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盖世汽车。本期“中国车企风云录系列”,我们来聊一聊“创造家”——理想汽车。】
傲人成绩与流量反噬
除了L系列车型的梯度布局,逐步释放竞争力之外,理想在供应链和营销领域的新打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理想汽车的竞争力。
从理想ONE到现如今L系列旗下的四款车型,理想汽车的大单品策略逐步向系列车型团体作战的方向演变。表面看来,更多车型、更丰富的配置、覆盖更宽价格带的打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理想汽车的竞争力。实际来看更宽广的市场覆盖面,也强化了理想汽车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作为理想汽车的首款产品,理想ONE从开始交付到被迅速停产整个产品周期都饱受疫情的影响,而疫情期间供应链受阻、缺芯潮让整个行业备受煎熬,这样的状态让车企纷纷加强了与供应链企业的沟通。
图源:盖世汽车
理想从单款车型、单款配置延伸出多种车型、多种配置的局面,首先需要的就是加强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而从理想ONE到L系列车型的平稳切换,也从侧面证明理想汽车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L系列车型不仅继承了理想ONE低价高配、大空间等诸多优点,还增加了冰箱、彩电等全新配置,理想将L系列车型打造成了极具智能色彩的理想化出行空间,冰箱、彩电、大沙发也成为智能电动汽车必不可少的“新三样”。
一边是理想在拓展自身的供应链体系,另一边国产供应商更灵活的供货方式,让他们一拍即合,而快速发展的理想也培养了一大批新型本土供应商。
早在2019年,理想为L系列车型的空气悬架寻求供应商时,就意识到国际供应商在定制化程度和供应链灵活性方面,都无法满足理想的需求。理想汽车副总裁刘立国曾对外表示,理想按照1万台套/月的预期向海外供应商提出需求时,对方表示难以置信,并表示最多为理想提供5000台套/月。
为此,理想汽车找到了处于成长期的本土企业孔辉科技和保隆科技,而随着理想L系列车型的快速增长,孔辉和保隆也快速成长为空悬市场的佼佼者。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激光雷达领域。随着理想汽车销量的迅速上升,其配套供应商禾赛的激光雷达的出货量也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也为其成功登陆美交所,成为中国激光雷达第一股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理想汽车还采用了地平线和芯驰的国产芯片、长鑫的存储器、宁德时代和欣旺达的电池、伯特利的刹车系统和未来黑科技HUD 等等。
除了大规模采用本土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之外,理想在营销领域也较为大胆。据理想汽车供应链副总裁孟庆鹏透露,2023年初理想汽车手中的订单不足2万张,李想提出把这些订单以最快的速度交付出去,同时按周发布销量排名。这样做一是能够让业内人事都知道理想的销量很好,二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压缩消费者的决策周期,进而提升销量表现。
李想就此开始四处传播周销量排行榜,伴随着理想汽车销量攀升,李想在微博上的活跃度也越来越高。
图源:理想汽车
为了给MEGA造势,李想早在2023年二季度财报会议上,就立下了Flag。要将理想MEGA打造成50万以上不分能源形式、不分车身形式的所有乘用车销量第一。这样的豪言壮语加上,MEGA出众的造型,让其迅速成为了行业内外讨论的焦点。
虽说舆论声浪一浪高过一浪,但李想却忽视了对MEGA产品力的传播,讨论重点放在了销量表现和外观设计上。
在理想MEGA正式曝光前,网上就流传出了该车的谍照,其与传统MPV完全不同的车辆造型,引发了网友的广泛探讨,在汹涌的舆论浪潮中,李想发微博否认。
而理想MEGA发布后,因为其与此前谍照的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网友争相喊着要看李想跳楼。李想便用AI技术将成龙的经典电影P成了自己,并配文称“是MindGPT逼我跳楼的……”,李想在变着花地借机宣传理想MEGA搭载的MindGPT大模型。
理想MEGA搭载MindGPT的意义汹涌的舆论风潮掩盖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MEGA的设计饱受争议,后续又有一系列误读,引发了严重品牌危机,诸多消费者退订,理想汽车遭遇了成立以来最大的销量滑铁卢事件。
财报数据显示, 2024 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的自由现金流为负 51 亿元。作为对比,2023 年第一季度为 67 亿元,2023 年第四季度为 146 亿元。这是理想在2022年从理想ONE切换到L系列车型之后,首次出现现金流转负情形。
但与2022年突然暂停理想ONE,致使理想青黄不接的状态不同,现如今L系列车型仍能为理想提供强大的造血能力。但是,当时为了做好MEGA能够成为50万以上车型销量王的准备,理想开始扩充的团队,准备大干一场,但残酷的现实却不得不让其忍痛裁员。
据理想被裁员工透露,如果理想第三季度的情况仍然不尽如人意,理想很有可能在9月份启
动第二波裁员,相关人员的名单或已经拟好。此前,理想已经启动了一轮人员优化,据多位被裁理想员工爆料,理想此次大裁员近万人。在此次裁员期间,理想员工大群总人数从巅峰时期的三万多人下降到22000人左右。
电能失利,智能补位
2023年,理想汽车正式对外发布了“双能战略”。
在“智能”方面,理想 AD Max 3.0 的城市 NOA 导航辅助驾驶将于今年的第二季度内开启推送,并于年底前完成 100 个城市的落地推送;在“电能”方面,理想汽车推出 800V 超充纯电解决方案,正式迈入“增程电动”与“高压纯电”并驾齐驱的新阶段。
图源:盖世汽车
理想MEGA的失利标志着理想汽车在“电能”战略上的首次突围落空,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理想快速调整了自身的发展节奏。原本计划在今年推出的纯电SUV车型,被推迟到明年发布。
产品节奏的调整,直接限制了理想完成今年交付80万的销量目标。今年3月在MEGA表现不及预期的情况下,理想汽车的销量目标被调整为在2023年的基础上增长50%-70%,增长区间为56-64万辆。距离李想在2021年制定的2025战略仅剩下一年多的时间,理想汽车距离160万辆的“内部目标”还相去甚远,而被推迟上市的纯电SUV车型,是理想汽车获得高速增长的关键。
李想在二季度财报会议上表示,要想卖好中高端纯电SUV,首先需要匹配足够多的自营超充桩,在他看来,当理想自营的超充桩数量与特斯拉中国的超充数量接近时,才是理想推出中高端纯电 SUV的最佳时机。其次,李想还在筹划升级和增加更多展位的综合店和商场店,在他看来,门店展位数量对多车型、多价格区间的销售十分重要,如果要支撑一个新车型获得过万的月销量,全国需要新增大概 500—600 个固定展位,否则就会出现增加产品数量但并没有增加销量的问题。
加速充电桩的普及和增加门店的展位数量,成了理想汽车推出纯电SUV前的主要工作。截至7月14日,理想汽车在全国建成635座超充站,2848根充电桩,布局26个省份151个城市。按照规划,理想汽车目标今年底建成 2000 座以上超充站,充电桩数量将突破 1万个。
“电能”发展暂缓,李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智能”领域的突破上。
图源:盖世汽车
理想MEGA搭载的Mind GPT大模型,是国内汽车行业首个在智能座舱落地的全自研多模态认知大模型。在Mind GPT加持下“理想同学”展现出强大的语义理解能力,能够为消费者的用车生活增添更多色彩。
在智能驾驶领域,理想汽车于7月5日举行了2024智能驾驶夏季发布会,正式宣布将于7月内向理想AD Max用户推送“全国都能开”的无图NOA,并将于7月内推送全自动AES(自动紧急转向)和全方位低速AEB(自动紧急制动)。同时,理想汽车发布了基于端到端模型、VLM视觉语言模型和世界模型的全新自动驾驶技术架构,并开启新架构的早鸟计划。
紧接着7月15日,理想汽车在向用户推送OTA 6.0版车机系统时,正式为AD Max用户开启了无图NOA功能,在不依赖高精地图等先验信息的情况下,可在城市中按照导航路径实现自动切换车道、自主超车变道、绕行障碍物、自适应调节巡航速度、响应红绿灯启停和自动通过路口等驾驶任务,并且在全国范围内可导航的城市道路均可使用。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也为AD Pro用户升级了城市LCC功能,在复杂路口也能顺利通行,并可在城市道路礼让行人及果断绕行障碍物。城市LCC也将具备“脑补”车道线的能力,在车道线模糊时稳定通行。
图源:盖世汽车
AD Max和AD Pro车型的智能驾驶能力均在稳步提升。而在6月份举办的2024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李想称,最早今年底最晚明年年初,将推出超过1000万clips训练的监督型自动驾驶体系,届时基于这套技术,带有监督的L3级别自动驾驶就可以批量向用户交付。
一边在行业论坛上预告,另一边在稳步推进更先进的智能驾驶系统落地,种种迹象表明,在纯电SUV正式上市前,理想汽车会将“智能”作为传播重点。
不得不承认,在问界M7正面竞争,零跑、哪吒等推出低价类理想L系列的车型后,理想汽车的竞争力面临极大挑战,目前只能靠低价的L6苦苦支撑。在这样的情况下,理想急需找到新的突破点,而接下来即将上线的“自动驾驶”功能和中高端纯电SUV产品,是理想汽车未来发展的最大看点。
但在智能电动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要想打造出远超行业标准的超高价值产品,需要巨大且持续的研发投入,历年财报数据显示,理想汽车自2018~2023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从年投入7.9亿快速上升到了年投入105.86亿元。今年一季度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达到30亿元,同比增长64.6%,与2021年全年的研发投入相当。理想汽车早已意识到了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只有形成技术壁垒,理想才能迈入高速发展的轨道,立于不败之地。
据理想汽车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2024年6月,理想汽车交付新车47774辆,同比增长46.7%。截至2024年6月30日,理想汽车累计交付量达到822345辆,位居中国新势力品牌总交付量第一。
相关阅读: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