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里,有一个名词虽然并不为大众熟悉,但是在专业圈内享有盛誉,那就是空气悬架。近几年来,曾经被视为豪车专属配置的空气悬架,如今正加速走向大众市场。
如果追溯一下空气悬架发展的脉络,这阵普及之风已经吹了数年。越来越多搭载空气悬架的明星车型呼之欲出,从理想L7/L8/L9,到蔚来、小鹏G9、极氪,如今,深蓝G318配备空悬的指导价已经下探至20万以内,进一步推动了空气悬架的热度攀升。
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驾驶配置数据库的最新统计,2024年1-12月,国内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81.6万辆,渗透率达到了3.6%。而2023年同期,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为56.4万辆,渗透率为2.7%,搭载量同比增长了44.7%。可以预见,空气悬架市场的发展速度仍将持续加快。
一方面,空气悬架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其发展速度已经超出了市场预期。同时,空气悬架的配套价格也在快速下沉,已经接近20万元左右的标配区间。另一方面,随着空气悬架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国产悬架与外资悬架之间的竞争还将愈发激烈。
技术的突破、成本的降低以及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为空气悬架的普及提供了强大动力。那么,空气悬架的“平民化”之路,是否会越走越顺呢?
格局稳定,国产替代正当时
从2024年发展情况来看,空气悬架市场格局依旧延续了国产势力崛起的特征,并且集中度也越来越高。2024年全年,本土厂商占据了空悬市场八成以上的份额。
空气悬架市场近年来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竞争格局,国产供应商凭借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势,和海外品牌已经拉开了不少差距。2024年,空气悬架市场装机量突破80万套,其中孔辉科技以335,470套的装机量稳居榜首,市场份额达到41.3%。孔辉科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渗透率尤为突出,其技术优势使其能够为车企提供定制化的空气悬架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
紧随其后的是拓普集团,其装机量为209,760套,市场份额为25.8%。拓普集团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在中高端车型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产品不仅在性能上与进口品牌相当,价格上更具竞争力,推动了空气悬架在更多车型中的应用。
保隆科技则以159,535套的装机量位列第三,市场份额为19.6%。保隆科技凭借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客户资源,进一步巩固了市场地位。其空气悬架系统在性能、可靠性和成本控制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在中低端市场的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传统国际供应商如威巴克和大陆集团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8%和5.0%。威巴克作为国际知名供应商,主要服务于高端品牌车型,而大陆集团则在技术积累上较为深厚,但在市场竞争中略显保守。
从整体市场来看,前五大供应商合计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这些龙头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推动空气悬架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拓展。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和成本的降低,空气悬架系统有望在更多车型上得到应用,进一步推动市场需求的增长。
国产品牌在空气悬架市场中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多个关键因素推动。
从最直观的角度来看,造车新势力的发展,给了本土空气悬架供应商更多的机会。比如岚图汽车给了孔辉门票,验证了孔辉多年的技术积累;理想帮助孔辉变成一家合格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这些故事还历历在目,而今新势力企业和国产空悬企业合作越发紧密,双方共同成长。
此外,国产品牌在空气悬架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突破,不仅在性能上与进口品牌相当,还在成本控制上表现出色。国产空气悬架在2023年-2024年经历了两三次大迭代,从单腔变成了主流的双腔,导致整个产品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成本大幅下降。这种成本优势使得国产品牌能够为更多中低端车型提供空气悬架配置,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快速响应与供应链稳定性也是国产空悬企业的优势之一。”汽车零部件行业人士王林(化名)指出,与外资供应商相比,国产品牌在开发周期和响应速度上更具优势。外资供应商的开发周期通常较长,而国产品牌能够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此外,国产品牌在供应链稳定性上也表现出色,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
空气悬架大规模上车,势在必行
从整个分析逻辑上来看,电动化使汽车的承载系统发生很大改变,造车新势力的迅速发展,为中国汽车品牌高端化奠定了基础。这也意味着,电动化车型越来越普及,给空气悬架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机会。
电动化车型卖得多了,使空气悬架得以广泛应用;造车新势力多了,使本土供应商获得更多机会;中国品牌高端化了,才能容纳空气悬架带来的成本。
空气悬架渗透率数据也说明了一些问题。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驾驶配置数据分析,2024年1月-12月,空气悬架配置的最高单月渗透率达到4.4%左右,单月配套量突破10万套,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搭载量从年初的2.5万套逐步攀升,至6月达到7.6万套高峰,12月达到10.2万套的最高峰,显示出市场需求的稳步增长。同时,渗透率从2月的1.9%起步,波动中上升,6月达到4.5%,表明空气悬架标配在市场上的接受度日益提高。
我们也看到,国产空悬企业的发展如火如荼。例如,保隆科技在2024年公开的项目定点数量高达28个,涉及金额超110亿元。这些项目定点不仅展示了保隆科技的技术实力,也为空气悬架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系列迹象表明,空气悬架的大规模普及已近在咫尺。曾经,空气悬架多见于高端豪华车型,例如宝马7系、奥迪Q7等,其高昂的成本使其难以广泛推广。然而,随着国产供应商的崛起,空气悬架的成本显著降低,搭载该配置的车型价格也随之更为亲民。
以2024年为例,空气悬架已开始在20万元级车型中得到应用。腾势N7就是典型代表,其配备空气悬架的车型起售价仅为28.98万元。此外,最新款极氪001的起售价为25.9万元,入门款即可选装空气悬架。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深蓝G318搭载空气悬架的版本,起售价仅为19.99万元。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上空气悬架有明显的下沉趋势,未来很有可能进一步下探至18-19万。”王林认为,空气悬架的标配价值会有所下探,大规模上车的可能性非常大。
然而,王林也补充了自己的分析。从质量、设计工艺以及整体成本(包括维修成本)等多方面来看,空气悬架的成本进一步下沉的空间较为有限。他从成本角度分析指出,即使单腔空气弹簧的造价成本也很难再降低,因为整套空气悬架系统包括本体和供给系统,例如空气泵、空气阀、压缩机、储气罐、隔音层等。系统的开发成本从之前的约2000元降至目前的1800元左右,除非国内厂商在核心部件上取得突破,否则成本进一步降低的可能性不大。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本的持续降低,空气悬架有望在更多车型上得到应用。因此,有业内预测,2025年空气悬架的整体渗透率将达到15%左右。随着智能悬架技术的发展,空气悬架将与更多的智能驾驶功能相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驾乘体验。
空气悬架出海,胜算几何?
当国内空气悬架市场格局相对稳定之时,竞争也越发激烈。因此,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新的趋势,随着国内空气悬架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国产供应商开始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近期,保隆科技收到欧洲某著名车企的《定点通知书》,成为其全新平台项目空气悬架系统供气单元(ASU)的零部件供应商。该项目生命周期为7年,总金额超过人民币1.6亿元,预计2027年开始量产。这标志着国产空气悬架技术得到了国际市场的认可,为国产供应商在国际市场上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
图片来源:保隆科技
不过,我们也需要看到国产空悬势力出海的挑战。从是个格局来看,国外空气悬架势力在中国市场并未处于强势的位置,比如,康迪虽然在江苏建厂推进国产化,但速度较慢;威巴克则完全依赖进口,尚未在国内设立工厂。不过,他们在国际市场则处于强势地位。
在国际市场上,空气悬架领域长期以来被少数几家外资巨头垄断。康迪(隶属大陆集团)和威巴克是全球市场的两大巨头,它们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占据绝对优势。日本厂商在豪华车领域也主要依赖康迪和威巴克的产品,几乎没有使用国内产品。
国产空气悬架企业也清楚地认识到,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正如保隆科技供应链发展中心总经理汪超所说,当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时,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企业能否获得项目订单,并不仅仅取决于产品是否出色、是否价格具有竞争力,还有其他诸多复杂因素可能对企业的成本控制、交付能力以及与客户的合作体验产生影响。
王超还补充道,“可能我们去了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我们仍然能建立一定的优势,但这个优势相对于我们在中国本土的优势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
为此,保隆科技从供应链的角度来需求解决可能面临的挑战。2024年,保隆科技成立了全新部门供应链发展中心。除了优化采购策略,新部门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强化海外供应链。
实际上,保隆科技在海外布局方面起步较早,此前已在海外设立了一些工厂。如今,保隆计划建立更多纯海外的供应链。汪超表示,尽管保隆之前在海外有一些工厂,但原来的供应链仍以中国供应链为主。现在,由于地缘政治问题,很多客户要求供应链本地化,因此新部门将帮助海外工厂建立纯海外的供应链。
不过在他看来,对比外资企业,中国企业仍然有相对优势,“打个比方,在效率方面,开发一个项目,如果中国供应商可能在本土6个月完成,在中国的外资9-12个月完成,去到欧洲,中国供应商可能9个月完成,外资可能12-15个月完成,这个阶梯差异同样存在。当然,这个数据描述不是针对具体的项目,主要是为了有个形象的说明。”
尽管面临挑战,汪超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中国供应商会逐步地追赶上来,“总的来看,中国供应商未来一定能够提供技术先进、品质又好、成本又有优势的产品。”
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国产供应商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重要的份额,为空气悬架的全球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盖世小结
空气悬架正从高端走向大众,这一趋势得益于技术突破、成本降低、市场需求增长以及国产供应商的崛起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
国产供应商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成本优势,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的市场份额,并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的不断拓展,空气悬架有望成为更多普通消费者的选择,为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和舒适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或许,不久的将来,空气悬架不仅将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标配,也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12I70418128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