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A销量惨淡,李想“微博之王”的桂冠掉落。本以为,雷军会顺势捡起王冠,成为下一任“微博之王”。但,在雷军即将加冕之际,“魏建军发布首条微博”的消息,在小米汽车占领的微博热搜中格外耀眼。
早在2011年,魏建军便开通了个人微博,几乎是国内最早入驻的车企高管。不过,执着于“技术”的魏建军略显低调,一直没有发布内容,但账号已经拥有18.6万粉丝。
截至发稿前,魏建军首条微博评论已经超1500条,可见其强大的号召力。
不过,首条微博内容较为简单,仅提及三点:一、亲手向用户交付坦克700 Hi4-T,体验最新版的城市NOA;二、宣传3月30日“全球坦克用户大会”,向车主发出邀请,共同感受越野文化;三、倾听用户的声音。
字里行间,足见魏建军正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事实上,早在2023年6月13日,长城汽车便召集大批高管集体入驻,包括长城汽车总裁穆峰、长城汽车副总裁傅小康、魏牌原CEO陈思英、坦克品牌CEO刘艳钊等。
尽管当时长城高管入驻微博的消息同样登上热搜,但时隔一年后,对比吉利杨学良、五菱周钘、腾势赵长江等人,长城高管们无一例外,均未在微博上掀起任何“浪花”。
换句话说,已花甲之年的魏建军躬身入局的背后,揭示着长城汽车正处于内外交困阶段——内缺将帅可用,外有强敌兵临城下。简而言之,当友商们在微博等社交平台掀起舆论浪潮,长城汽车却无人出战,只能“老板”亲自下场“掰手腕”、抢流量。
在魏建军发文的同一天,智己汽车CEO刘涛在个人抖音账号直播,解释智己LS6搭载固态电池问题。因为在直播前一天,腾势汽车总经理赵长江曾质疑刘涛关于固态电池的说法,并认为其在玩文字游戏。
除了上述三名车圈大佬以外,雷军近期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频繁宣传小米SU7、蔚来李斌入驻抖音直播......。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车圈开始变得愈发热闹,各路高管齐聚社交平台,掀起一轮接一轮的舆论战,讨论范围不断扩张,从产品延伸至技术。
对此,不少人发问,为什么燃油车时代看不到这种场面?
道理很简单,燃油车时代几乎跨越整个中国车市“红利期”,“增量”叠加产品可选范围少,车企躺着就可以“赚钱”,完全不需要高管或老板们抛头露面。不过,当车市进入存量时代,老百姓可选范围变广,以及价格战席卷车圈,这一系列变化让“躺赚时代”彻底落幕。
正如部分业内人士所说,车市竞争多惨烈,那么车企对流量愈发渴望。例如,3月6日,超6家车企在同一天发布新车,稍不留神就会被友商掩盖。
流量是把“双刃剑”,既能帮助车企或个人在一夜之间成就“神话”,也会令百年车企瞬间跌至谷底。
至此,在“流量为王”的新时代下,对车企公关而言,也将面临多重挑战:
一、魏建军“下场”,预示着车圈流量争夺战将会持续升级,车企之间的冲突或比现在更加激烈,信息呈井喷式增长。海量信息的淹没下,公关为品牌如何争夺消费者稀缺的注意力,将有用信息向用户输送,将会是一大考验。
二、舆论战不断,公关需减少数字噪音,为品牌塑造优质形象。2023年4月1日,长城汽车发布《声明》称,比亚迪两款车型涉嫌排放不达标的问题进行举报。
双方同为自主民营车企的佼佼者,该《声明》一出,引起行业震动。随后,比亚迪在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之际,高呼一声“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扭转了舆论风向,不仅获得友商回应,而且扭转了舆论风向,让网友直呼“大格局”。
仅以上两点,便足以看出,在时代的洪流下,除了车企高管或领导者需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以外,品牌公关亟需跟上节奏,强化新时代公关思维,助力车企成功出圈。参考此前长城汽车“原谅绿门”等一系列公关事件,升级公关“技能”刻不容缓。
魏建军首条微博中,一则评论格外引人瞩目:“魏总,既然您上微博就是想听真话,但是真话往往很难听,不像你的下属会对你做向上管理。”
与评论区中各种赞美之词不同,短短一句话似乎不合时宜,但却与长城汽车现状相符。数据显示,2021年—2023年长城汽车销量达成率分别为85%、55%、43%,达成率不断下滑,危机尽显。
与此同时,有报道称,春节前后,长城汽车公关总监范晓峰、哈弗猛龙销售总监梁戈、魏牌高级总监吴昊等超10位部长、科长级员工提交离职。一时间,长城汽车人事动荡的消息在车圈四散传播。对此,有业内人士透露,长城汽车离职潮的兴起,与魏建军过于产品为上的思维有关,跟不上市场转型的节奏。
或许魏建军正在极力适应环境的变化,但长城汽车想要持续前行,团队年轻化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尹同跃表示“如果我实在转变不过来,就把我换掉”、66岁的丰田章男将“接力棒”交给53岁的佐藤恒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3/28I70387183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