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因车辆安全隐患所造成的召回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盖世汽车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召回公告统计,从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国内汽车市场共发起84批次召回通告,涉及43个品牌共计275.96万辆缺陷汽车被召回,同比下降43.77%。其中,因动力电池故障召回的蔚来汽车,也是造车新势力首例召回。
整体来看,2018年上半年的召回主要集中在2月份,长安福特、东风日产两起因制动系统所涉及缺陷车辆便已达125.62万辆,占上半年召回总和25.6%。而2019年的召回高峰期出现在今年5月,奔驰、宝马双沦陷,令5月国内汽车召回数量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低位运行,但时至6月,无论是召回批次还是召回总数,又再次回落。
正是宝马、奔驰召回数量的带动,及各超豪华品牌车型的扎堆召回,2019年国内汽车召回中,进口车辆占比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达到了29.4%。与此同时,因制动系统故障而召回的猎豹CS10,涉及总数超14万辆,促使自主品牌车型占比也有所提升,相对应的则是随日系品牌召回缩减的合资品牌占比骤减9.81%。
分派系来看,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及大众为代表的德系,在今年上半年共发布29批次召回通告,涉及183.18万辆缺陷汽车,以66.38%的高占比拔得头筹。其中,仅宝马、奔驰两品牌共计召回缺陷汽车便超过155万辆,占比高达56.22%,以绝对“优势”稳坐前两名宝座。
接下来,日系以累计34.33召回总量紧随其后,再是占比达10.22%的自主品牌。但若对照2018年同期召回情况来看,国产XC60今年先后两次因电动尾门撑杆故障共计召回2.45万辆,致使瑞典以同比450.72%的增幅跃居第一,随后是以捷豹路虎为代表的、同比增幅达265.39%的英系品牌。而在2018年处于召回“浪尖”的日系品牌,到了今年无论是从召回频率还是召回总数都有所下降。
从召回原因来看,高田气囊所带来的影响仍旧挥散不去。今年上半年,高田气囊已先后9次上榜,因其拖累导致召回汽车也已攀升至67.42万辆,占召回总量24.42%,不过同比去年同期仍下降了39.73%。涉及召回批次也从去年的17次,降至今年的9次。
其次,便是因底盘悬架的减振器、发动机、制动系统以及电气设备故障所引起的召回,累计召回173.91万辆,占比高达63.02%。其中,奔驰汽车于5月因底盘悬挂前减振器故障发起的一起召回,涉及缺陷汽车达57.15万辆,占上半年总量20.71%,从而促使底盘悬架占比攀升;与底盘悬架一样,发动机的高占比源自于宝马汽车的“助攻”,同样在5月,宝马汽车因发动机自燃可能性,召回31.90万辆,占上半年总量11.56%;而制动系统、电气设备方面虽然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是较为普遍的问题,涉及品牌分别达9、16家。
新能源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高增,百万级市场下,缺陷车型数量也呈正比增长持续上升。为此,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于今年3月18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的通知》。通知规定,从去年1月1日至通知印发前发生的火灾等事故,有关生产者需逐一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并须在今年4月30日前提交分析报告,若存在缺陷问题,须配合缺陷调查、召回实施等相关工作。
截至6月30日,今年上半年新能源缺陷车型累计召回2.76万辆,但真正涉及自燃事件展开召回的仅蔚来汽车于6月27日发起的召回通告,且此次召回主要针对今年4月份蔚来于西安自燃事件,而这也是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首例召回。
具体来看,此次召回主要原因在于配套了2018年04月02日至2018年10月19日期间生产的NEV-P50模组电池包的4803台蔚来ES8,模组内的电压采样线束存在由于个别走向不当而被模组上盖板挤压的可能性。在极端情况下,被挤压的电压釆样线束表皮绝缘材料可能发生磨损,从而造成短路产生自燃。
但无论是整车企业蔚来还是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来看,本次召回事件,都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阵痛。新能源市场仍在高速发展,未来道路漫长,企业与相关供应商都仍将不断慎视自我,从而改进产品可能存在的缺陷。
从近3年我国汽车市场的召回数量来看,虽然已经连续3年突破千万辆,但2018年的总召回数量比2017年两位数下降后,今年上半年的召回数量也比去年同比下降了43.77%,2019年全年总计召回数量或持续缩减。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9/07/010626292629I70113313C1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