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出现在工信部的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中,法人代表为蔚来总裁秦力洪,这标志着蔚来汽车正式获得了独立造车资质,结束了长达7年的代工历史。在此之前,新势力的代表企业小鹏、理想、零跑等都是通过收购来获得生产资质,哪吒汽车则是在2018年独立申请并获批了生产资质。
根据对工信部的车辆生产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的不完全统计,当前国内具备乘用车生产资质的车企达126家,其中,获得发改委新批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共有16家。
按照不同区域来看,江苏省和浙江省具备乘用车生产资质的车企最多,其中江苏省16,浙江省11家。另外,湖北、江西、安徽、广东四省以及北京市和重庆市6个区域的乘用车生产资质的数量也超过了5个。
国内各省份乘用车生产资质数量分布图
从车企生产资质的掌握情况来看,北汽集团旗下自主品牌拥有10个乘用车生产资质,东风汽车旗下自主品牌拥有7个乘用车生产资质,吉利集团旗下自主品牌拥有5个生产资质。同时,有超过30家具备生产资质的车企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等问题,造车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规划产能约600万辆。
为避免汽车产能的严重过剩,抑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提高造车门槛,近几年国家对于生产资质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和细致。
按照之前的管理模式,一家企业想要投资建设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需要拿到发改委和工信部的“双认证”,才能最终正式获得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而在2019年,发改委发布了《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将核准管理调整为地方政府备案管理。自此之后,工信部的造车资质成为唯一准入资格。但生产资质申请的门槛并未因此而降低,不管是工信部还是发改委,均对车企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申请的要求进一步细化。比如,车企需要售出3万辆车或者销售额达到30亿元,且所在省市的产能是饱和的才被允许新增产能。
实际上,2017年之后工信部新发放的新能源生产资质数量屈指可数。新势力的新能源汽车,主要通过“代工”和“收购”两条路径实现量产。
2022 年初,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委托生产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新能源车生产的委托方与受托方均需有生产资质。也就是说代工厂和品牌方两者都需要具备资质,才能实现量产新能源汽车,“代工”的门槛也进一步提升。2023年初关于“国内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不再允许销售,只能注销”的传言引爆车圈,“收购”资质的发展路径也随之关上大门。
生产资质的“一证难求”对于后续新进的造车玩家们来说,是产品推出之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李一男的自游家在发布新车型之后因为没有解决资质问题而不得不无疾而终;百度打造了两年半的集度汽车同样因为资质问题变成了吉利旗下的极越汽车;小米汽车虽然自建了工厂,但还是借用了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
如今蔚来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的消息一出,给了当前困于造车资质的企业一个新的期待。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