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车企 > 正文

回归长期主义——车企在大变局中如何坚守初心(一)

汽车纵横 2025-02-11 08:20:19

经过70余年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向强转变,当前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汽车产销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完善,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中占据先机,内销和外销不断取得新突破等。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5年1月13日发布的数据,2024年我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产销量再创新高,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797万辆,销量占有率达65.2%;2024年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等。

从全球而言,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转型升级中。同时,汽车行业内卷异常激烈,洗牌不断加剧,汽车行业企业不得不关注眼前的生存问题,在大变局中坚守长期主义面临极大挑战,甚至成为汽车行业企业的战略选择。然而,市场竞争不是短跑比赛,而是马拉松比赛,企业需要找到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平衡点。

回归初心,坚守长期主义,已成为目前汽车行业企业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抉择。正如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言:“坚持长期主义,才是时间的主人。”迎接新汽车、新生态时代的到来,需要长期主义归位。

新变化融汇成复杂的大变局

汽车产业正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传统燃油车时代迈进电动化、智能化新时代,尤其自动驾驶、人工智能(AI)等技术将加速软硬件技术迭代,进而引发汽车产业链重组和利益链重构。“大变局”已成为高频词,并在不断深化。

江淮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左延安接受《汽车纵横》采访时说:“汽车行业大变局表现在:一是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上升,超出预期,中国品牌乘用车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令众多合资品牌始料未及;二是电动化、智能化从整车到全产业链创新成果丰硕、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产业链整体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跃升至世界先进水平,大部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三是随着电动智能汽车巿场进入高速发展期,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的头部企业异军突起,大有赢者通吃之势,行业进入惨烈的淘汰赛;四是传统车企与ICT优强企业合作进入高潮期,合作形式多样,虚实结合,成效初显,这就是我曾经说过的‘中国汽车的机会’。”

其实,国际形势也出现了大变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接受《汽车纵横》采访时表示,政治上,从开放转向本国优先,冷战思维、价值观划界的思维重回世界政治主流;经济上,从鼓励全球化转向区域化、同价值观类化,从强调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甚至脱钩断链,去中国化;技术上,人工智能技术、芯片制造及其技术等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美国全力打压中国芯片产业发展等。许海东表示,国内形势也出现大变局。

国内过去以外向型经济为主要拉动手段的宏观经济发展路径已经面临重大变局;过去国内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宏观经济的方法,其边际效应也大幅减弱;目前国内经济发展需要启动内循环,而内循环的核心是推动和提振国内消费;过去房地产支撑内需消费的发展路径面临很大挑战,汽车将作为拉动内需的重要龙头行业而发挥重要作用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认为,汽车强国建设进入攻坚期和窗口期。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相关技术加速融合,汽车产业正进入以汽车属性变革为核心的产业和服务生态重构阶段。

他认为,未来5-10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经贸环境从经济全球化加速转向经济逆全球化,叠加我国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国际布局阶段,我国汽车发展相关的产业链供应链、科技、贸易、海外利益等安全形势必将日趋复杂严峻。

从汽车行业而言,以下几方面的变化具体而又明显:

一是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等“新四化”领域占据先发优势和更大的主动权,并带动全球汽车产业朝这个方向快速转型升级。

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所说:“中国汽车产业提出的汽车‘新四化’是时代之变,最终全球汽车产业都将经历这场由科技革命引发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车企就是要抓住这样的机遇,率先完成转型,进而走向全球。”

“中国这一次赶上了技术革命、能源革命和信息革命叠加的最佳时期。”按业内说法,汽车产业的竞争,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第三阶段的竞争是生态化。但无论如何变化,这场技术大变革都将加速产业融合,促使汽车产业边界不断拓展、技术空前多元化发展。同时,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为中国汽车品牌进入高端市场带来了新机会。

二是市场格局出现新变化。从国内市场看,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市场主体地位出现此消彼长变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56%,同比上升6.1%;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65.2%,同比上升9.2%。

回归长期主义——车企在大变局中如何坚守初心(一)

同时,新能源汽车总体量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8.90%;2024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1125万辆,占新注册登记汽车数量的41.83%,与2023年相比增加382万辆,增长51.49%,从2019年的120万辆到2024年的1125万辆。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达31.6%,同比上升5.9%;2024年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1158.2万辆,市场占有率达45.3%。

从全球市场看,中国车企正掀起新一轮全球化浪潮。2021年以来,汽车出口量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已成为出口“新三样”。

2023年,中国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3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对汽车总销量增长的贡献率达55.7%,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2024年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

高盛发布的报告《变革中的中国:聚焦产能周期》显示,中国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出海带出了“中国速度”和“中国效率”。据高盛计算,中国建一座新能源汽车工厂只需一年半时间,而欧美国家需要三到五年,同时中国车企的制造成本比欧美同行低47%。

其实,近年来新资本纷纷进入汽车行业“搅局”,激活了汽车产业活力,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其中,造车新势力是典型代表。总之,各种新变化正融汇成复杂的大变局。因此,吴松泉认为,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窗口期和机遇期,部分企业、部分领域、部分地区面临突出困难,再加上行业内卷,导致风险逐步累积,转型升级攻坚期、产业技术变革期、结构调整阵痛期、焕新升级承压期、从出口到出海切换期“五期”叠加,产业生态、行业格局、产业布局正在加速重构。

以价值竞争跳出长期主义困局

在这场复杂的大变局中,汽车企业坚守长期主义面临诸多挑战,甚至陷入诸多困局。“首先,以价格战为特征的过度竞争,对产业生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伤害显而易见。

整车企业通过持续压价和超长账期严重挤压供应商的生存空间,使得众多供应商苦不堪言。同时,产业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税收增长,消耗的资源和对社会财富的贡献亦不匹配,有的企业员工收入和福利也没能同步改善。”左延安说,“其次,智能化的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高端高算力芯片、工业软件等还受制于人,车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的训练需要的超级计算能力建设,既要有巨资投入又要有高算力芯片,这两者的挑战都很严峻。最后,受地缘政治影响,以及我们的经验、能力和方法所限,电动汽车国际化进程会越来越艰难。”

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内卷式竞争加剧行业洗牌。吴松泉认为,价格战符合市场规律,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他提醒说,内卷和价格战导致全产业链盈利水平大幅下降,新能源整车行业整体亏损,应重视其对产业创新和健康良性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许海东也表示,短期内解决以价格战为主的内卷恶性循环难度很大;面对美欧高关税打压,中国汽车企业如何突破发达国家设置的各种壁垒,最终在发达国家市场站稳脚跟,也面临很大挑战;中国汽车企业需要形成体系能力和良好的管理模式,最终形成一套价值观体系和企业文化,并将之形成核心竞争力,输出到海外,支撑品牌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

当前汽车行业面临最突出的挑战是以价格战为主要表征的内卷式恶性竞争。这场价格战持续时间长、力度大、范围广,传导到汽车全产业链,同时席卷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它是目前影响汽车企业践行长期主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汽车纵横》2024年9月刊还专门做了一期“封面故事”《去内卷化——打造汽车业可持续竞争新生态》,呼吁企业强化自律担当,采取多元化竞争手段,践行长期主义。其实,国家层面对恶性竞争也在着手整治。

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8月,《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开始实施。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汽车企业应践行长期主义,对短期内卷与长期发展保持平衡,守住底线,强化创新力,坚持打技术战、品质战、品牌战、服务战、道德战,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最终以技术战和价值战决胜市场。吴松泉认为,要引导合理有序竞争、良性竞争,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回归长期主义——车企在大变局中如何坚守初心(一)

长期主义意味着企业永远在路上

“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长期主义就是要通过企业全体员工不断努力,打造一个逐渐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并让品牌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受消费者喜爱,最终能经历各种风浪而屹立不倒。”许海东说,“长期主义的核心是要形成企业的价值观体系和文化体系,并被全体员工深刻理解,贯彻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如一、不打折扣、不做变通地执行;长期主义还需要不断创新发展,让企业适应新形势和新技术的出现,避免在变革中轰然倒下。”

据公开释义,长期主义是指一种为了长期目标或结果而做决定的实践。它强调在决策和行动中优先考虑长期利益和可持续性,而不是短期利益,核心是健康可持续发展,承载着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

产品力是长期主义的根基,可持续盈利能力是践行长期主义的基础性保障,优质企业文化是维系长期主义的灵魂。显然,长期主义要有底线、有定力、有韧性、有格局,聚焦长期价值,拒绝零和博弈。

付于武认为,长期主义是定力,不投机取巧,不盲目“跟风”,也不争一时之短长;是耐力,志向高远而又百折不挠、持之以恒;是远见,因洞见未来、所谋长远而“敢为天下先”;是格局,不是非要争个“你死我活”,而是在协作共赢中形成新汽车时代更强大的竞争力。

在他看来,长期主义既是行为准则,也是价值观念;既是战略,也是战术;既注重量,也注重质;既需守正,也需出奇。

左延安认为,汽车企业坚持长期路线的基础和方法是:“汽车工业4.0时代的基本要素,第一,要学会运用第一性原理指导技术、产品、管理等系统创新;第二,运用AI为全产业链精准赋能;第三,基于TPS的超级生产,使生产过程更高效更节俭更富有协同性;第四,交叉整合,即战略上垂直整合,组织上横向整合,技术上跨界整合;第五,软硬件和软件与软件的融合;第六,人机学习使人的智慧与机器人智慧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第七,新型企业领导人的定位:超强的学习创新能力,统帅、教练、侦察兵,汽车工业4.0的建筑师,对内严格严谨,对外酷炫。”

“车企必须认真学习实践ESG体系,做一家职工有幸福感、受行业尊重、对社会有贡献的企业,建设一个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治理体系,创造可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使ESG成为企业的基因,此为车企长期路线的根本。”左延安说,“生存、发展、国际化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认清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优劣势,以国际化的先锋车企为标杆,制定可行的国际化战略。首先是地理路径,先易后难,逐步向欧美市场渗透;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从输出产品到输出技术输出管理、资金和文化,一地一策,充分认识和尊重输入地的政策、法规,融入当地社会,为当地社会创造价值。唯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真正成为基业长青的国际化企业。”

要坚守长期主义,许海东认为,企业要总结自己的关键成功之道,尤其总结那些根本性、原则性的长期因素,而不是短期的机会和偶然性的原因,并提炼这些关键成功因素,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核心,进而让全体员工真正理解和全力以赴执行。

总之,践行长期主义,企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企业发展韧性,持续提升品牌力;坚持持续创新,追求有质量的发展,坚持绿色发展观,培育新质生产力;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坚持法治精神下的市场竞争,以用户为中心;重视人才体系建设,创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做有担当的企业公民;坚持优秀企业家精神,通过创新实现价值创造来完成企业使命;以全球化思维、互惠共赢思维,以长期主义和本地主义理念,推进全球化发展等。坚守长期主义,意味着企业永远在路上,永远不可能“躺平”。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纵横》杂志2025年2月刊“封面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11I70418098C109.shtml

文章标签: 销量 中国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