试等环节,均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这种全链路的自主掌控能力,使得比亚迪在碳化硅芯片的成本控制、技术迭代以及产品供应稳定性上,都具有明显优势。
此外,虽然吉利汽车未明确宣布完成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装机,但在相关技术研发上也有重要进展。在2024年北京车展上,吉利展示了碳化硅混合驱动集成技术,这表明吉利在碳化硅技术领域积极探索,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实现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的装机。
就“新势力”车企层面来看,当前小鹏汽车和蔚来汽车均更专注于智能驾驶芯片研发, 目前尚未有公开信息表明其在自研碳化硅功率芯片方面的进展。
在碳化硅功率模块方面,据悉,广汽埃安在碳化硅功率模块方面采取合作研发的策略。去年10月,芯联集成宣布将为广汽埃安的新车型提供高性能的碳化硅MOSFET与硅基IGBT芯片和模块。
换言之,现下看来,已然实现盈利的理想汽车十分具备了做“纯电技术路线”的样子。
再攻纯电,理想认真了?
增程“盈利”,纯电“失利”,一直是理想汽车想要打破的桎梏。
2024年的MEGA上市不如预期后,理想汽车一直在复盘其中的原因。
MEGA的“错”都在造型设计吗?行内人知道:并不尽然。
一边思考,一边付诸行动。2024年,理想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想曾透露,理想品牌将在2025年上半年发布全新的纯电SUV车型。根据理想汽车的产品规划,到2025年,理想汽车将推出包括5款增程车型、1款超级旗舰(MEGA)和5款纯电车型。其中,理想纯电SUV系列目前爆料命名有望为M系列或者i系列,比如M7/M8/M9、i7/i8/i9等。
那么,理想汽车想要做什么样的纯电车型呢?
图源:理想汽车
市场更为关注的无疑是理想纯电SUV车型的价格。根据当前市场情况,销量较好的纯电车型价格大概分为两类:定价在20-30万区间,定位对标特斯拉Model 3/Y的产品;定价在15万以下,主打性价比和实用性的车型。
当前尚未可知理想汽车纯电车型的定价区间,但参考理想现有车型布局和市场策略,有分析称,理想纯电SUV可能会参考旗下L系列车型的定价逻辑。L系列车型主要集中在30—40万元区间。
然而,若上述分析成立,理想在30—40万级内面对的纯电车型并不在少数,理想纯电车型似乎需要更具差异化的产品性能。
据悉,在智能驾驶方面,理想汽车于2024年7月推出了无图NOA功能,实现了“全国通行”的智能驾驶。据理想总裁马东会透露,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在30万元以上的车型中,有超过70%的订单都选择了支持城区NOA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