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上保险,买不起保险,已经成为了新能源商用车全行业的痛点,不管是司机还是经销运营商,亦或是保险从业人员,都各有各的难处,各有各的道理。
前不久,新能源货车车主为买交强险彻夜排队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一些保险公司提高审核门槛,要求车辆上门,法人到场,增加审批环节,导致办理时间过长,效率低等问题。而保险公司的办理人员却说:“这种车赔钱太多了,不是优质业务,保险公司不愿意承保。”
因此,尽管交强险是不能拒保的,但由于新能源货车的赔付率高,这笔亏本买卖使得不少保险公司采取诸如增加附加条件等办法加大办理的难度,来“劝退”车主。商业险就更不用说了,难上加难。
一言蔽之,当前只要是新能源物流车的保险,都难买。不少人说,保险目前是制约商用车新能源化的最大拦路虎,那么新能源商用车的发展瓶颈真的只是买不上保险吗?
恶性循环,愈演愈烈
不少“外行人”对货运行业的印象是时间自由,赚得多,因此尽管“内行人”说“别来,快跑”,但是每年依旧有不少新司机涌入行业。
不过,有业内人士表示小白司机的赔付率很高,从业三个月的新司机占了50%的赔款。因为,新能源商用车的应用场景基本上以城配物流为主,司机在出车时要同时兼顾观察路况、留意平台抢单信息或者与货主电话沟通等,容易分心走神。甚至,有些司机拿证后并没有开过车,便开着新能源货车上路了。众所周知,新能源车起步快,较为灵敏,但这对于缺乏经验的新司机来说或许并不是好事,毕竟“十次事故九次快”。
然而,货运行业也还有许多老司机,为何他们的事故率也不低呢?其实,不管是对于新司机还是老司机来说,新能源商用车都是新事物。电车资源在走访中了解到,老司机在驾驶新能源车时也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
林师傅是一名新能源中面司机,已经有六年的油车驾龄。然而,在刚开新能源中面时还是遇到了几次追尾和急刹刹不死的情况。他表示:“之前开油车用的气刹,而现在的新能源车用的液刹,加上电车起步快,按油车的刹车习惯根本刹不住。尽管是老司机,油转电也需要时间适应。”
此外,从行业环境角度来看,货主需求下降,运价拉低,配送效率要求更高,只能通过多拉快跑来赚钱,进而造成严重的疲劳驾驶,事故率自然也就低不了。
有司机表示“之前开油车的时候,空车十公里的单子会因为考虑成本而不接,而如今开新能源车哪怕空车二三十公里很多人都会接单,市场越来越卷。”不过,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尽管行情比前几年低迷,不少司机选择离场,但依旧会有源源不断的新司机入场。
“小白司机多→人多货少→运价低→稳定性差→人流失→小白司机进场,赔付率高”如此陷入恶性循环。也许保险问题并不是制约新能源商用车市场发展的因,而是在市场乱象中产生的果。想要打破这一循环怪圈,仅是坐等保险降价或许并不是个好办法。
破圈,需合力而为
想要从源头上降低保费,无外乎是围绕人、车两个主要问题,目前有些保司的解决方法是向有组织化的车队客户有所倾斜。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这类客户通常有相对稳定的业务,司机的劳动强度没那么大。其次是这类客户对司机有影响力,有培训制度。并且针对车辆本身,他们在主动安全设备上的配置也会比较齐全。
对于高额又难买的保险,险企人员表示:“不是不想保,主要还是风险控制的问题。”据了解,保险公司确定一款车的保费,主要依据三个核心的指标:其一为基准费率,这一项大多是行业的统一标准;二是 NCD 系数,由被保险人的连续投保年限以及出险次数所决定,出险次数越少,保费的折扣就越高;第三个则是自主定价系数,由保险公司依照车型、议价能力等因素自行设定调整因子,系数越高,保费也就越高。
京东安联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左卫东也曾公开表达了他的观点:“保险定价可以从人,不从车。”他认为,目前国内的保险定价多是从车,而不是从人,那么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不同的司机开同一辆车,可能今年的司机驾驶习惯良好,出险率低,而明年换了个驾驶习惯较差的司机,出险率就攀升,导致保费高且续保难。若是保险公司根据驾驶人来定价,运营商们通过围绕人来做运营,或许行业的发展会上升一个台阶。
此外,使用科技手段降低新能源货车的出险率已是行业的共识。芜湖市好用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好用车)总经理张家贵曾表示,“与其将资金花费在高额的保费上,不如将资金投到司机的岗前培训和管理上。”
主动开展风险减量工作,借助软件、硬件以及司机运营管理等多种途径对风险进行具有预见性的把控。例如,依靠软件平台,针对司机的急刹、急转弯等危险驾驶行为予以监控和分析,运用数据筛选出真正存在风险的司机,安装雷达、倒车可视等设施来进行驾驶辅助,通过运营管理的方式,优化其驾驶行为。
结语:保险只是将问题暴露在阳光下,而不是问题的根源。只有从上到下,从点到面各方形成合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推动新能源商用车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10/15I70407540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