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晚,盖世汽车获悉,针对9月6日上交所发布的《关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下称问询函),吉利汽车做出了答复并在上交所进行了披露,这也意味着吉利汽车距离成功登陆科创板,更进了一步。
在此次针对上交所问询函的回复中,吉利汽车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各项基本情况,包括吉利汽车当前的股权结构和重点业务情况,另外,针对行业内普遍关注的财务状况,吉利汽车也进行了深度剖析。
图片来源:吉利汽车官网
答复文件中,吉利汽车公布了旗下控股子公司、参股公司的主要业务及分工定位情况,据了解,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中从事生产性业务的公司有28家,采购公司3家,销售公司12家,研发设计公司3家,仓储物流公司2家,投资性公司6家;另外,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还有7家参股公司,涉及业务范围包括,汽车零部件制造、整车生产销售、汽车融资、商务投资、电池制造等。
重点业务方面,吉利汽车的答复中也做了详细说明。从细分市场上看,2019 年,吉利汽车的轿车销量为53.01 万辆,市占率5.16%,居国内车企第五名,自主品牌之首。SUV市场上,吉利汽车已经形成了从 A0 级 到中型 SUV 的完善布 局。2019 年度,吉利汽车的 SUV 销量为 79.98 万辆,市占率为8.44%,居国内车企第二名,自主品牌第二名。MPV市场上,在只有一款MPV 在售车型的情况下,2019年吉利汽车拿下了2.32%的市占率。
吉利汽车当前的产品矩阵中,节能及新能源车型占据着主导地位。2019年度,吉利汽车研发投入合计54.56亿元,其中,投入于节能车型及相关前瞻性基础技术的金额近50亿元,占比超过90%。 2019年吉利及几何品牌共有14款在售车型,其中13 款为节能及新能源车型。目前吉利汽车旗下1.6L 排量及以下燃油车、新能源及电气化车型的销量占总销量的70%以上。根据中汽协统计的数据,吉利汽车的节能车型销售规模居自主品牌之首。
在当前引领行业趋势的新能源领域,吉利汽车也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布局,已经实现了对48V轻混、高电压油电混动(HEV及PHEV)、纯电动、燃料电池及甲醇燃料等主流技术路线的全覆盖。反应到销量数据上,2017 年、2018 年、2019年及2020 年1-6月,吉利汽车旗下的新能源乘用车(包括纯电动、插电混合动力)销量分别为24,866辆、54,343辆、69,608辆和7,615辆,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此外,关于行业普遍关注的经营财务状况,吉利汽车也在答复问询文件中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按照排量分类的整车销售收入情况。
图片来源:上交所公告
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车旗下小排量燃油车(1.6L/1.6TD以下)、新能源和电气化车型合计销售收入分别为 4,490,637.49 万元、6,565,116.82 万元、6,777,769.64 万元和2,400,534.06万元,在汽车销售整体收入中的占比分别为49.19%、63.96%、73.80%和71.19%,很显然,吉利汽车已经逐步形成了以节能车型为主导的产品结构。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整车销售业务成本构成情况。
图片来源:上交所公告
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零部件销售业务成本构成情况
图片来源:上交所公告
吉利汽车的主营业务是乘用车的生产销售,各年度汽车销售收入占到主营业务收入的 90% 以上。 而在成本方面,主要包括了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根据吉利汽车的介绍,直接材料指的是主料和辅料;直接人工指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员工薪酬;制造费用指公司生产辅助部门发生的各项直接或间接费用,如水电气等能源费用、折旧费、间接人工、办公费、低值易耗品及物料消耗等。
过去的几年,吉利汽车已经打造了完善的产品矩阵,通过新推出的高售价车型和旧车型改款升级不断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此前新增产能也在逐步释放,产能利用率在不断提升,再加上市场大环境逐渐趋于平稳(比如说疫情的影响在逐步淡化,国五向国六的产品过渡逐渐完成,新能源补贴减少的影响逐渐削弱等),可以预测,未来吉利汽车的整体盈利情况将更加趋于平稳。从市场表现和营收两方面看,吉利都会是未来中国车企的主要领军者。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9/17I70214356C109.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