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1.1万台,同比下降77.7%,环比下降70%。1-2月累计销量5.2万台,同比下降64%。
从细分车型来看,插电混动下降最为明显,2月批发销量为0.2万台,同比下降84%;纯电动0.9万台,同比下降76%;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0.2万台,同比下降80%。
具体到车企表现,乘联会指出,2月合资与独资新能源表现较强,成为新能源车市重要力量。而自主新能源车需求压力在私人消费市场和出行市场全面加大,亟需各方支持。
疫情重击下 新能源车企整体承压
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而言,2019年补贴退坡余温影响尚未褪去,现今又遭疫情重击,无疑雪上加霜。
从近期部分车企公布2月新能源销量数据来看,可谓异常惨淡。当中,比亚迪2月新能源车型销量为2803辆,同比下滑80.6%;北汽新能源2月销量为1002辆,较去年同期减少65%……为助推销量,尽管不少车企采取了多频线上营销手段,但从结果来看,收效不甚理想。
销量的大幅下降,将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经营压力增大。尤其对于新造车企业而言,更是步履艰难。头部造车新势力可以利用自己线上营销的优势来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然对于一些还未交付首款车型的企业来说,恐将面临生存考验。
不过,疫情重击下,亦有逆势飘红者。如广汽集团2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630辆,同比增长51%,其中广汽新能源1619辆,同比增长100%。此外,有媒体报道,特斯拉2月份交付了3,958台新车,约占中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30%。
尽管如此,在整体车市下滑、补贴退坡、疫情影响三重压力和影响下,如何捱过这段艰苦岁月将是所有新能源车企首选要务,而在此过程中,各个企业运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将会受到市场直接检验。
B端市场遇阻 自主品牌遭受重创
就目前市场现状和数据统计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主要还是集中在B端车市场,如汽车租赁,出租车,网约车等。相关信息显示,自主品牌A级新能源汽车60%以上是网约出租购车需求。
注:个人指非营运私家车;单位指非营运企业及公务用车;营运指包括出租车、租赁、网约车(包括个人)
受疫情影响,民众出行需求下降加上对共享汽车安全性担忧,网约车及出租车经营严重。尽管网约车企业进行了严格防疫管控并扩大乘客优惠,但客单低迷情况很难改观,这势必影响司机对行业前景和个人收入的信心,未来运营领域的新能源车辆投放增量动力不足。可以预想的是,经过此次事件,后期新能源车企尤其是自主品牌在C端私人消费市场的重视度和投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
不过,在新能源C端业务拓展方面,乘联会指出,当前形势下车企还将面临以下三大障碍:
其一,随着部分限购城市加大传统车号牌投放,消费者购买新能源车的性价比降低,这不利于主流家用新能源车的推广,进而对自主品牌新能源车的增量带来较大压力。
其二、面对合资品牌的正面竞争,由于品牌和供应链劣势,自主品牌在插电混动市场的份额将由优势逐步专为劣势。
其三、2019年3月的新能源补贴退坡首先是免除了2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车补贴,导致A00级电动车相对低速电动车的劣势明显。“未来针对农村县乡市场的出行安全及舒适的需求,推动电动车下乡和满足城市代步需求有更大机会,如果能有阶段性汽车下乡、电动车下乡补贴是很好的。前期五菱在广西的推广模式或有借鉴意义。”乘联会表示。
综上而言,面对政策红利退潮及外资企业在华电气化布局加大,自主品牌危机正在加重,若要守住原有阵地并获得进一步发展,恐怕只能下硬功夫。
救市信号逐步释放,新能源向好趋势不变
为助推新能源车市发展,近期已有地方政府陆续释放利好信号,如广州市明确在使用环节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湖南省则鼓励各地对无车家庭购置首辆家用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网点布局和建设。此外,国家相关部门亦正在加紧研究讨论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扶持政策。
盖世汽车研究院指出,中长期内双积分政策将持续上调,引导国内汽车产业转向新能源汽车。根据工信部下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21-2035)》来看,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5%,仍有较大增量空间。
而随着政策助推和新车的不断推出,盖世汽车研究院预计,新能源车市将从二季度开始逐步回暖,下半年市场有望恢复正增长,四季度考虑到补贴将完全退坡,存在冲量可能,全年增幅将在5%左右。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3/10I70162696C501.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