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涉及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各个领域的多项核心技术,已成为各国各地各龙头企业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必争之地。而据国外调研机构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基于在应用市场、消费能力、出行需求等多方面的有利因素,中国未来或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汽车市场。
实际上,自2015年,《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无人驾驶作为汽车产业未来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后,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新四化思想掀起智能网联汽车浪潮,随后《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系列政策的落地,将智能汽车推向国家战略高度。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潜力巨大,不过在这一市场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值得注意,也即: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要有中国方案。在11月28-29日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i-VISTA智能网联汽车2018国际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克强指出,智能汽车是要讲本地属性的,国外的汽车产品到中国来都会有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本地化。
至于其中的原因,李克强指出,中国的基础设施情况与国外不同,中国的交通场景远远比国外复杂,中国的驾驶员行为与国外也有很大的差别,另外,中国的通信、地图、基础数据情况也与国外不同。“国外标准的自动驾驶到中国来可能根本开不了。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首先要满足中国基础设施的标准,包括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中国通信、地图、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标准。”
近两年,我们看到,BBA等车企均已摘得中国自动驾驶测试资质牌照,博世在华成立本土团队,欲做最适合中国的自动驾驶方案,Mobileye与四维图新达成合作,意在打造中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国外整车及零部件厂商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汽车本地化。不过,要打造中国本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显然没那么简单,李克强亦表示,智能网联汽车本地化工作量和难度远远超乎以往。
实际上,不只是本地化,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方面的考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指出,智能网联汽车对一个产业的升级发展,对一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汽车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还处于培育阶段,技术总体方向是明确的,但是技术的发展过程当中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培育和升级的空间。
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例,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山枝表示,汽车工业正处在一个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跟信息通信技术的融合。而在这一方面,相关企业及机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现在我们确实需要很多的法律法规解决智能驾驶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需要5G的边缘智能,此外还需明确几点,第一,明确车联网的投资建设的运营主体部门;第二、明确首批用户来源;第三、车联网方面还需要地方政府提高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LTE-V2X作为一种无线信息交互技术,可以实现车和其他一切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获取实时路况、道路信息、行人信息等一系列交通信息,提高驾驶安全性和交通效率。陈山枝在此次研讨会中指出,车联网应用LTE—V2X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提高交通效率,提高辅助驾驶安全,通过车车协同和车路协同;第二个发展阶段商用车自动驾驶,园区、港口和矿区等,限定区域低速行车网联的智能;最后一个阶段才是实现乘用车的应用,自动驾驶高度的智能,广域的网联,实现高速广域的行车。
Mobileye中国区总经理苏淑萍亦认为,在自动驾驶汽车发展过程中,还有诸多的问题要解决。“比较乐观的估计是,未来10—15年自动驾驶能够达到10%的新车渗透率。而要达到10%甚至以上的新车渗透率,我们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我们需要一个系统一个系统的建立,一个模块的设立,逐步的完成车辆全部自动化程度;第二、我们要做到整个行业共同的努力,我们要把成本往下降,做到经济性地去扩展这个行业;第三、安全性,我们做自动驾驶并不是一个黑科技,也不是为了让大家更舒适,我觉得做自动驾驶最根本的初心其实是为了安全。”
此外,她还指出:“当自动驾驶渗透率达到10%,也就是说,还有90%的车是没有自动驾驶的,而且还有很多没有自动驾驶的存量车,那么,路面上每一辆车全都是L4以上需要多久,可能50年甚至100年都有可能。这意味着,在未来非常长的时间里面,自动驾驶车和人开的车,在路面上共存的,这时候我们怎么做到互相之间的交互,这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11/300357185718I70076007C6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