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推动全球范围的跨界协同,理清出行公司、汽车公司、城市等各个主体在未来出行生态中的角色,讨论未来出行方式、出行科技、交通结构、交通战略会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整个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组织举办2019 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以推动出行生态变革、转型创新和国际协同,迎接出行革命。以下为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胡超演讲内容实录:
感谢百人会,感谢组织方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个在充电基础设施里面算是比较新的物种,其实也不新,我们跟于总一样做了五、六年,但是这个产业相对来说萌芽比较新的阶段,这个题目是叫做展望。无线充电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公司,中兴新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兴腾讯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可能很多新朋友对无线充电也不太了解,给各位说一下,可能大家对无线充电技术在手机端用的比较多,但是在电动汽车领域怎么用,可能有点误解,认为电动汽车里面也是跟手机一样,其实不是的。整个无线充电系统我们可以看到图里面分为三个大块,由这三个物理硬件组成。
我们为什么一直坚持,坚持了这么多年,后面还坚持相等的年数一直做无线充电的技术,我们相信它会是一个跟未来智能网联或者刚需的一个东西,在充电基础设施端的话,大家都会提出一些疑问或者疑惑,这个东西成本这么高,充电这么小,充电基础设施来说,这两个疑问在的话,就觉得这个行业或者这项技术的到来会遥遥无期或者很远,但是从车的角度,从车联网的角度来说,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因为后面我们始终相信它如果汽车要到智能网联地步,到自动驾驶和自动泊车地步,最后一定会需要一项自动化的充电技术。现在的传统充电一定要人为操作的,一定要由人去插充电的。但是后面太多的应用场景,包括最后一公里的泊车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是需要自动化的充电技术来解决整个智能网联汽车无人化运作操作的闭环。
现在自动化充电技术有两类,早一点张部长也提到便捷性会有机械臂式,这两类得到可以看一下从几个维度评估一下,各有优劣性。首先应用场景来说,机械臂很难做到全天候,室外雨雪可见度比较低,晚上环境比较暗,雨雪天气很难直接应用。第二维度是能效,功率和效率两个角度来看,机械臂充电比无线充电高一点点,可维护性看无线充电没有物理接触。讲一个小故事,我们做这个比较早,2014年开始做,投了示范系统出去,大巴车无线项目已经停了,前两天接到一个电话说你们能不能维修一下,有个设备通信出了小故障,维护一下,那个客户基本上维保期也过了,但是他们天天在那里充,充了五年之后说我们这个有点通信故障,我们也是觉得很惊讶,无线充电没有物理接触的时候,可维护性非常好。因为可维护性好而且没有接触所以使用使命会长一点,机械臂要解决全天后的充电,视觉识别加定位加高精度的控制,它的成本比无线充电会更高。最后一个因素是标准化程度,不管怎么样实现自动充电一定要接口统一,电路统一,通信统一,这些东西要很高标准化程度才能实现商用。整个维度看,无线充电更适合于商用解决方案,这样评估下来我们对它抱有很大的期望。
另外一个,给大家分享一下无线充电核心体系,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管从哪个角度比对传导充电复杂得多。这四个是核心的技术体系,一个是功率传输,这块,因为说实话国内这边做功率传输的说白了做电源的,我们是可以很骄傲的说在全世界属于领先水平的,这一块我们也不担心,控制和通信这一块也是我们公司的强项,互操作性也是我们在推的,跟传导充电的互联互通是一个问题,但来的复杂度非常大,约束和目的是传导式充电7到8倍的约束量多,另外是辅助功能,充电安全和充电便捷问题,整个四大项组成的体系,使得这个系统的技术、复杂度非常高,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产业完善或者投入使用的周期这么长的重要原因,我们可能卡的比较多是辅助功能和误操作这块。
接下来分享一下行业环境和现状,这是我们这边调研的,调研下来在中日德美这几个国家,基本上是世界上主流的车企的国家,他们基本上都会有在2022、2023年量产的规划,从车端角度来说需求比地面充电桩要强烈的,所以我们首要客户是车端,他们对这个的规划是基本上时间点欧洲和日本是主力,他们时间点在2022年和2023年之间,国内的规划因为车厂国内国外的风格可能不太一样,国内稍微激进一点,但是前期最早的话应该是北汽2021年出一款可以销售的量产车,右边这三个是已经发布了。第一是宝马530Le,第二款是保时捷的MISSIONE,它产品已经做到快上市的阶段,供应商因为安全问题,一场大火把整个工厂烧了,这款车型没有上,后面还是会上,但是它是高端车,100多万电动车,用户对无线充电据统计某个地区超过70%,到一定高端用户对无线充电需求比较大。第三款是我们跟上汽做的纯电动车型。
政策方面其实从2015年开始一直到今年,从部委级别到地方都有一些鼓励性的措施包括一些补贴。
标准方面它是一个体系,无线充电是很重要的问题,适应产业化发展,如果要解决互联互通问题一定要标准的解决,第六、第七部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这两个标准应该是在明年年底会冻结,快的话2021年第一季度发布,国外跟国内基本上是同步的。这是我们预计或者是我们跟这么多客户聊完之后,觉得无线充电行业发展的路径,2017年以前都在积累,在做试验,证明这个东西是可行可以上车,2017到2020年在完善期,技术体系现在卡在辅助功能,其他的基本上都差不多了。同时在2020年代左右大概有十几家车厂放出合同出来,要开发无线充电,这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整个开发周期可能有两到三年。我个人觉得三年开发周期,2020年以前是探索期,2020年以后到2030年是做车的东西,开发这个产品,快的话2022、2023年就会有投入市场。2023到2025年代,产品小批量投入之后肯定有更新迭代,包括市场和技术都更新迭代的过程,所以会是推广期,这是我们预测的一个路径。
在应用端发展的路径也是,也是我们这几年跑下来之后的感触,要从两个方面,其实第一方面还是说从车端来看,首先2017年以前或者2020年以前更多做的是证明这个东西行不行,故障适配,第二是小批量固定车型或者平台车型的定制,2022年左右更多是中高端车型上的应用,再往后就是平台因为无线充电现在纳入了很多车辆的新能源汽车车辆平台开发的一些平台基数。最后把量抬上去之后,把成本降下来就会往中低端车型覆盖,应用端单看着卖车肯定等挺久,肯定要走一些其他口子出来,低速无人驾驶包括无人驾驶售卖,他们也有无线充电需求,包括一些封闭场景,像港口,都有一些需要无人化充电操作的过程,这也是另外一条发展路径。
多多少少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刚刚提的,基础设施角度来看成本问题和复杂性问题,今天更多讲的是一些其他方面。
第一,是充电频率,有些人会关注,充电频率因为大家都知道,充电频率是类似于法规的划分,要取得平均段的认证要跟其他系统的共存,这些是79到90包括系统间的共存测了很多东西。
第二,成本问题,两方面,第一是技术方案上的降成本,好是好在标准没有完全完善,第二是产业链上的降成本,讲技术方案从标准的角度我们已经把车端的技术方案简化了,车端的成本后期发布量大的时候可以逼近OBC的价格,这个带来的问题地面成本可能要提升了。因为从需求侧来看,第一波推动的力量还是车厂,这是我个人意见。
第三,是完善行业标准,标准体系划分里面有19个国家标准要写,现在只写了8个,后面还要慢慢写。
第四,促进互联互通的问题,互联互通比传导式复杂太多,需要大量的测试。
第五,还是充电安全,好是好在无线充电没有插头接触端,它在充电过程当中,比传导式充电更安全。
最后简单花两分钟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我们公司叫做中兴能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2014年成立,现在是中兴通讯旗下全资子公司,主要业务是持续投入的投入五、六年,后面还要接着投入五、六年无线充电,第二业务是充电模块,我们对充电桩的充电模块还是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布量,第三充电运营,在深圳地区还是有一些桩,后面两个有一定的现金流,第一个还是持续投入。我们无线充电过程,2012年研究,2014年成立公司到现在是五年,技术实力我们还是非常有自信,行业内是领先的。只是说看成本和商业模式的问题,我们还是在坚持着或者是看出得到这个行业的一些未来,我们也是在苦苦坚持着,谢谢大家。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9 全球未来出行大会”直播专题!
PC:https://auto.gasgoo.com/NewsTopic/211.html
移动:https://m.gasgoo.com/news/topic/211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10/28I70135433C108.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