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期内容,我们分析了英国的基本国情和区位优势,以及英国汽车市场简介,本期主要聊一聊英国的汽车产业相关政策。
汽车产业相关规划
英国一直致力于打造绿色交通,是发达经济体中率先以法律形式确定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的国家。
英国希望对多种交通方式脱碳,并设定了目标:从2030年起,将不再销售新的柴油和汽油轿车和面包车。从2035年起,所有新车和面包车必须实现尾气零排放,并停止销售轻型重型货车,停售较轻的重型卡车。从2040年起停止销售所有非零排放的重型货车。
但2023年,英国前首相里希·苏纳克宣布,将禁止销售新的柴油和汽油轿车和面包车的时间点从2030年推后至2035年。不过,英国没有改变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总体目标。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自2020年以来,英国政府先后发布《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能源白皮书:赋能净零排放未来》、《净零战略》、《能源安全战略》等政策文件,支持英国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发展领域包括低碳清洁、风电、氢能、碳储存、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
进口关税:
英国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英国全球关税”这一新的关税制度,取代原来一直实施的欧盟对外关税制度。“英国全球关税”为英国经济需求量身打造,比欧盟对外关税制度更简化、税率更低。
图片来源:商务部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其他现行最惠国待遇政策,英国60%的进口商品在新税收制度下享受免关税待遇。对于未与英国签署贸易协议的国家,将取消所有税率低于2%的关税。但是,汽车等英国关键产业将受到保护,其中汽车关税维持10%不变。
脱欧之后,欧盟委员会原定于2024年1月1日开始对英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具体内容为,当英国电动汽车出口到欧盟国家时,如果车辆当地的零部件价值低于整车总价值的45%,欧盟将对车辆征收10%的关税。不过,欧盟后续已将该规定的生效时间推迟了三年。
电动汽车相关帮扶政策
1、电动汽车价值链:
《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涵盖清洁能源、交通、自然和创新技术等方面和领域,将动用超过120亿英镑的政府资金,将在全国支持及创造多达25万个高技能绿色就业岗位。其中,英国计划支持包括英格兰西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及北威尔士在内的世界领先的汽车制造基地,加速电动汽车转型,改进国家基础设施,以更好地为电动汽车提供支持。
根据英国《净零战略:更环保地重建》报告中提出的主要政策措施,英国计划投资10亿英镑大力推动电动汽车发展,额外投资3.5亿英镑支持汽车及供应链电气化,投资6.2亿英镑支持特定电动汽车及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街道充电点)。
2、电动汽车基础设施:
“能”动英国(Powering Up Britain)的新净零战略,侧重于温室气体排放和清洁能源生产,其主要内容包括推广电动汽车推广。英国进一步承诺为地方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基金提供3.81亿英镑,用于增加电动汽车充电点的数量。
3、电动汽车研发领域
英国政府于2020年7月宣布推出汽车转型基金(ATF),为有志于在英国开展电动汽车技术(包括电池供应链材料)工业化生产的企业提供高达10亿英镑的政府扶持资金,包括资本投资和研发领域,如电池相关领域,电机电控,以及燃料电池。
4、电动汽车激励措施
英国政府于2011年推出了电动汽车补贴计划,目标是帮助消费者以更实惠的价格购买电动汽车,促进电动汽车销量。只要标准电动汽车的价格不超过35,000英镑、续航里程不低于70英里、综合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超过50克/公里,就可以获得最高2,500英镑的补助金。但是,英国于2022年6月结束了这一计划。
目前,英国电动汽车激励措施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政策,例如豁免车辆消费税、电动汽车充电桩补助、交通拥堵费及超低排放区优惠等。其中,车辆消费税(VED,通常被称为“道路税”)是对在英国使用公共道路的所有车辆征收的税。自2020年4月1日起,英国免征电动汽车车辆消费税。这一政策将在2025年4月1日结束。
5、电动汽车销售规定
英国零排放汽车法规(Zero Emission Vehicle Legislation)已于2024年1月在英国生效,要求制造商在英国销售的所有新车中有22%是零排放汽车,2030年英国销售的80%的新车和70%的新货车实现零排放,2035年实现所有新车零排放。如果制造商销售的车辆超过22%门槛,每辆车将被处以15,000英镑的罚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没有专门针对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参与绿色投资企业均可以享受绿色产业相关优惠政策。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