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10月21日-22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0 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隆重召开。本届供应链大会主题为“育新机、谋新篇、开新局——助力构建安全可控汽车产业链”。其中,在10月21日举办的主题论坛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沈斌对本年度零部件蓝皮书的内容进行了发布。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沈斌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行业专家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汽车零部件蓝皮书的编撰团队跟大家进行一个内容的分享。
众所周知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当中实现了快速增长和规模的发展,在快速发展的这几十年当中不管是政府还是行业,大家关注的重点在整车环节,对汽车零部件缺乏研究,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赖于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的壮大发展进行推动和促进。基于这一点,在5年之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我们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也是整合行业力量,启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的编写和研究工作。在2016年以我们研究工作的研究成果作为第一期中国汽车零部件发展研究报告,也就是零部件蓝皮书在2016年进行了第一期发布。截止目前我们发布了四期蓝皮书,累计发行1万多册,有200多家整车零部件企业和300余位专家参与了报告和编写工作,第五期零部件蓝皮书报告已经编撰完成,也将在本次大会上进行对外的行业发布,在这一次的蓝皮书的编撰当中也是得到了湖北三环锻造公司在内的30多家企业支持和100多位专家参与和研讨。
我们零部件蓝皮书每一年都会根据政府和行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而且每一期的蓝皮书都会在上一期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优化完善,就是希望通过协会和中国汽研行业的研究工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今年的零部件蓝皮书延续了以往的框架,分为6个大的篇章和10个专题报告,今年的蓝皮书主要围绕汽车零部件产业机遇和创新发展为主线,通过对企业的经营,技术的研发,包括投资活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全球和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增长和发展进行系统的剖析。同样也是从产业发展、企业经营情况、研发投入、战略布局等层面,尤其是对我们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环境进行系统研究,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发展面临的问题现状和投资机遇进行一个深度剖析。还是延续以往的研究格局,我们每年会选取外资品牌和自主品牌1—2家典型企业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分析他们的发展和转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来进行分享,争取希望对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的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今年我们选取了安波福和三环锻造进行分析。
在子行业发展篇中,我们是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和汽车电子方向分别选择了典型的子行业进行系统研究,传统汽车领域我们选择了汽车座椅市场进行分析,不管在中国还是全球基本上处于红海市场,自主品牌在未来几年当中还需要不断向上发展,否则市场份额可能会受到外资企业进一步蚕食。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选择汽车混合市场进行研究,在即将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技术路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在传统汽车领域混合动力将是政府和行业大力发展的重点方向,按照国家的目标到2035年除了新能源汽车以外的所有新能源汽车都应该标配混合系统,未来5—15年混合动力系统市场十分广阔,目前国内混合系统在自主品牌市场占比还不到1%,而且很多核心技术也是类似于像丰田、本田外资企业为主,这一块需要国内的自主品牌进行大力发展和跟进。
在智能网联领域,我们选择汽车环境、汽车感知传感器市场进行发展研究,我们知道随着汽车四化的发展,相应的零部件市场也会得到蓬勃的提升,但是目前传感器产品主要被博世、大陆、安波福这些外资企业掌握,自主品牌目前主要在车载娱乐系统和中低端系统中占据一定份额。当然我们国内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初创团队进行相应的市场研究,我们希望初创团队的产品和技术能够快速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转换。在胎压监测,预计4年以后,2024年全球的胎压监测仅仅发射器市场就会有3.3亿的市场份额,而且直接式的比例会进一步提升,这一块也是我们自主品牌企业发展的机遇,希望企业抓住,不要再像中高端的汽车零部件市场被外资企业占据了一样。
因为时间有限,也是为了大会节省时间,更多我们蓝皮书研究的内容也是会在大会的后续发布,在今天会场二楼会有零部件蓝皮书的宣传和赠书活动。同时借助本次大会,希望在座的或者行业里面更多的整车零部件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到零部件蓝皮书的编制和研讨过程当中,共同为我们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谏言献策,起到一定的支撑和借鉴作用,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10/21I70222764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