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我们从福田汽车官方获悉,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宣告破产。
公告内容显示,北京宝沃于4月22日申请破产清算申请。审判机关认为,根据债权确认结果及经评估确认的债务人资产情况,宝沃汽车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已经明显小于负债、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截至目前,无人提出重整或和解申请。综上,宝沃汽车公司已具备宣告破产的法定条件。管理人提请宣告宝沃汽车公司破产,符合法律规定。宣告北京宝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破产。
随着裁定书的发布,有着“德国工业4.0”豪华品牌之称的宝沃,终告落幕。
对于宝沃汽车的未来,其实在其诞生之初就被不少业内人士所不看好。主要原因在于福田买回来的只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百年品牌,却没有买回来实质意义上的技术。
其次,福田只想着榨取这个百年品牌仅有的一点光环。想着强行与德系、豪华这些词语沾边,将宝沃汽车打造成为一个高端品牌,提高企业形象与单车利润。
但大家都知道,福田汽车从来没有打造过一辆豪车,沾边最多的也仅仅是制造客车、卡车等商用车的业务,因此其制造工艺水平如何,大家心里都十分清楚。
图为新款BX7
在2016年首款SUV车型BX7推向市场后,其销量可以说突破了不少人的想象,全年销量达到3万辆。对于一个新品牌,甚至是对标BBA的“豪华品牌”来看,其销量甚至要领先现在不少二三线豪华品牌,宝沃在福田手中可以说“出道即巅峰”。
但2017年,BX7的月销量跌至2000辆左右,全年总销量不足3万辆。随后上市的BX5,也未能带领宝沃重新走回正轨,最终年销量未能突破2万辆。
或许福田汽车知道这个“烫手的山芋”终将难以为继。在持续亏损之下,2018年年底,福田汽车以39.72亿元将宝沃汽车67%的股权转让给长盛兴业。长盛兴业需要在股权转让完成日起三年内,分期偿还欠付福田汽车的42.71亿元股东贷款。2019年,神州优车宣告将以41.09亿元的价格收购长盛兴业所持有的宝沃汽车67%的股权。
在一波三折之下,神州优车成为了宝沃汽车的最大股东。一开始,大家对于神州优车的“接盘”,还是抱有积极的态度,毕竟神州优车在当年获得市场的青睐可不少。这家从2016年成立的品牌,不仅在短短4个月内完成了两轮融资,而且在成立当年的7月就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当日股价高涨13%,截至当日收盘,公司总市值高达418亿元。随后,在2017年更是完成了两轮定增融资。因此,在当时确实有不少业内人士看好其能带领宝沃汽车走出泥潭。
神州优车在“接盘”后便提出了新零售、新纪元的汽车新零售战略。得益于新零售的帮助,在2019年,宝沃汽车的销量达到了品牌的巅峰,销量约为5.45万辆。但大家都知道,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是因为依靠神州系另一个品牌神州租车的采购。
在神州优车创立初期,创始人陆正耀将原先神州专车的相关资产、业务、债权债务及5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转入其中,形成了神州租车、神州专车、神州买买车、神州车闪贷四大板块,也初步构成了神州系的平台结构。
按照陆正耀的构想,收购宝沃汽车目的相当明确,就是将填补“神州系”在出行市场的最后一块空白,形成从汽车制造、租售、二手车再到金融的完整闭环。
但有利必有弊,这种商业模式一旦遇到问题,便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在不久后,陆正耀手下的瑞幸公司暴雷,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宝沃汽车,也没能够逃过一劫。瑞幸造假事件发生后,同样与陆正耀紧密相连的神州优车也面临着股价暴跌的连锁影响,一时之间整个“神州系”都大受冲击。
神州系的全面崩塌,让宝沃汽车的销量一蹶不振。2020年宝沃汽车的销量仅8740辆,2021年更是腰斩至3612辆。在资本的潮水“退却”之后,宝沃汽车真正的产品力才原形毕露。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福田汽车退居第二股东,但是宝沃汽车还是持续波及到福田汽车的营收状况。福田汽车财报显示,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50.61亿元,而2021年福田汽车卖了65万辆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亏损57.08亿元,亏损同比扩大。
福田汽车表示,本期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为北京宝沃相关资产减值增加,另考虑公司因持有北京宝沃的股权确认投资收益等共计影响上市公司利润总额-52.91亿,影响本期利润同比减少35.53亿。剔除宝沃影响后,公司利润总额约为3.42亿。
不难看出,即便“退居二线”,宝沃汽车依然是福田汽车的“累赘”。而当下宝沃的破产清算,可以说是让福田汽车获得了“喘息”的机会。福田汽车公告中表示,宝沃破产不会影响公司现有主营业务,不会对公司的持续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毫无疑问,这则破产通告除了将自己与宝沃撇除开来以外,福田汽车更是要向外表示,自己当前经营状况非常良好,资本市场无需为福田未来担忧。
宝沃汽车未来还有没有机会如众泰一样“死灰复燃”,尚未能知。即便有机会“复活”,但在新能源的市场背景下,宝沃汽车想再谈情怀,谈何容易?
写在最后
宝沃汽车的失败,与此前倒下去的众泰、纳智捷相仿,归根到底就是核心产品力的缺失。而随着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成熟,未来车企若缺失核心产品力,单纯想靠营销以及资本带动企业的发展,将会越加艰难。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12/1I70323591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