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放弃内燃机”,似乎是近些年来法拉利面对新能源汽车“大举进军”燃油车市场的境况时,一直在不断重申的态度。
盖世汽车注意到,彭博社报道称,法拉利 CEO Benedetto Vigna(贝内代托维尼亚)表示,法拉利在未来几年内不会放弃内燃机。但其也强调,该公司仍然致力于为广泛的买家提供“全系列动力系统”。
换言之,对于这家超豪华车企而言,虽然其对电动化并不表示抗拒,但仍然对内燃机保持极大的信心。
法拉利的“坚守”的背后
2020年,时任法拉利首席执行官指出,法拉利对于电动化持开放态度,但并不打算完全放弃内燃机引擎,短期之内无法看到品牌阵容电动化,而法拉利车厂的定位也不是成为一个纯电汽车品牌。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些年来,尽管法拉利并未彻底明确否定过汽车电动化潮流,但不能忽视的事实是,该公司整车产品电动化转型速度确实称不上快速。
这其中最为紧要的原因为法拉利品牌本身的超豪华定位。
图源:法拉利中国
有媒体报道称,在去年5月初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年度股东大会上,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表示,在汽车行业普遍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只有法拉利是一个例外。其指出,即便是电动车也带来了巨大成本和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法拉利却处于一个特殊位置”。
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富人正在像推崇百达翡丽的陀飞轮一样,对动辄售价数十万美元、“手工打造”的法拉利趋之如骛。
换言之,在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者眼中,法拉利在很大程度上具备奢侈品的意义——它们皆以手工精制且工艺精湛、信奉精品哲学的限量发行、昂贵价格和保值能力而著称。
法拉利的商业模式与奢侈品雷同。而这,也似乎是法拉利不畏惧电动汽车威胁的重要原因。
电车逆袭成超豪华品牌背后,是消费者群体的“革命”
与此同时,这也将是不少新能源车企试图冲击超豪华高端市场最为“忌惮”的原因所在。
毕竟,在汽车市场的金字塔尖,总有些东西是整车性能系数无法超越的。至少,短时间是不行的。
这便是几乎具备奢侈品性质的超豪华轿跑的品牌价值——历史积淀。
以法来利为例。法拉利由恩佐·法拉利(Enzo Ferrari)于1947年创办。也是这一年,当第一台法拉利从位于马拉内罗具有历史意义的工厂入口驶出时,法拉利的故事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漫长的发展长河中,法拉利整车的每个细节都被注入了历史的印记。
比如,法拉利所使用的传奇标志有着非同寻常的起源。据悉,该标志起初是作为个人徽章,由备受重勋的意大利一战飞行员空军烈士弗朗西斯科·巴拉卡(Francesco Baracca)使用,他把徽章绘在了所驾驶飞机的机身上。1923年,恩佐·法拉利在一场赛车比赛中遇到了弗朗西斯科的母亲,这位母亲对自己儿子的英勇战绩非常自豪,她于是提出让恩佐·法拉利把他儿子战机上的跃马标志印在座驾上。
图源:法拉利中国
此外,在上世纪初,国际赛车运动协会(AIACR,现在FIA前身)将红色分配给意大利参赛车队,以方便与其他车队进行区分。当初被分到“红色”,意大利人也颇有微词。然而多年以来,由于法拉利在赛道上不断创造传奇,频频登上冠军领奖台,“法拉利红”也成为法拉利深入人心的经典颜色。
而这些,或许是大部分新能源电动车企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即:将品牌赋予深厚的历史意义。
然而,盖世汽车注意到,品牌力强悍如法拉利,其销量也出现了些许变化。
根据盖世汽车此前报道,今年第一季度,法拉利在全球的出货量为3,560辆,基本与去年同期(3,567辆)持平。其中,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EMEA)的交货量同比上涨3%;美洲地区的交付量同比上涨4%;唯有大中华区的交货量同比下跌20%,仅为317辆。
不得不承认的是,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确实不是如法拉利一般超豪华车企的受众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是全球范围内最具增长潜力的和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
而这,或将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向汽车产业金字塔尖冲刺的机遇之一。
盖世汽车研究院分析师表示:一般而言,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受众为消费能力逐渐崛起的“新贵”,鲜少为积淀深厚的老牌原始资本积累者。而很大程度上,法拉利的受众为后者。将国内超豪华车市场的缩影放大到国际市场,就意味着,随着“新贵”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些敢于尝鲜、喜欢新鲜事物的群体,便成为电动超豪华车强有力的受众群体。
消费群体画像的变革,同样意味着超豪华电动汽车走向金字塔尖的颠覆。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6/18I70396031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