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578-2021),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于2021年7月1日实施。新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中规定了汽油、柴油、两用燃料以及双燃料车辆的燃料消耗应按GB/T19233、采用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LTC)进行测定。可外接充电及不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车辆的燃料消耗应按GB/T 19753、采用全球统一轻型车辆测试循环(WLTC)进行测定。中国传统能源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将全面由NEDC循环切换为WLTC循环。
2021年3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航里程试验方法第一部分:轻型汽车》强制性国家标准(GB18386.1-2021),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与2021年10月1日实施。新发布的《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航里程试验方法第一部分:轻型汽车》中规定了N1类和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3500kg的M1、M2类纯电动汽车试验循环由NEDC变更为CLTC。
NEDC、WLTC、CLTC循环介绍:
NEDC循环:
NEDC循环分为两个工况:市区工况以及市郊工况,总长度11km,总运行时间1180秒。NEDC循环的市区工况由四个循环单元组成,市区工况的最高车速50km/h,平均车速19km/h,总长度4.052km。NEDC循环的市郊工况,最高车速120km/h,平均车速62.6km/h, 总长度6.955km。NEDC循环的特点是:加速减速过程中,加速度为恒定值,且有很多匀速行驶的工况。
图摘自《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page 44
WLTC循环:
WLTC循环由四个部分组成:低速、中速、高速和超高速。总长度23.25km,总运行时间1800秒。循环最高速131km/h。WLTC循环的特点是车速波动大,且没有规律性,属于瞬态工况的范畴。
图摘自网页:工信部拟推更严油耗标准 车谈网 (autopartners.com.cn)
CLTC循环:
CLTC循环分为三部分:低速、中速和高速,总长度14.48km, 工况时长1800秒。其中循环最高速114km/h,平均车速为29km/h。CLTC循环:中国汽车行驶工况法是由全国车辆行驶大数据得出的更加贴合国内道路法规及驾驶习惯的标准工况。
图摘自《中国汽车行驶工况 第1部分:轻型汽车》page 7
NEDC、WLTC、CLTC循环比较:
总结与思考: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中规定中国传统能源乘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将全面由NEDC切换为WLTC。从循环的特点来看,WLTC循环属于瞬态工况,而NEDC循环属于稳态工况。WLTC循环最高车速131.3km/h相较于NEDC循环提高了10km/h。循环的里程由NEDC的11km提升至WLTC循环的23.27km,循环的总时长上,WLTC循环相较于NEDC增加了620s。WLTC循环相比NEDC更接近于真实条件下客户行驶的路况。
根据《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后,乘用车新车平均油耗降低至5.0L/km, 节能型汽车平均油耗降低至4.5L/km。2025年后,乘用车平均油耗降低至4.0L/km。
2021年7月1日,由NEDC切换WLTC后,整体油耗数值将会提高,而2025年油耗目标不变。单靠燃油车是不能实现油耗目标,需要促进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
《电动汽车能量消耗量和续航里程试验方法第一部分:轻型汽车》中纯电动汽车试验循环由NEDC变更为CLTC。
CLTC相比于NEDC、WLTC,平均车速是三个测试循环中最低,最高车速为三个测试循环中最低。怠速占比22.11%,相较于WLTC12.7%的怠速占比,怠速工况明显增加。
CLTC循环特点是低速工况,怠速工况多,加减速频繁。CLTC循环相较于NEDC以及WLTC更偏向于中速度工况的续航表现。
综合来看,CLTC相比于NEDC以及WLTC更符合我国的汽车实际使用工况。
尽管CLTC循环的工况更符合我国的汽车实际使用工况,但是测试是在空调关闭的情况下进行。也导致了电动车续航里程与客户实际的里程有较大差异,出现虚标的现象。根据工信部规划CLTC预计将在2025年后全面应用与汽车行业。国家相关管理部门会对CLTC循环的测试工况条件不断地优化,从而更实际的反应出汽车实际的油耗,电耗以及续航里程。
*版权声明:本文为企业供稿,供稿企业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供稿企业。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12/6I70323970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