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于3月25日-27日在北京召开,在26日下午举办的以“迎接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为主题的高层论坛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针对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梳理,并就现有产业发展困境提出几点建议,明确未来工业和信息化部重要工作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图片来源: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
他表示,近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成为引领全球电动化转型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21年以来,我国克服疫情冲击、芯片短缺等困难,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
辛国斌列举数据显示,2021年产销量分别达到354.5和352.1万辆,同比都增长了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到今年一季度末,累计推广量有望突破一千万辆。
其次,近年来我国整车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钠离子电池、高镍无钴电池,模块化换电等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算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企业2021年获得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超三万件,占全球的比重达到70%。
在此背景下,截止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累计消费约1.6万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约4.8万亿元,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过一亿吨,为工业和交通领域碳减排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他看来,经过各界不懈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规模化、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加快实施,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不会改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但同时,他指出,在进入汽车产业发展新阶段,攻坚突破的困难和复杂程度都在增大,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供给质量方面,新能源汽车在质量安全、低温适应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电动化与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发展还需要持续深化。
支撑条件方面,规模化发展所需的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能力、充换电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的动力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问题需要高度关注、认真研究解决。
稳定运行方面,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汽车芯片供应仍然趋紧。如何更好保持供应链畅通、如何优化产业链布局需要全行业认真研究。
此外,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汽车涉及上下游的产业众多,必须统筹兼顾、系统推进,提升全链条、全周期绿色低碳水平。
基于以上尚待解决的问题,辛国斌作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加强系统研究,完善支持政策体系。
加强对产业发展新阶段面临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及时提出政策举措、建议,修订完善双积分管理办法,探索建立灵活性调节机制,明确后续年度积分比例要求。组织编制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加强与国际碳排放和碳足迹管理政策的协调,为行业企业提供指导。配合相关部门研究新能源汽车购置税优惠等支持政策。
二是深化融合创新,加快智能化、网联化发展。
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进“车路网云图”一体化发展,加快新型信息网联化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智能网联汽车多场景示范应用。
三是保障稳定运行,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继续做好汽车芯片保供,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努力保障关键零部件生产供应,深入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协同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小区、高速公路充电难的问题。
四是健全法规标准,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功能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监管,稳妥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开展软件升级备案管理。持续完善质量安全标准,发布实施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提升动力电池热失控报警和安全防护水平,让消费者更喜欢买、更放心用。
五是强化支撑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适度加快国内资源开发进度,坚决打击囤积居奇、投机炒作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化协作、共同发展,推动关键原材料价格回归理性。加快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健全回收利用体系。同时,针对当前产业发展情况进一步加强统筹布局,坚决遏制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203/27I70295452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