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车企 > 正文

本土空气悬架份额已占七成,中外势力难免一战?

盖世汽车 李争光 2024-02-20 10:00:00
核心提示:2024年,中外空悬势力,或将有一战?

随着智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空气悬架已经逐步成为高端新能源汽车平台主流配置,理想L7/L8/L9、蔚来、小鹏G9、极氪等搭载空悬的明星车型亮相,也进一步带动了空悬热度的提升。

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智能驾驶配置数据库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1-12月,国内标配空气悬架的新车销量约为56.4万辆,渗透率达2.7%,而2022年只有23.8万辆,渗透率为1.2%,搭载量同比增幅高达137%。

毫无疑问,空气悬架市场发展速度将继续加快。一方面空气悬架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发展速度已经超出预期,空悬配套价格下沉速度也不断提升,已经开始接近25万元左右的标配区间。另一方面,随着空悬市场份额提升,国产与外资悬架的竞争也会进入白热化。2024年,中外空悬势力,或将有一战?

强势崛起,本土厂商份额占七成

从2023年发展情况来看,本土空气悬架势力可以用强势崛起来形容,本土厂商占据了空悬市场近乎七成的份额。

本土空气悬架份额已占七成,中外势力难免一战?

配套数据显示,空气悬架渗透率持续提升背后,离不开本土供应商的努力。据盖世汽车整理的空气悬架配置率数据,2023年1-12月,本土厂商孔辉科技以超过25万台套的空气悬架装机量高居第一,市场份额高达44.5%,比第二名威巴克高出12.85万余台套。

从市场份额数据上来看,本土企业中孔辉科技、保隆科技分别以250979台套,市场份额44.5%,以及116530台套,市场份额20.7%的数据,位列第一位和第三位。威巴克与大陆集团则以122462台套,市场份额21.7%,以及46764台套,市场份额8.3%的数据,位列第二位和第四位。

对比来看,本土品牌空气悬架市场份额约为70%,海外品牌空悬市场份额约为30%。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外具有量产能力的领先厂商主要是大陆集团、威巴克等。不过,近两年来国产替代下降低搭载成本,车企配置意愿也逐步提升,给了国产品牌单点突破的机会,导致了2023年在市场上强势崛起。

“国产厂商如保隆科技、中鼎股份已在空气弹簧、空气供给单元取得技术和订单突破。”某空气悬架企业产品经理王东(化名)表示,以前整车厂从 AMK、大陆等外资厂商采购一整套空气悬架大总成,现在分拆成空气供给单元、空气弹簧等硬件的小总成寻求供应商,降低了国内厂商的进入门槛。

此外,国内厂商空气悬架的性能已与国外产品相近,并且拥有明显的本土化优势。“在开发周期上,外资供应商一套完整的空气悬架系统一般在2年以上,但国内新势力整车开发都希望压缩在18个月左右。”王东还补充到,从价格上来看,国外厂商也会高于国内厂商。“国外厂商一套空气悬架总成本1.2万左右,国内大概在0.8 万-1万。”

本土空气悬架份额已占七成,中外势力难免一战?

图片来源:保隆科技

另外,从供应上来看,国内厂商供应模式也会更为灵活。整车厂软件培养了自研能力和全栈开发能力,出于个性化产品设计需要和成本降低需要,采购模式正在发生变化。保隆科技ECAS单元副总经理李岭就表示,“不管是拆散供货还是集成供货,我们都不是要用一个黑盒子系统去攫取超额的利润,我们只赚取合理的利润。”

总体来看,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以新势力企业代表以及新商业模式驱动之下,给国产空气悬架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会和广阔的市场。比如,孔辉科技与岚图汽车的合作,实现了国产空悬从0-1的突破,之后与理想汽车的合作,促使其一跃坐上空气悬架市场头把交椅,成为行业第一。

“岚图汽车给了孔辉门票,验证了孔辉多年的技术积累;理想帮助孔辉变成一家合格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孔辉科技董事长兼CEO郭川就指出,与岚图汽车合作伊始,孔辉科技只有3个小车间,如今孔辉科技已经拿下超过40多个车型的合作项目。预计今年6月,一系列合作项目就会转化为孔辉科技的市场配套量和市场占有率,这也意味着以孔辉科技为代表的国产空气悬架市占率将继续保持领先。

空气悬架市场发展速度超预期

“空气悬架市场爆发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更快。”谈及空悬市场发展现状,保隆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张祖秋如是说。按照张祖秋的预测,2023年中国市场空气悬架渗透率约为3.4%,对2024年的预测是6.3%,2028年是22.5%,“但是站在今天这个时点,我们觉得这个数据可能偏保守了。”

一直以来,空气悬架是高端车型的配置选项。不过,随着市场的变化,空气悬架从“豪华车专属”转变为“中档电动车标配”,并且在“智能化+电动化”趋势之下加速放量。

“空气悬架以前一直是保时捷、宾利、劳斯莱斯、奔驰等品牌的 60 万元以上豪华车型的专属,整体搭载率不高。”汽车底盘行业人士向玉(化名)指出,蔚来率先配置空气悬架,引领了搭载车型价格逐步下移。“2018 年,蔚来推出 ES8 和 ES6 车型均搭载空气悬架,入门价格为 44.8 万元和 37.8 万元,打破了空气悬架搭载于 60 万元以上车型的传统。”

空气悬架高端化认知在不断被打破。空气悬架百年经历了“气动弹簧-气囊复合式悬架——半主动空气悬架——中央充放气悬架(即 ECAS 电控空气悬架系统)”等多种变化型式。随着国内造车新势力在中端电动车上的尝试,目前空悬已逐渐向三十万以下的车型渗透。如今,空气悬架正在向25万元区间价格进行渗透。比如,极氪品牌旗下ZEEKR 001 YOU版车型可选装空气悬架,车型指导价最低为 26.90 万元,选装价格2.88万元。

盖世汽车研究院定期公布的空气悬架配套数据也展示了空气悬架迅速发展的情况。据盖世汽车统计,空气悬架2022年国内月度装载量呈现上升趋势,至11月单月装载量突破3万台,渗透率已达2.3%;预计到2025年,空气悬架渗透率上涨到15%左右,市场规模接近38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3%。

“30万元左右的车配置空气悬架,大家会觉得很正常,不配空气悬架,大家反而会觉得很奇怪。”张祖秋认为,从最新市场趋势来看,空气悬架已经在往售价20万元左右的车型下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20万元左右的车型会大比例地配置空气悬架,甚至变成标配都不奇怪。”

如今,空气悬架渗透率不断加速上升,配置车型进一步下沉。与此同时,空气悬架的升级迭代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

比如,当智能化成为汽车悬架重要的升级方向,空气悬架技术便朝着智能化方向不断演化。特斯拉 Model S搭载的智能空气悬架有类似人的“记忆功能”,之后Model S 到达曾经记录过升起悬架的位置时,车辆就会自动升起悬架。

还有理想汽车的魔毯空气悬架,可以在多人乘坐情况下也拥有稳定的压缩行程,并且可以动态调节底盘高低。此外,理想汽车悬架还利用空气弹簧高低可调的特点,设计了许多智能的便捷功能。比如,“便捷上下车功能”可使车辆降低40毫米以方便乘客上下车。后备厢装载模式下,后轴可以降低50毫米,方便日常装卸后备厢物品。

本土空气悬架份额已占七成,中外势力难免一战?

搭载双腔悬架的车型;图片来源:各车企

张祖秋则认为,空气悬架也将从“单腔”走向“双腔”。而从产品本身来说,双腔空气悬架提供两组可变的刚度,可以有更多的组合,在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提供更好的操控性、更好的舒适性,因此可以给到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将来30万元左右的车型会越来越多地使用双腔空气悬架,单腔空气悬架则会用在定价更低一些的车型上。”

空气悬架市场:中外势力或将直面竞争

毫无疑问,我国空气悬架渗透率还会进一步提升,未来增长空间大。业内也纷纷看好空气悬架的市场前景,2022年空气悬架在国内的渗透率只有1.3%左右,2023年翻倍至2.7%。郭川就预测,2024年的国内空气悬架渗透率将达到9%以上,2025年将达到15%。

本土空气悬架份额已占七成,中外势力难免一战?

图片来源:长城证券报告截图

这样的市场预测有着明确的依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我国乘用车产品结构中30万元以上仅占比14%、20万元以上仅占比30.9%。空气悬架的渗透率增长与25万元以上车型占比增长近年呈现同步性。长城证券分析师认为,2020-2021 年,空悬渗透率曲线和25万以上车型占比曲线斜率几近平行,消费升级(25 万元以上乘用车销量占比)、现有车型搭载增加(25 万以上车型渗透),未来将共同推进空气悬架渗透加速。

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也意味着越发激烈的竞争态势。有消息显示,大陆、威巴克等国际大厂正在加大对空气悬架的投入,拓普集团 2021 年开始布局空气悬架业务,产品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上市。此外,还有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车企也亲自下场,躬身入局空气悬架市场。比如,比亚迪旗下弗迪科技、长城汽车旗下长城精工,都计划自研自产空气悬架。

从中外企业竞争的形势来看,海外厂商也嗅到了危机感,大陆、威巴克等国际大厂正在加大对空气悬架的投入,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度与日俱增。不久前,蔚来汽车内部人士透露,从蔚来二代车型开始,大陆的空气悬架方案也对其采取了开源模式。

外资企业在供应方式上的变化,这也意味着灵活度的提升。再加上海外厂商占据先发优势,技术、客户积累丰厚,同时掌握的系统总成能力强,对国内空气悬架企业构成的威胁必然会增加。2024年,空气悬架市场或许迎来中外势力的多轮正面对抗。

对此,孔辉科技一位高管则持乐观的态度。他认为,空气悬架领域的竞争,最终还是会回到规模化成本优势上来,且一旦建立起来,就很难被撼动。“相较于外资企业,本土厂商拥有更低的人员成本,维持20%-25%的毛利率就可以正常运营,外国企业通常会追求30%-40%毛利率以上。”当然,本土企业不会给他们留出这个空间。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402/20I70382909C109.shtml

文章标签: 大陆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