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重点关注到动力电池回收、碳足迹测定等方面的问题。
张天任代表认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应规范化;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将是提升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曾毓群委员表示,电池护照是物理电池的数字孪生体,可实现对动力电池全供应链的透明化数字管理。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可通过电池护照,简单直接地查阅电池产品的相关信息。
以新能源为契机,中国汽车实现高品质增长。规模上,2023年,新能源汽车共销售949.5万辆,同比增长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成为助推中国汽车站上3000万辆关口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郭跃/摄
作为覆盖上下游的长链条产业,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需要对上游供应链体系稳定、动力电池回收处理等问题进行全局规划,从而做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有多位代表委员重点关注到动力电池回收、碳足迹测定等方面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认为,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应规范化;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将是提升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张天任具体表示,近年来,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规模大,电池流向管理难度大的问题比较突出,没有资质的“小作坊”通过抬高回收价格抢占市场,严重扰乱了动力电池回收市场的正常秩序,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并带来安全隐患。
对此,他建议,由国家相关部门主导,以省为单位试点建设一批规范化回收企业。以“互联网+回收”模式、依托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打通的龙头企业,构建规范化的回收渠道,实现产业的合规性、良性发展。加快出台鼓励“区域化回收+中心仓+就近处置配套”的引导性政策,强制要求废电池回收必须做到实物流、转移联单流、发票流“三流合一”,同时严厉打击非法回收等。
此外,张天任还表示,在全球碳中和的发展大势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规则中,明确将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纳入必要考核指标。因此,为提升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张天任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将动力电池产品纳入我国2025年50个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名录;二是建立完善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数据库,为碳足迹评估提供科学、合理的数据基础;三是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回收环节碳足迹计算标准;四是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际互认,引导企业适应国际规则,参与国际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华晨宝马里达工厂厂长张涛则认为,废旧电池回收、处理不当将对多方面产生影响。她表示,目前国内很多废旧电池都没有得到规范的回收和处理,既严重扰乱了动力电池市场回收的正常秩序,也增加了环境安全隐患。同时,退役动力电池放电、存储以及梯次利用产品等标准缺乏,电池残值量的测量标准也不明确,回收利用技术发展水平整体不高。
因此,张涛建议,一是改进动力电池设计,实现标准化、易拆解、易回收。二是加大先进技术研发力度,推广安全环保高效的回收利用技术。三是创新回收利用商业模式,规范回收渠道和完善回收网络。四是完善政策措施和监管机制。五是增强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强化技能人才储备,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应被作为行业职业人才培养的重点,为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做准备。
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则具体提到了电池护照的应用。他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重要推动力。而作为新能源汽车重要动力源的动力电池,其安全性及绿色低碳生产回收备受业界关注。而电池护照是物理电池的数字孪生体,可实现对动力电池全供应链的透明化数字管理。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可通过电池护照,简单直接地查阅电池产品的相关信息。
因此他建议,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发挥中国产业链完善、应用数据丰富的优势,针对碳足迹、ESG、回收溯源、梯次利用等实际管理需求,研究设计我国电池护照,并将其作为我国电池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数字化管理工具。
全国人大代表、赣锋锂业董事长李良彬还关注到了动力电池产业上游资源的回收、处理问题。他表示,目前,锂矿石提锂仍是最主流的提锂方式,但大量的锂渣由于难以消纳,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威胁,还将对锂电新能源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李良彬具体表示,锂冶炼渣的回收处理已成为锂电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不解决该问题将严重制约锂化学品的生产,锂冶炼渣的资源化回收利用已刻不容缓。
为此,他提出建议,应鼓励支持锂冶炼渣资源化利用,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攻克锂冶炼渣回收处理难题。还应鼓励各方整合创新资源,突破锂冶炼渣回收处理难题。(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跃)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3/11I70385103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