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趋势下,如何针对不同区域市场采取不同的制造策略?
作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企业的出海范本,敏实集团的海外工厂遍布德国、塞尔维亚、捷克、美国、墨西哥、英国、法国、泰国等地,电池盒事业部则由塞尔维亚生产基地覆盖整个欧洲市场需求。在2023年2月23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3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上,敏实集团首席运营官刘艳春表示,基于生产制造及物流包装费用的综合成本最低的总原则,在出口所在地设置技术团队,通过集团内统一调配,充分发挥国内团队快速反应的优势和所在地团队的本地化优势,产生协同效应。
刘艳春进一步补充,敏实集团会先收购当地规模较小的企业,基于这类据点进行扩建和自建。他提出选点时的五大考量因素:第一,低成本辐射,比如从墨西哥向美国,从东欧向欧盟;第二,可能的收购机会;第三,政府的重视支持程度,比如激励、扶持等政策;第四,社会安定程度;第五,政府间的友好程度。
刘艳春 | 敏实集团首席运营官
以下为演讲内容整理:
今天分享的题目叫“Glocal Minth”,也就是全球本地化。
关于敏实集团
敏实集团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企业中排名82位,2021年的营业额将近140个亿,其中海外营收占比41%,2022年海外占比有所增加。总体而言,敏实集团拥有全球领先的能力及广泛的客户平台,并获得行业与客户的认可。敏实也是全球最齐全的表面处理技术供应商之一,拥有塑件、金属车身系统、电池盒、新事业4大产品线。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敏实的全球布局情况。敏实在海外有办公室和工厂,海外办公室集成了销售、研发、项目管理、开发、技术等职能。海外工厂方面,在欧洲以东欧为主,塞尔维亚、捷克、波兰加上德国、法国和英国是比较大的基地,北美则在墨西哥和美国形成了较大的基地。在中国,我们在各地都有不同的据点,全球共有60多家工厂为客户提供服务。
敏实从2007年走出海外建厂开始,至今已走过十余年,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也交过很多“学费”。但我们经过多年的成长和学习,逐渐掌握海外运营能力和全球联动能力。我们海外建厂的整体步伐在刚开始时比较慢,从2017年开始至今加快了海外扩厂、建厂的速度,目前在塞尔维亚、墨西哥、德国、美国等地都形成了大型生产基地。
敏实出海经验:因地制宜,推动文化融合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任何车厂都需要零部件供应商具备全球布局的能力。而敏实出海的目的,首先是为车厂提供更好的服务,并满足现地化的需要,减少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内在驱动就是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优势和要素优势,做大我们的营业额以及开拓海外市场,,充分利用各地区组合优势,能够做好快速响应车厂的各项需求。
关于如何在不同区域市场采取不同制造策略,起初我们的策略是以“中国工厂生产,出口海外”为主,而现在逐渐演变至海外工厂生产规模加大,海外现地供货能力增强,现地生产量逐步代替出口量。总原则是遵循全球综合成本最低的模式,包括生产制造、物流包装费用等。
实现这种布局后,我们会更加适应逆全球化趋势和现地化的要求。例如北美的本地化比例要求,以及关税限制,在北美还有制造业回流、盟国采购、碳税等影响,以及响应时间和在途库存数量的要求。对此,我们的经验是现地需要有技术团队的对接,当地有开发人员、设计人员与国内进行联动,集中产生协同效应。
目前,敏实的研发、销售、开发、技术、工厂管理等均已实现全球一体化指挥和协同,在前期产品设计阶段,北美的设计人员能和车厂进行互动,当产品确定后,中国团队可以快速投入设计,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在技术方面,敏实集团也能通过国内的技术加持实现对现地的支持,在同样的人员配置基础上,通过低成本方式活化资源。
海外的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或集团多是从海外到中国来建厂,而敏实是从中国到海外建厂,对于这样的出海路径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敏实首先以收购合作小规模企业为主,当摸索出一定经验后,再根据据点进行自建或扩建。此外,我们会选择熟悉的行业进行产品互补或延展。
我们的选点有以下几个考量因素:首先是低成本组合,例如在北美,墨西哥生产基地以前工序为主,美国生产基地以后工序为主。同时,我们也会考虑收购机会。
再是政府的激励补贴和重视支持程度,我们在选择据点和建设厂房时,会和当地政府进行交流,考量当地对我们的支持力度。另外,社会安定、当地政治、政府之间的关系等也是我们的考量因素。
关于外派人员和当地团队的培养,敏实的经历并非一帆风顺。敏实最初收购海外工厂时,运营模式是以当地人管理为主,但由于文化理解上存在差异,及与总部相关部门没有链接的能力,导致我们头几年运营的成果并不好,没能有效地对跨地区的资源要素和优势进行整合。
第二阶段以外派为主,我们把中国的人员、管理者派到海外去,由于外派人员对国内情况比较熟悉,从而能够有效调动国内资源和国内的技术能力,这个阶段取得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培养当地的人才。这个阶段比较理想的模式是既能做到全球要素的有效整合,同时也能增进当地人才的文化理解,带来更高的效率。此外,我们对当地人也有一定培养计划,让当地人在此过程中逐渐熟悉我们的文化。不仅我们需要融入当地人,当地人也要对我们进行融合,对中国的反应速度进行融合。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学习日韩企业的出海经验,来弥补我们之前的不足。
最初在海外建厂时,海外对我们国内的设备等技术能力并不是太相信。自从2016-2017年逐步导入国内生产线和资源后,我们在对当地了有更好的理解的同时,也逐渐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目前全球70%-80%的生产线都由两边团队共同规划,相互取长补短,这能带来成本低、反应敏捷的资源组合优势。
我们打造“改良版”敏实海外工厂的经验是,需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互动碰撞,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各自的优势,并将这些优势进行互补。
我们为当地团队的融合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组织活动、工作坊以及人文关怀,积极参与当地政府或者民间机构组织的各项活动。关于文化融合,不同国家有不同文化的特色,我们应该直面这些差异,并思考如何通过交流学习来融合运用不同文化的特点。例如中国人靠勤奋,欧美靠流程和系统,我们就需要把这两者相结合,创造出来不一样的管理体系和系统,带来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快速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产生摩擦,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入乡随俗, 充分尊重对方的想法和习惯。
我们也会遇到一些需要规避的海外经营风险。首先,遵守当地法律是严格的底线。其次还需要充分考虑工会对我们的影响,工会并不是敌人,而是要当成合作伙伴,大家都想把业绩做好、把工厂经营下去。敏实经过近几年的海外运营经验,与当地工会进行了充分沟通,找到了更好的方案。另外还有环保问题,目前国内外的环保要求都非常严格,北美当地有公司的工厂去年就曾因为环保问题被关闭,我们也要引以为戒,要严格遵守环保要求。再是欧洲对于劳动法的执行非常严格,人员的解雇、招聘等都要严格遵守当地规定。如何与当地政府沟通、交流,需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积极主动,不断总结。
敏实的全球化实践
关于敏实的全球化实践,我们有几点可以和大家分享。
一是数字化。北美、欧洲等各地的工厂和办公室通常会采用不一样的系统,我们近几年通过不断对存量和增量进行调整、协同,最终逐渐实现了全球系统的统一化。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对流程进行统一化,实现高效的端到端流程打通。
再是碳中和方面,近年来,为跟随全球碳中和的脚步,我们也从产业布局、卓越运营两大方面进行布局,制定了“3050”战略,即2030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在研发设计、循环经济、农林业,以及数字化体系化、绿色能源、绿色供应链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此外,我们也在不断推动企业的ESG发展。
三是BU化管理。过去我们在全球的很多地区都采用区域化管理,后来逐渐转向更有效的BU化管理,从而让资源要素在BU内可以跨区域流动。当然,随着时间推移,我们还会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在部分地区可能会采用BU和区域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情况因地制宜。
四是采用全球多变政治环境下的最优布局。我们的产能不会放在同一个地方,而是分布在亚太、北美和欧洲各地。当客户订单增加时,全球的产能就可以进行联动,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另外,面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我们有很多牌可以打,打造更灵活的经营模式。
图片来源:敏实集团
现地化(Local)和Global结合,就产生了Glocal这个词,即“全球化思考、本地化运营”。这里的全球化指的是全球的网络和资源能力,本地则是立足出海目的地的实际情况,实现合法合规高效运营。
2007年-2015年期间,敏实曾发现我们的海外工厂很难实现盈利。但经过这几年的运营,我们开始掌握了盈利的经验。不仅欧洲工厂基本都已实现盈利,我们近几年投产的很多工厂也取得了“达产即盈利”的成果。基于BU化运营实现的良好成效,北美工厂2023年的盈利目标相比2022年会翻一倍。
目前敏实在全球工厂通过不断整合运营,已形成越来越强大的自信心,也越来越敢于接受各种各样的挑战。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培养出越来越多销售、创新、研发、开发、项目管理、技术等领域的全球化人才。
相信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敏实集团的发展速度会更快,盈利能力会越来越强,投资回报也会越来越好。
(以上内容来自敏实集团首席运营官刘艳春于2023年2月23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3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发表的《Glocal Minth-敏实集团出海及全球化之路》主题演讲。)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303/9I70333327C106.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