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车市恢复趋势明显,但需求爆发增长的现象并不突出,预计3月及一季度车市销量同比跌幅都在40%左右。眼下国家层面促消费、稳经济意愿强烈,促进汽车消费被看成是“最强抓手”,政策也在频频发力。
一、3月车市环比恢复趋势明显 但仍在低位徘徊
从乘联会最新发布的3月上半月零售数据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3月车市恢复趋势明显,但需求爆发增长的现象并不突出,整体仍在低位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7日,经销商门店复工率91.3%,客流恢复率53.1%,销售效率42.9%,售后效率52.6%,整体复工情况低于汽车生产端。
显然,3月上半月消费者购车信心尚未恢复,预计在3月底前也难有明显起色。
乘联会预计,3月狭义乘用车零售约103万辆,一季度销量约299万辆,同比下滑41%左右。而中汽协同样预测,如果疫情在3月底得到有效控制,预计一季度产销量下滑45%左右,上半年产销量下滑25%左右。
二、刺激汽车消费政策高频率出台
眼下国家层面促消费、稳经济意愿强烈,促进汽车消费被看成是“最强抓手”。政策也在频频发力,仅上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就印发了两项促消费措施,均重点提到对汽车的优惠与扶持;而广州市则在一个月内第二次发布了促进汽车消费的重大利好政策。
1、发改委、司法部联合发文 建议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
3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法规政策体系的意见》,其中涉及汽车领域的内容包括:
(1)要建立新能源汽车推广机制:有条件的地方对消费者购置节能新能源汽车给予适当支持。鼓励公交、环卫、出租、通勤、城市邮政快递作业、城市物流等领域新增和更新车辆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
(2)完善机动车报废更新政策:以汽车产品、动力蓄电池、铅酸蓄电池等为重点,加快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适时将实施范围拓展至轮胎等品种,强化生产者废弃产品回收处理责任。支持建立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旧件回收、再制造加工体系,完善机动车报废更新政策。
(3)研究制定氢能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明确了2021年完成研究制定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标准规范和支持政策。
2、鼓励外商投资目录迎第9次修订 聚焦国内消费升级需要
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了关于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9年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据介绍,本次修订拟较大幅度增加鼓励外商投资领域,既能让更多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优惠政策,从而降低成本,对冲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能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进一步稳定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能力和水平。
同时,修订目录鼓励外资参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提出,继续将制造业作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方向,支持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在电子信息产业,新增5G核心元组件、集成电路用刻蚀机、芯片封装设备等条目。
此外,此次修订目录有意提升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促进东部地区一些受到成本上升因素影响的外资在国内梯度转移,促进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3、广州再出汽车利好新政:明确将增加购车指标
3月20日,广州市政府原则通过《广州市促进汽车生产消费若干措施》,该措施主要围绕提振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汽车加快更新换代、营造汽车消费环境三个方面,促进汽车生产消费。具体措施包括提供购车补贴、竞价奖励、新增巡游出租车指标和优化中小客车指标调控政策等措施。
广州此次促进汽车消费措施,最受关注的是明确将增加中小客车指标,具体措施计划在两周后出炉。此前在3月初,广州已明确要视情况研究推出新增指标,同时对置换新车、购买二手车等的消费者给予补贴。
值得一提的是,3月13日,国家发改委、公安部、财政部等2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
三、多地促消费政策仍在观望中
政策救市对行业信心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目前看来,虽然广州、长沙、湘潭、珠海、佛山、深圳等城市都出台了刺激汽车消费利好政策,但广州的措施最为给力,也是首个明确增加购车指标的城市。
行业普遍认为,政府促消费政策要到第二季度才会落地生效,而不少仍处于观望中的省市,或许正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以期利好政策能更好发挥作用,提速汽车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3/24I70166692C108.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