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下午,“2023汽车技术与装备国际论坛”——“新能源汽车安全技术创新主题论坛”在苏州狮山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新能源主题论坛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部署,聚焦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新场景、新标准”的三个创新主线,以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赋能行业发展为视角,研讨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新技术的创新突破、新场景的创新应用和新标准的创新研制。
来自中国工程院、伯明翰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行业高影响力的学者和专家齐聚一堂,解析新能源汽车技术多元化创新发展新趋势,探讨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大会由中国汽研能源动力事业部副总经理鲍欢欢主持。
国家绿色产品标准化总体工作组组长马林聪和中国汽研总监抄佩佩致开幕词。
马林聪总结了近年来国家和行业在技术、标准和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同时也就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提出了四条富有价值的建议,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抄佩佩阐述了新能源汽车在推动技术融合发展、汽车产业转型和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创新尤其是在新技术、新场景、新标准方面的创新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向好发展的支撑力量。
新技术 创新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汽车协会创始人及轮值主席陈清泉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智能网联”这一电动汽车新属性,以及在其架构下的动力电池、电驱动、功率半导体、芯片和四网四流融合等技术创新现状及发展趋势。
伯明翰大学教授,全英华人教授协会副主席、海外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全球联盟首任轮值主席徐宏明介绍了欧洲未来车用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动力系统的能源将逐步由矿物燃料向电能、氢能、电子合成燃料等多元可再生燃料转变,并在全生命周期和整个系统运行范围内实现低碳直至零碳化和效率最大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科固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凡向我们展示了全球全固态电池的研究现状以及技术趋势,分享了自己及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新一代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创新将带来更安全与便捷的未来。
至此,大会举行了动力电池仿真工业软件创新联盟成立仪式。该联盟由中国汽研牵头,联合包括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湖南大学、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比亚迪锂电池有限公司和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动力电池头部生产企业和科技公司共同创建。
联盟将针对国内动力电池多物理场仿真工业软件缺失的问题,突破电池多层级多物理场耦合算法等卡脖子技术,开发面向动力电池设计制造的专用、易用和好用的工业软件,着力推进动力电池仿真软件国产化。
新场景 创新应用
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良进行了新能源在役车辆火灾安全问题研究案例分享,同时也给行业指出了基于多场景案例的火灾特征分析、基于多维度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的火灾事故分析和技术创新方向。
清华大学副教授胡泽春分享了大规模电动汽车与电网互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大规模车网互动给电网和交通网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需要行业在车网互动端和运营管控端进行技术创新。
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首席专家潘凤文委托赵小军博士带来了中心在氢燃料电池方面的工作内容和科技成果,并对氢进万家、“氢”领未来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新标准 创新开发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院长林翎从中国绿色低碳政策、能效标准现状以及实施框架、绿色产品标准标识要求等方面全面介绍了我国在绿色产品能效标准化制修订方面的努力,对达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提出了期许。
中汽院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阳从消费端关注的话题出发,介绍了当前中国汽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特色测试评价能力和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努力,通过这些能力和标准将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由中汽院(江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研发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台和由重庆凯瑞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独立开发的车载氢系统核心部件也在同期举行的博览会上进行了展示。测试台首次亮相,采用分体式设计、精准流量控制等技术,可满足30-300kW功率范围内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测试。
国产化氢能关键零部件响应国资委制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计划,确保我国在受制于人的“卡脖子”领域和薄弱环节不断取得突破。
中国汽研能源动力事业部将致力于持续聚力打造高水平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领域交流合作平台,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贡献行业智慧,更好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汽车强国建设迈向新台阶。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08/28I70358875C103.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