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之前,通用汽车首先确保电池供应的长期稳定。这是通用汽车向电动化过度的关键一步,而其它企业却常常忽视了这一点。
北京时间12月5日晚间,通用汽车宣布将携手LG化学大规模生产电池单体,应用于公司未来推出的电动车产品。双方将投资23亿美元组建一家全新的合资企业,分别持有50%的股份。
同时,通用汽车和LG化学还将签署一份联合研发协议,基于双方在电池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共同推动先进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一步降低电池成本。
通用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玛丽·博拉(Mary Barra)表示:“通用汽车在制造领域的优势和LG化学在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相结合,将加快我们迈向纯电动未来的步伐。我们对携手LG化学合作开发电池单体技术充满期待,这将助力通用汽车为消费者创造更大的价值。”
电动汽车制造商牵手电池生产商的典型代表是特斯拉和松下。那么,通用汽车与LG化学的牵手方式,与前者有何异同?
据悉,通用汽车和LG化学新组建的合资公司将在俄亥俄州东北部的劳德斯顿(Lordstown)地区建造电池单体制造工厂,预计将于2020年年中破土动工。新工厂将采用全套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排放。此外,该工厂将具备极强的灵活性,能够快速应对先进技术和材料的迭代。
新工厂将具有30吉瓦时的发电量,使得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兆工厂”。而“千兆工厂”的说法出自于特斯拉位于内华达州的Gigafactory 1。但是,通用汽车和LG化学的合作模式,既有Gigafactory 1的影子,也有显著的差异。
特斯拉和松下共同建设了Gigafactory 1,松下在这座工厂组装了电池生产线去生产电池,然后特斯拉购买电池将其安装在电池组中。相比之下,通用汽车也将制造电池包,LG化学将负责电池的生产。
不同之处在于,通过成立合资企业,LG化学将在美国市场实现电池单体制造业务的垂直整合,并与经验丰富的团队开展合作。通用汽车和LG化学的合作延伸至了研发领域,双方的合作中还包括一项联合开发协议。这份协议将双方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者聚集在一起,以此开发和生产先进的电池技术,其目标是将电池成本降低至行业领先水平。
在公告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双方表示其最终有望突破100美元/千瓦时的行业壁垒。这通常被认为是电动汽车的价格等同或低于燃油车的分界线。
而30GWh的电池产能预计将占到LG化学到2020年底100GWh的30%多,足以能供应200万辆50KWh电池容量的电动汽车。对此,LG化学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辛学喆(Hak-Cheol Shin)先生表示:“与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成立合资企业将帮助LG化学更好地应对北美电动车市场的增长,洞察广阔的电动车生态圈。我们与通用汽车长期合作,在这一领域发挥各自的专长,我们期待携手迈向零排放的未来。”
玛丽·博拉(Mary Barra)还表示:“合资企业生产的电池单体将应用于通用汽车未来推出的电动车产品,包括计划于2021年秋季发布的纯电动皮卡。”通用汽车宏大的电动车产品组合也逐渐变得明朗起来。
随着通用汽车牵手LG化学的消息落地,随之而来的是通用汽车的电动车产品矩阵也逐渐浮出水面。它们是电动皮卡、高端的凯迪拉克电动车,甚至还有电动悍马。
从通用汽车要切入的细分电动车市场来看,其全面电动化的起点并不低。也就说说,其开发电动车的核心要义是盈利、受众面广,以及价格合理。这反映出了一个趋势:小型、相对低端的电动汽车正在被淘汰,这也是日产汽车不再聚焦于日产聆风,而瞄准价格更高的豪华电动汽车的原因所在。
通用汽车要达到其目标的根基在于即将面世的新型电动汽车架构。新的电池工厂也将会为新的BEV3电动平台下的电动汽车供应电池。通用汽车将新平台下的首款电动汽车定为凯迪拉克XT6,也是其未来高端可获利电动汽车家族的先锋。
电动版凯迪拉克XT6后,通用汽车还将于2021年秋季推出电动式GMC皮卡,然后到2023年推出电动版悍马SUV。因此,到2023年,通用汽车至少会有三款代表拳头产品的电动汽车。
就在最近,通用汽车总裁马可∙睿思也在一篇专栏文章中谈到了阻碍电动汽车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就包括续航里程、成本,以及充电设施等。
马可∙睿思认为,汽车制造商推出的电动车必须与目前消费者习惯使用的燃油车一样优秀、甚至更好时,才有可能将其推向主流市场。我们必须坚守承诺,不断推出价格亲民、具有吸引力的电动车产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只有这样,电动车的接受度和使用率才会日益提高。
通用汽车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12/9I70144347C5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