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在2024第二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论坛上,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分析师冯胜指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对于保障整车安全性、能耗及动力输出至关重要。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突破千亿大关。当前,行业参与者主要包括国际巨头、国内系统及部件供应商和传统家电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冯胜强调了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热管理上的差异,指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单车价值量大幅上升。在热管理技术方面,液冷技术目前占据主流,同时新兴的静默式冷却技术有望解决高倍快充下电池冷却问题。此外,未来余热一体化热泵和热舒适型座舱热管理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冯 胜 | 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分析师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发展背景
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至关重要,其核心三电系统对温度极为敏感,直接关系到车辆的安全性、能耗和动力输出。电机电控系统的永磁体在高温下可能退磁,影响输出;电控元件在高温下可能失效。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需在15至35度之间,超出此范围可能导致性能下降、续航里程衰减或热失控,威胁整车安全。此外,由于新能源汽车无发动机或发动机非持续工作,在寒冷环境下需消耗电池电能进行座舱加热,进而影响续航。因此,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势在必行。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在热管理上存在显著差异。新能源汽车增加了制热需求和核心三电系统的热管理,因此热管理系统新增了电动压缩机、电池冷板、阀类等部件,从而大幅提升了单车热管理的价值量。从燃油车到电动车,热管理成本从约2千元增长至6-7千元,而采用二氧化碳热泵空调的系统成本甚至可能超过万元。
随着新能源汽车量的增长和单车价值的提升,热管理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1300万辆,热管理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000亿。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热管理市场参与者可分为三大阵营:国际巨头如法雷奥、博世等,拥有完整的产品线和强大的系统集成能力,正迈向一体化集成热管理方案提供商;国内企业多从核心单品出发,逐步拓展产品线,向系统集成开发商转变;传统白色家电企业如美的、海信、格力等,凭借在家电行业的技术积累,通过投资或收购进入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
目前,热管理行业竞争激烈。盖世汽车研究院正不断完善热管理供应商与车企的匹配关系数据库,预计今年四季度将对外发布,并欢迎各方共同完善。
虽然国家尚未直接针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出台法规或强制措施,但环保法规对汽车热管理产生了显著影响。特别是冷媒的选用方面,自中国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法案以控制并削减有害冷媒的使用。当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禁用R134a这一常用冷媒,我国今年也开始限制其使用,并计划逐步削减其用量。此外,欧盟去年发布的PFAS法案旨在削减对人类或动物有害的物质,尽管我们的冷媒不在其列,但R134a的中间降解产物可能被纳入其中,未来可能在欧盟被禁用,进而可能影响全球。这些法规对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影响不容忽视。
现状分析
对于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现状分析,主要聚焦于电池热管理这一核心领域。电池的理想工作区间为15至35度,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均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和能耗。为实现电池温度的适宜控制,目前采用的主要冷却方式包括风冷、液冷、冷媒直冷和相变材料。
其中,液冷方案因其高效稳定的冷却能力成为主流,多家企业如宁德时代、上汽集团等已对液冷方案进行了升级优化。加热策略则分为外部加热和内部加热,外部加热中PTC方案成本低但能耗也较低,而热棒方案则技术成本高但能耗更优。内部加热作为辅助手段,如深蓝和比亚迪采用的高频脉冲加热技术,能有效提升整车性能。这些技术进展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提供了多样化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关于电机电控的热管理方式,目前油冷是主流,部分中高端和性能车型采用油冷与液冷的复合冷却方式。从市场占比看,油冷占据主导地位,液冷紧随其后,而风冷的应用在减少。具体案例中,Model 3、华为、小米、比亚迪等品牌的电机和减速器均采用主动油冷方案,其中比亚迪采用多喷油嘴设计实现精准降温。蓝鲸iDD则采用油水复合方案,外部水套强化冷却,内部油冷。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对于新能源座舱采暖,因无发动机热源,目前主要有PTC和热泵两种方案。PTC成本低、反应快但电耗大,影响续航。热泵通过吸收外界热量产热,分为直接式和间接式,适用于中高端车型,但成本较高。然而,随着技术普及和成本降低,热泵的渗透率正逐步提高,特斯拉、比亚迪、极氪等企业已在车型上标配热泵。预计未来热泵将成为中高端车型的标配,并逐步下探至20万以下车型。从2020年至2022年,热泵在纯电车型中的渗透率增长迅速,预计2025年将超过50%。
趋势展望
对于热管理系统的未来展望,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余热一体化热泵将成为重要发展方向。热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PTC独立系统到PTC与热泵配合,再到余热一体化热泵的三个阶段。这一演进体现了从独立系统到高效能量利用的转变。
特斯拉的热管理方案经历了从分立式到增加热耦合、集成式储液罐,再到modelY的热泵方案,实现了电机电控、电池与座舱的热耦合,极大提升了热量利用效率。比亚迪的热管理发展也展示了从分立到集成的趋势,通过集成模块实现多余热量的有效利用。
未来,分散的阀系可能逐步集成为热管理集成模块,如特斯拉的八通阀、华为TMS及吉利的多合一模块等,这些集成模块将减少管道、优化前舱空间布局,同时减少振动、提升NVH性能。
随着新能源汽车800伏系统的快速发展,对热管理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速充电导致发热量增加,需要更强散热能力和更快响应速度的热管理系统。目前,包括压缩机、PTC在内的核心零部件已实现了800伏的开发和应用,多家企业已推出或应用800伏的压缩机和PTC产品。
在高倍快充背景下,浸没式电池冷却被视作新一代高效冷却方案。高倍充电时,电芯产热剧增,传统液冷方案虽能缓解发热问题,但电芯温度一致性仍是挑战。浸没式冷却通过全方位冷却电芯,能有效解决此问题,通过优化冷却液流动,确保电芯温度均衡一致。此外,阻燃流体能提升电池安全性。
图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关于冷媒,二氧化碳冷媒因其环保和出色的热管理性能受到关注。相较于面临禁用风险的R134a和成本较高的R1234yf,二氧化碳冷媒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R744冷媒,其低温制热性能优异,有望成为未来替代方案。
从产业链角度看,二氧化碳热泵空调产业链已在国内形成,多家企业参与研发与布局。行业方面,如东风等技术联盟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二氧化碳热泵空调发展。
未来,智能舒适性座舱热管理将成为重要趋势。电池和电机电控系统热管理可能趋于同质化,但座舱热管理需考虑乘客个体差异。通过传感器和生物识别技术,可精准识别乘客热管理需求,提供舒适的热管理策略。这不仅能提升乘坐舒适性,还能实现节能效果。
具体而言,通过局部热管理元器件的布置,可快速高效地营造舒适微环境。同时,法雷奥等方案通过主动感知乘客需求,提供精准热管理策略,进一步提升乘坐舒适性和节能效果。
综上,智能舒适性座舱热管理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旨在满足不同乘客的个性化热管理需求,营造舒适环境并降低能耗。
盖世汽车研究院拥有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及电气化三大数据库。其中,与本次活动紧密相关的是电气化数据库,其热管理字段正在持续完善中。我们诚挚邀请各位一同参与,共同完善相关字段。此外,“金辑奖”也包含一个热管理模块,热情邀请大家扫码报名参与评选,共同促进汽车产业供应链的繁荣发展。
(以上内容来自盖世汽车研究院数据分析师冯胜于2024年6月25日在2024第二届新能源汽车热管理论坛发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市场与技术展望》主题演讲。)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6/26I70397032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