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进入2019年以来,江淮汽车的销量总在起起伏伏中徘徊,虽算不上难堪,但其作为一家拥有全产业链的老牌国企,被众多自主车企抛离后,是否也该学会正视自己了?
2019年刚刚过半,残酷的现实第一时间就在告诉我们,中国车市的寒冬里已容不下半点温存。尽管诸如吉利、长城等少数一线自主车企在年中幡然醒悟,及时“纠错”避免让尴尬延续,但随着侵蚀车市的这股寒风愈演愈烈,自主车企要完全逃离又谈何容易。
尤其是那些已进退维谷的非主流自主车企,刚迈入下半年就开始被钉在了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耻辱墙上。虽然相比力帆、华泰等,躲在国企庇护圈里的江淮汽车有着更为完善的御寒服,但即便如此,江淮这家靠着商用车撑起半边天的自主车企,接下去面临的仍将是一场足以比肩发生在1990年的转型低潮期。
当然,现在已拥有商用、乘用、新能源等完整产业链的江淮绝对不会被市场的阵痛轻易击倒,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江淮在瑞风S3死后的数年间,依然在销量上起起伏伏且难回主流,确是事实。
近日,据江淮汽车发布的最新销量数据显示,今年7月,公司7月份销量为2.76万辆,同比下降27.29%,1-7月份,公司累计汽车销量为26.27万辆,同比下降9.46%。
而单就车型来看,江淮汽车本月更是全线下滑。尤其是在乘用车方面,轿车销量同比锐减77.49%至1071辆,SUV、MPV销量均同比下滑超40%,分别仅销售6691辆、2094辆。其中,纯电动乘用车更是同比大跌66.50%至1738辆。不过由于上半年,江淮新能源在B端市场的发力,其纯电动乘用车的累计销量反倒是同比增长61.79%,达到4.08万辆。
毫无意外,从江淮汽车本月的销量成绩来看,此前爆发的商用车排放造假遭罚款的丑闻,相信无形中肯定给江淮的终端市场带去了一定压力。再加上新车型瑞风S4所在的小型SUV市场的逐渐萎缩等种种市场变故,其乘用车销量的大幅下跌也并无不妥。
不过好的一面是,从上半年销售增幅以及公司公开表态中可以看出,押注新能源产业依旧是江淮汽车安稳度过2019年以及未来的重要手段。
从2007年启动电动车研发开始,到2010年江淮汽车正式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江淮在这条路上走得足够迅猛。而目前,江淮新能源汽车也已形成从A00、A0、A到B级的完整产品矩阵,旗下拥有iEVA50、iEV4、iEV6E、iEV7、iEV7S众多款新能源车型。
同时,据江淮汽车称,通过多年来的高研发投入,其已系统掌握了电动汽车的电池成组、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及能量回收、驱动与制动电耦合、远程监控、电磁兼容等关键技术。而这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证明,江淮在新能源领域有着多么令人咋舌的能力。
可既便如此,相比北汽新能源和比亚迪等对手在该领域的“春风得意”,江淮新能源的整体发展仅能算是表现平平。单单就纯电技术平台而言,迄今为止,江淮都拿不出一个可靠的方案来。要知道,作为国内新能源产业后来者的广汽新能源,如今都推出了自主研发的GEP纯电平台,并以此打造了全新Aion系列车型。
更何况,随着今年新能源车型补贴额度下滑,江淮新能源汽车的利润势必将大幅削减。这样一来,江淮汽车在新能源上研发投入是否能保持住以往的高位,又成了问题。至于面对吉利几何、比亚迪、北汽等疯狂攻势,能否在自主新能源领域继续有所作为?无疑又是给了江淮汽车一个极大的难题。
其实纵观这几年,商转乘的阶段性失败、与蔚来搭伙救急的无奈、入股安凯反被套的错愕、国际市场日益的萎缩等一系列的变革,在打击江淮的同时,虽然愈发坚定了江淮大力发展新能源板块的决心,但鉴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只能说江淮在新能源产业上的每一次豪赌,都为未曾将其送入既定的发展轨迹中。
早在2017年6月,江淮汽车就与大众汽车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共同生产新能源汽车。可两年时间过去了,江淮大众是否已泡汤反而谁也说不清楚。现在就像是雾里看花,唯有静观其变。
也就是在此情况下,被江淮汽车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业务不得不另谋出路了。无论是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星星充电、联合成立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CAMS),还是与潍柴动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都表明了江淮在新能源大力押宝的发展战略。然而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继续深化的提前下,其能否凭借新能源产业打赢一场“翻身仗”依旧是个未知数。
毋庸置疑,对于像江淮这样曾一度仰赖SUV红利的非主流自主车企而言,没有了爆款SUV的前景,固然会变得朦胧,可如果仅仅认为江淮从2012年3月安进接棒左延安开始陷入失速,就太过流于表面了,毕竟相比吉利、长城、比亚迪这样的自主车企,也许浓重的国企色彩才更像是制肘江淮的枷锁。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8/080711381138I70120224C3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