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科技平权:汽车生态整合进入2.0时代
  • 2025第六届软件定义汽车论坛暨AUTOSAR中国日
  • 2025第五届中国汽车人机交互与体验设计创新大会
  • 2025第三届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论坛
  • 2025第五届汽车计算大会
  • 2025第三届AI定义汽车论坛
  • 走进上汽提质增效&创新驱动论坛暨
  • 2025第三届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论坛
  • 第八届上海-斯图加特汽车及动力系统国际研讨会
  • 2025第四届中国车联网安全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评论 > 正文

【每日车评】期待更多“车轮爱心” 原材料成本上涨 车企不可承受之重?

盖世汽车网 2008-05-14 19:14:30

汶川大地震拷问车企真良心

身为中国人,能做的就是力所能及地以各种形式迅速救助地震灾区。

欣喜的是,在第一时间,我们看到了众车企的迅速行动。

捐钱捐物可解一时的燃眉之需,灾区人民战胜天灾更需要精神上的支持,让我们携手呼吁车主们团结起来,铸成一道不倒的爱心长城。

面对灾难,我们需要坚持一份冷静。面对灾难,我们需要拥有一份坚强。面对灾难,我们需要坚定一种信念。面对灾难,我们需要撒播一份关爱。面对灾难,我们同样需要以最朴素的情感和最无私的行动投入到抗灾救援行动中。

期待更多“车轮爱心”

在人民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紧急关头,企业与政府站在了一起,为人民服务,是非常符合政府需求的。通过这个事件,这些企业向灾区献爱心的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政府、民众所愿意看到的。他们行动同时还会促使更多的车企加入到此次慈善捐赠行列中来。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车企能快速加入到此次慈善事件营销中来。民众们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出现.

原材料成本上涨 车企不可承受之重?

无论这些汽车厂商承认与否,生产成本上涨已经成为他们越来越难以回避的问题。一边是虎视眈眈的竞争对手和“降”声一片的市场行情,一边是节节上涨的原料成本。此次原料成本上涨首当其冲受期影响的是规模相对较小的车企和紧凑型市场。而它们在市场上的应对策略也可以看成是汽车厂商和成本上涨压力的首轮较量。在成本上涨和市场行情看“降”的“剪刀差”面前,难以在短期内作出反应的汽车厂商就要面临两种选择:要么为了市场份额而维持原价甚至继续降价,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以损失利润为代价;要么为了维持利润实施涨价以平抑成本上涨。

钢材涨价了 车身安全能保障吗?

汽车企业如何消化钢价等成本的上升?

策略一、保证车身安全情况下偷工减料

比如:推出的新改款车型在人性化配置,一些用处不大的配置进行减少,其实这些都能理解,毕竟用处不大。但是汽车钢材成本在汽车制造成本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成本因素,汽车商家通过减少其它耗材的使用从而消化由于钢材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这样的举措能够保证汽车的车身安全。

策略二、寻找新钢材确保车身安全

硼元素资源富有,价格便宜。钢中添加硼能显著节省镍、铬、钼等昂贵的合金元素,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可以保证在钢材成本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同时保证车身用钢的安全性。

车市“畸形繁荣” 中国该对高油耗车说“不”了

由于国内油价一直低于国际市场,国内汽车消费又普遍存在贪大求贵、好面子、摆阔气的风气,国家对高能耗、大排量汽车的生产制造与贸易、消费又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限制,因此,政策的缺失是导致SUV和大排量豪华车畸形繁荣的主要原因。仅靠一个消费税就想抑制大排量车的消费还远远不够,国家应从制造、贸易、消费、税收、价格等各个方面,多管齐下,对高油耗、大排量车施以重拳。

在对大排量的SUV、豪华轿车进行必要限制的同时,我们还应对那些技术落后、高能耗、高污染的小排量车也要抬高门槛、加速淘汰,这样两头一齐堵,才能真正使汽车工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不能放弃正在升温的微型轿车市场

国内自主品牌之间是存在竞争的,同时它们还要一致对外,抵御来自海外品牌的侵攻,确实压力不小。本土企业还很脆弱,面对强者的压制往往难以突破。最近频频爆出的微型轿车设计和制造计划,不能不让自主品牌急眼,因为我们是靠这个起家的,丢掉了的话就丧失了立足之本。笔者觉得,国家应该鼓励本土企业继续发展小型车,加大政策方面的引导,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微型轿车的重要性,加强这方面的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做好长远的规划,打造微型轿车的世界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微型轿车才能像知名的国际品牌一样走向世界,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日系车为何少有1.8T车型

由于涡轮增压发动机在中高转速带来了更刺激的动力感受,很多涡轮增压车主会更多地尝试大脚油门的快感,在这样的驾驶方式下,可能就会显得涡轮增压比自然吸气发动机要费油。另外,同样车重,同期技术的普通轿车上,1.8T肯定比1.8L自然吸气发动机要费油,经济性大打折扣。笔者认为,这就是至今为止,增压技术在日系汽油车型上得不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1/14I25081C302.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微信扫一扫分享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