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于8月26-28日在北京、海南两地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其中,北京会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亦创国际会展中心。
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单位承办,将以“碳中和愿景下的全面电动化与全球合作”为主题,邀请全球各国政产学研界代表展开研讨。本次大会将包含20多场会议、13,000平米技术展览及多场同期活动,200多名政府高层领导、海外机构官员、全球企业领袖、院士及行业专家等出席大会发表演讲。
其中,在8月28日举办的技术研讨:“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及绿色供应链”上,诺贝丽斯中国董事总经理,汽车业务亚洲副总裁刘清发表精彩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在这样的场合跟大家分享。
诺贝丽斯十年前进入中国,推广白车身和覆盖铝的应用,之后的时间里一直在推广轻量化,时至今日轻量化已经非常深入人心。轻量化所带来的另外一个进化是低碳化,这才是它真正的意义所在。诺贝丽斯在汽车板、铝板行业里是全球最大的公司之一,在美国亚特兰大,和其他国家及地区都有分支机构。
诺贝丽斯在中国上海建有研发和客户解决方案中心,在江苏常州和湛江建有生产基地。目前正在投资一个湛江的二级扩建项目,建成闭路循环系统,把铝废料通过不降级使用的闭路循环,更多用回在汽车板的生产环节中,即二次铝使用。
诺贝丽斯汽车铝板在全球三大主要的汽车市场包括北美、欧洲、亚洲建有服务机构、研发机构、生产制造基地和相应配套。在中国的基地也支持韩国、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印度的亚洲市场。
我们在白车身和覆盖件里面铝板应用有几十年时间的研发,特别在欧洲三四十年前就开始应用,其飞速发展在北美。北美通过几款畅销车型,包括福特公司的皮卡,出货量引领全球。十年前在中国市场,白车身覆盖件用的铝用量很少。到今天为止汽车铝板在中国的应用已经超过了20万吨。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还会非常显著。2030年,中国的汽车铝板使用量应该会超过欧洲总量,略低于美国,达到百万吨级。铝板在白车身和覆盖件的应用是全球趋势。
铝在白车身和覆盖件的应用有几点特殊要求。一是包边,加工过程中包边对材料提出了特殊要求,基于保护行人的要求,不是强度越高越好,而是要有一定的能量吸收,最大程度的保护行人。二是,如何把材料连接在一起,铝的连接有激光焊、冷连接、粘接,跟钢材有很大的相同。三是,铝材的碰撞,与钢材不同,对铝材加工来讲,做A\B柱深冲加工是有特殊设计要求的。
总的来讲,对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轻量化、低碳化的要求是刚需,轻量化不仅是消费者的要求,也是汽车主机厂硬件技术的实力体现。当然,轻量化更重要是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诺贝丽斯在售前前期的选择CAE、模拟仿真、材料选用路径提出更高要求,深入、尽早介入汽车主机厂设计,做到最好的使用价值。
诺贝丽斯在中国不遗余力和研发机构做开发,与清华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材料是基础,在国内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需要全行业在一起,从上到下、从前到后通力合作。
关于诺贝丽斯的智能化和低碳化。过去用铝材是线性做法,做了原材料生产和加工,使用以后废弃,没有做材料的保级使用。对于铝材来讲,降级使用在其他应用里面是非常大浪费。我们在不同的国家和市场做了很多实践,目前要引入国内,国内的铝加工和汽车轻量化铝材生产的行业里面,做闭路循环,铝加工的闭路循环经济有复杂性。要做到三环闭路,才能真正讲闭路循环。铝加工过程中30%是边角料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这个废料要拿回来做第一个循环,不能当废铝卖掉。再生铝的二级,RSI或者CBS,在下游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何收回做闭路循环。第三环,在汽车使用寿命到期后,使用技术将金属材料跟塑料和其他材料分解开来。这些是未来汽车铝加工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智能制造领域。
可循环铝材在汽车轻量化扮演重要的角色,其原材料的选择,水电或太阳能代替煤电出来的原铝,制造生产过程中最大程度降低碳排放,使用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碳排放,这是诺贝丽斯智能制造、绿色管理的重点工作。
我们与福特的猛禽F150做闭路循环,工厂对接工厂设计相应的供应链设计体系。同时,形成四大象限,收回来做不降级的使用。在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接ERV、EBI系统,电子数据化系统。在供应链里使用火车运输尽量避免使用卡车等一系列细节。
诺贝丽斯的宗旨是跟共同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让我们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
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08/30I70312492C103.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