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汽车讯 据外媒报道,现在,越来越多企业都寻求推进自动驾驶、减少交通事故以创建一个更安全、更舒适的汽车社会。为达到该目标,日本松下(Panasonic)公司研发了一个无人驾驶自动代客泊车系统以及一个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无人驾驶自动代客泊车系统能够在有限区域实现完全自动驾驶(SAE L4),而AR-HUD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导航,可以让用户将精力集中在驾驶上,而且此类技术将安装在丰田汽车公司的概念车LQ上。
无人驾驶自动代客泊车系统
该系统无需专用的昂贵传感器,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代客泊车。其通过采用多种传统的车载摄像头、声纳、雷达传感器以及2D道路地图,精确识别车辆的位置。该系统通过寻找空地以及通过连接至停车场的监控摄像头和控制服务器,探测进入行车道的行人,从而实现安全停车。无人驾驶自动代客泊车系统由于在停车后无需开门或关门,因而可以在一个车与车之间只有20厘米距离的狭窄空间泊车。车内的紧急制动系统可利用深度学习探测行人,有助于防止事故的发生。
该系统有望带来以下优点:
1、 该无人驾驶自动代客泊车系统无需使用专用的昂贵传感器,以低成本就可减少停车场内的交通事故,并且显著减轻停车压力(例如寻找停车位的压力、在停车场内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距离、应对糟糕的天气环境等压力)。
2、 可以通过利用远处的停车场和空间较小的停车位,有效地利用土地。
大屏AR-HUD
基于来自车辆的信息,AR-HUD可以显示路线信息和障碍物警报。可在大屏幕上呈现高质量的图像,并通过使用该公司的专有光学技术(在研发视听产品时得到改进),减少实际空间和图像之间的偏差,将失真降至最低。
该系统有望提供以下优点:
1、 通过直观地呈现信息,减少驾驶员眼睛的移动和焦点调整,从而有助于实现安全驾驶;
2、 采用专用的振动补偿技术,减少实际空间和显示图像之间因振动造成的错位,实现更直观、更易懂的导航。
无人驾驶代客泊车系统中使用的技术
近年来,ADAS(先进驾驶辅助系统)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减少因驾驶员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而无人驾驶代客泊车系统通过结合车载ADAS传感技术(例如摄像头、声纳和雷达传感器)和基础设施安全传感技术(如监控摄像头),在停车场实现安全自动驾驶。
安装了自动代客泊车功能的车辆会与一个基础设施传感监控设备通过一个本地控制服务器相连,而且本地控制服务器被设置在每个停车场内。驾驶员能够通过一个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控制器远程给车辆下指令,以进出停车场。
无人驾驶自动代客泊车系统中主要包含以下三种技术:
1、 车载紧急制动系统,利用深度学习探测行人
基于车载电控单元(ECU)应用研发的深度学习网络结构,能够使用最少的计算能力准确识别行人。
2、该技术通过利用摄像头抓取有关车辆周围环境的图像,以估计车辆的位置
该技术可以让车辆自动行驶至服务器指示的停车位。通过比较停车场的2D路线图与安装在车上的多个摄像头拍摄的图像而生成的道路信息,就可以识别车辆的位置。此外,高度精确的车辆定位技术也可以让其将车停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车与车之间的距离为20厘米),从而让土地得到有效利用。
3、连接至基础设施摄像头和控制服务器的技术
基础设施监控摄像头能够监控停车场内是否有空置停车位和行人,以确保安全、顺利地将车辆引导至停车位。此外,基础设施摄像头还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探测行人。由于监控摄像头的位置是固定的,基于定点观测的背景减除法也有助于提升传感性能。控制服务器连接技术可让汽车避开进入行车路径的行人。除了车载紧急制动系统,该技术还可通过无线传输,通过控制服务器发送制动指令,安全地让车停下。
用于大屏AR-HUD的技术
以下两项主要技术是为大屏AR-HUD所研发的:
1、 高质量大屏幕显示技术,显示距离为7至14米,给人一种深度感;
通过利用松下的光学技术(在研发、加工、生产数字摄像头、监控摄像头、投影仪和电视等视听产品过程中得到优化),实现了高质量的大屏幕,而且失真降至最低。该大屏显示屏相当于在距离显示距离(约为24米)中心230英寸的地方显示图像。
2、 高精度的叠加技术
振动补偿技术结合了松下公司专有的图像稳定技术,后者已经用于数码相机等产品。该技术能够减少因车辆振动而引起的实际空间与显示图像之间的偏差。
HUD将信息叠加,通过挡风玻璃看到实际的视图,信息被投射到驾驶员前方视野中。而且HUD会以一种更直观、更易懂的方式提供警报(如车道和标志)和路线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为技术类文章,禁止转载或大篇幅摘录!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11/21I70132697L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