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乘联会发布了2月车市产销数据。数据显示,2月份,狭义乘用车产量为21.5万台,同比下降80.6%;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5.2万台,同比下滑78.5%;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为21.8万台,同比下滑82%。
受疫情影响,2月份乘用车产销全线下挫,产销量回到了2005年左右时期的水平。而就乘用车市场2月份的跌幅来看,车市出现了二十年来未遇的低谷。与此同时,狭义乘用车批发销量排名前十的车企也出现了大洗牌。
2月车市触底 销量前十大洗牌
从乘联会此次统计的批发量数据来看,入围前十的车企及其排名均颠覆了以往的规律和秩序。其中,最高批发销量仅为2.2万台,摘得这一桂冠的为一汽-大众。其次是吉利汽车,2月批发销量为2万台。奇瑞汽车升至第三,为1.8万台。而北京奔驰作为豪华车企,首次入围乘用车市场批发销量排名前十的行列。
不仅批发销量排名出现大幅差异化,综合销量同样出现异常变化。其中,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2月份分别以3万台和2.8万台的销量位居第一和第二位,吉利升至第三;上汽通用五菱以1.48万台的综合销量位居第四;同样,奇瑞汽车和北京奔驰也入围了前十。
从批发销量和综合销量的差异性来看,各个车企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表现出了不同的抗击打能力。单从批发销量看,自主品牌头部车企如吉利、长城、长安在疫情风险下均呈现较强的运营能力,尤其是奇瑞在这次疫情大考中的表现值得肯定。不过从综合销量来看,自主车企排名相对靠后,整体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而从合资车企2月份综合销量成绩来看,德系车企中南北大众依旧保持领先,而号称日损失4亿元的北京奔驰,2月份在政府及相关零部件供应商的支持下,复工较早,也交出了相对不错的答卷。此外,日系车企亦在终端市场保持了较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不过2月份因身处湖北地区的东风本田受损严重,这也导致2月综合销量前十车企排名中,仅有东风日产和广汽丰田两个日系车企席位。不过,美系车企2月境况相对不容乐观,尤其是批发销量方面,仅上汽通用入局前十,而零售方面,与去年同期相比亦整体向后。
2月,比销量更重要的是担当
虽然各大车企在疫情下的销量成绩稍有差异,但在危难面前,车企均将“社会责任”摆在了首位。整个2月份是国内疫情大规模爆发阶段,在此特殊时期,无论合资还是自主车企,均解囊相助,以捐款捐物等行为协助抗疫一线。部分车企还利用现有闲置生产线,积极谋划转型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如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广汽集团等。
与此同时,为尽量减少损失,车企在抗疫同时,纷纷展开自救行动,当中,线上VR展厅、直播卖车、新车云发布等线上营销手段成为聚焦重点。然而,就线上“云卖车”这一举措来说,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各车企在2月份开展的直播卖车等行为,虽然受到了一定关注度,但整体来说订单转化率比较低。
另外,由于疫情对车企复工复产,以及物流等行业带来严重冲击,经销商面临空前压力,鉴于此,各大车企纷纷出台缓解经销商压力的举措,如给一线销售人员降低奖励门槛,为经销商减免2月份销售指标等。
以上举措均表明,2月份车企的主要任务是疫情防控,而最终的目标是携手经销商共渡难关,让自己以及更多经销商一起“活下去”。
乘联会下调2020年车市增幅预期
3月份,车市逐步出现回暖迹象,但乘联会认为终端车市离回归正常运行还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预计会在5月份能够恢复平稳运行。
当前,由于全国各大中小学还没有回归学校上课,再加上部分企业依据采用云办公的形式“在线复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换购、增购乃至首购用户的购车需求;另外,疫情致第三产业遭受重创,使得这部分从业者收入降低,同时也延缓了这部分用户的购车需求。
综上因素,3月份乘用车终端市场恢复速度较为缓慢,这也将导致经销商进货节奏放慢。整个车市呈现复工复产快,销量回升慢的状态。
乘联会分析认为,如果按照4月末解除疫情判断,3-4月车市回暖较慢,5月后预计会恢复正常;如果国家层面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刺激,2020年的车市负增长将进一步拉大,预计同比下滑幅度由之前预测的5%,再下调3个百分点到8%。
盖世汽车研究院此前预测,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汽车批发销量将出现同比回升状态,加上“金九银十”的季节因素,预计单月销量将超过2018年的同期水平。鉴于此,盖世汽车研究院认为2020年全年车市的增幅大概在-6.4%。
当下,就2月车市现状而言,乘用车产销同比八成以上的跌幅,创造了本世纪以来最惨的2月。3月的车市虽然回升缓慢,但对各位汽车人来说,曙光已现。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2003/10I70162629C110.shtml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