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多家东风系(东风股份、东风科技)与兵装系上市公司(长安汽车、东安动力、长城军工、哈飞动力、建设工业、华强科技、中光学等)密集发布公告,公告显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但公司公告同时强调,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两家间接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可能因重组发生变更,但实际控制人仍为国资委。这一动作迅速引发行业热议,两大汽车央企同期发布公告,是否预示着新一轮合并浪潮,或是聚焦于局部资源的优化整合。
控股方或变 但“国家队”本色不改
从公告内容看,东风集团与兵装集团的重组尚处筹划阶段,且强调“实际控制人不变”。这意味着,重组可能更多是集团层面的资本腾挪,而非企业主体的直接合并。例如,长安汽车(兵装系)与东风汽车虽同属国资阵营,但前者为兵装集团三级子公司,后者则是独立央企,二者若合并将涉及复杂的品牌整合与业务梳理。
值得注意的是,东风与兵装系旗下上市公司(如东风科技、长安汽车等)的公告均未明确重组具体方向,仅称需“履行程序并获得批准”。这种表述方式并未直接指出如何重组,关于这两家企业的未来走向还需进一步观察。
据相关消息显示,此次两家公司重组的背景,源自于国务院国资委近年来力推的国有资本布局优化战略。2024年初,国资委明确将加快资本向“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前瞻性新兴产业”三大领域集中,并通过专业化整合减少行业内耗。其中就包括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动力电池领域合作——中国一汽、东风与兵装集团联手控股力神青岛,打造国资系电池头部企业。这种“分领域突破”的策略,与过去“大而全”的合并思路形成鲜明对比。国资委更倾向于在关键赛道(如新能源、人工智能)集中资源,而非简单合并企业主体。
重组存在现实困境 联盟化或成最优解
实际上,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合并的传闻并非首次。早在2018年,就传出过“一汽、东风、长安合并成立国汽集团”的消息,但最终无疾而终。此次重组消息再度引燃汽车市场,但现实阻力不容忽视。
首先从品牌与业务角度来看,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自主品牌车型的价格带高度重合,合并后很难避免“左右互搏”。其次,从管理角度来说,两家车企作为超大型央企,它们都具有不同的企业历史背景,同时企业文化差异显著,如果要进行整合,难度将远超资本层面。
由此来看,对于东风汽车和长安汽车这样的央企来说,合并可能并不是重组的最优解。有相关行业专家指出,央企重组更可能以“联盟化”形式推进,而非彻底合并。例如,在研发、供应链或海外市场探索协同机制,既能保留企业独立性,又可实现资源互补。参考国际案例,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便通过交叉持股与技术共享,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维持品牌特色。
此外,国资委近期对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释放了明确信号——央企需在技术创新与市场占有率上突破。这意味着,东风系与兵装系的合作或更聚焦于新能源赛道,如共享三电技术、共建充电网络,而非盲目追求体量扩张。
写在最后
央企重组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无论是资本层面的控股方调整,还是业务领域的专业化整合,最终目标都是提升国有资本效率与产业竞争力。对于东风汽车与长安汽车而言,如何在保持战略灵活性的同时,真正打破“大企业病”,或许比合并传闻更值得关注。毕竟,在新能源汽车的全球竞速中,“速度”与“创新”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502/10I70417983C9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