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汽车设计?

盖世汽车网 牛眼看车 2007-11-26 10:11:44

     我观察到国内汽车界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国内的自主品牌,几乎都在邀请国外的专业设计公司设计自己的车型,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希望以国际性的眼光做世界级的汽车,野心很大;而已经进入国内的国外品牌,却开始设计制造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比如通用引进的车型都会在泛亚整容一下,大众也搞出了个风火轮轮圈造型“哪咤”概念车,而已经引进国产的汽车,无一例外都要起一个很“中国”的名字……目的都在“讨好”国内的消费者,行事低调。 

    我曾经是一个民族汽车的捍卫者,抛弃自主知识产权这些概念,就汽车论汽车,在我眼里,截至目前最完美的中国汽车就是CA770老红旗:折扇造型的进气格栅、福建大漆的漆面、宫灯造型的尾灯、天鹅绒的座椅、方向盘中心的向日葵、仪表盘上的天安门……中国的传统元素被和谐地运用到了汽车这种“冷血机器”中。很遗憾,在CA770后,“红旗”这个最应该“民族”的品牌的作品,继承的大概只剩下了引擎盖中央的立标,其他的设计就都有些不伦不类了。至于其他品牌也偶然有类似的概念作品问世,要么有一个特中国的名字“麒麟”“鲲鹏”“哪咤”,要么就干脆将中国元素使用到了极致,搞个“风火轮”造型轮子什么的……--感觉很生硬!难道中国传统元素里可汲取的就剩下这么点了?这一点,我们的确是需要向日本的设计师们学习,他们可以把汉字的笔画抽象为车内的门把手造型,也可以把松树的造型抽象成中控台的轮廓--向传统学习,却不禁锢于传统。我也想过一些解决方案,比如:用竹子或者漆器(推漆)做成的中控台--竹子用在低端车上,漆器的用在高端车上。奔驰已经可以将大理石做成中控台了,这两种材质肯定比大理石的可塑性要强得多,而且这两种材质肯定要比用塑料做出的劣质“桃木”要“中国化”得多。

    但我现在对民族汽车这个概念已经不那么“偏激”--不一定要强调在车上是否一定要出现“中国元素”,这是源于我对德国汽车的观察。德国有没有传统?有!在德国的传统里,我们可以看到古典音乐、啤酒、老鹰、熊……但尽数德国的汽车品牌,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欧宝、保时捷,在他们的车上我们没有看到些许这些传统德国元素的影子,德国人只是在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一贯严谨地做汽车,慢慢的设计精美、质量上乘、性能优良的汽车文化却成为了德国文化、甚至是德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现在却是在刻意地将中国的传统元素强加到汽车或者汽车文化上,这其中是不是有些错位呢?

    在当今这个一体化经济的时代,确实是需要些国际眼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绝对支持目前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的这种行为--用“世界车”的标准制造民族汽车;但我也绝对理解国外品牌这种讨好国人的做法,因为国外品牌本身在国外市场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而现在就是奔着国内这块蛋糕来的,“投其所好”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提醒自主品牌的是,切忌急功近利、切忌眼高手低、打好基础(比如稳定的国内市场表现、优化的生产流程和制作工艺、成熟的品牌保护和推广策略)也很重要;需要提醒国外品牌的是,我们支持你们的“本土化”策略,需要你们的“本土化”产品,但切记“媚俗”。

    最后再回到我最喜欢的“红旗”上,我们需要“红旗”的国际化眼光和国际化合作,但我们确实也需要一款类似CA770的这种民族汽车作为中国汽车的“精神标杆”,而不是除了名字很“中国”的“红旗”。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26I12181C302.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