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斯凯孚SKF线上展示厅—2024北京车展
  • 2024中国汽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论坛
  • 2024智能座舱车载声学大会
  • 2024第六届智能驾驶地图与定位大会
  • 2024第七届智能驾驶与人机共驾论坛
  • 2024第二届吉利汽车技术论坛暨前瞻技术展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汽车产业发展还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盖世汽车综合 2018-11-13 14:36:05
核心提示: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现场实录!

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汽车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为了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凝聚顶级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进一步推进中国汽车自主创新,在中国工程院指导下,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同济大学、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联合打造第二届“汽车强国与自主创新”论坛。本届论坛将紧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形势和新需求,围绕事关汽车强国和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核心技术发展问题,组织相关院士、行业领袖和企业 CEO 进行深度研讨和交流。下面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汽车产业发展还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 付于武

尊敬的各位院士,各位嘉宾,各位领导,汽车界的各位同事,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有这么一个自主创新产业强国的论坛,我今天发言的主题是汽车产业发展还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这句话的内涵相当丰富。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还是让行业要充分认识到汽车产业的发展,还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全球汽车产业正处于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中,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以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汽车产业加快,与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发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汽车产业新的生态正在形成,汽车产业正在重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使我国汽车产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带来了无限的想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一些浮躁的现象、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也必须引起全行业足够的警醒,以使产业更加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什么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汽车产业已经存在发展了一百三十多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地积累、沉淀、总结、归纳,升华为全球汽车业可接受和认可的规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还会进步,产业也会发展,认识也会更新,新的规律也将随之产生。即便如此,汽车产业还是要尊重科学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仍然需要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下面我分八个方面谈:第一,转型与升级,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永恒的主题就叫升级,不断地提高内燃机的效率,不断提高传动系统的传动效率,不断降低风阻系统,五提高电子电器的水平,但是最近四五年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光是中国如此,全球的汽车业都在谋求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我们还要补短板,比如电子电器技术,比如自动变速器技术,比如发动机技术,我们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提出了禁售燃油车,但是燃油车发动机升级功能就到此为止了吗,我觉得对我们的技术路线、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一定不要误判。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现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但是我对我们这个社会中出现的新能源热和现在智能化的热还是隐隐的有很大的担忧,像我们今天自主创新、产业强国、节能技术发展的论坛已经很稀缺了,到处都是新能源的论坛,到处是智能网联的论坛,不是一个省,不是一个市,甚至一个地区都要搞智能网联示范区,所以我觉得在技术变革、产业变革的今天,我们特别要强调转型和升级的关系,在转型中升级,在升级中转型,不能有所偏颇。正像一个外国同事跟我谈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才是正道。

第二,安全、节能、环保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1886年汽车诞生以来,一百多年的积淀,汽车人有一个高度共识,安全、节能、环保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昨天我们二十五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在我们互动的环节中,我们几个专家不约而同的都谈到了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让我非常高兴。

最近我连续参观了国外的一个跨国公司,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这个公司的CTO几次跟我说,我们之所以保持着几十万辆电动车的零事故、零伤亡,是因为我们始终把追求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因为电动车要安全,所以电池要安全,不光是电池包、电池组的安全,单体电池也要安全,所以怎么保证管理的一致性,他们设计了4.0的工程。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具有一票否决权应该成为我们汽车工程师思考任何问题的一个前置关键。刚才听了李俊院士非常精彩的报告,他也把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安全三道防火墙谈的非常透,我觉得我们全行业不管形势怎么发展,安全、节能、环保的三大永恒主题不要动摇。

第三,产品为王的黄金法则仍然适用。汽车界有个高度的重视,核心的竞争力就是产品,好的产品、爆款的明星车型需要积累,需要品质、品牌与服务,需要管理,需要团队和体系能力,好产品需要持续的创新努力,需要积累和沉淀,好产品需要对细分市场的精准定位,针对客户群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同类产品的对标分析。好产品需要功能、成本、市场的高度平衡。好产品需要耐住寂寞的售后,等不来、急不得、快不了,好产品就是核心竞争力,好产品的问世没有捷径可走。

我发现我们某些车企自主品牌有时候还是急躁的,我就想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这么多自主品牌企业,我们为什么生产不出来一个可以比肩于上海通用G208这样的商务车,这么多汽车人为什么生产不出来可以比肩于6766,考斯特这样7米的商务车,说明整车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跟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差距,所以打造一款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有竞争力的产品是我们汽车人追求的目标。

第四,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产业特质没有变化。我们常常说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密集是我们汽车产业的特点,到今天这三个密集的特点有没有变化,我觉得没有任何变化。拿技术密集来讲,汽车就是各种新技术的载体,智能网联、AI催生了新的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汽车产业的发展,翻过来看资金密集不是简单的整合资源轻资产就可以做到的,我对新势力造车充满了敬意,但是我跟新势力造车的很多老总讲,死不会死在技术上,死不会死在观念上,可能你的资金链断了就是最大的风险,三个密集我们要认真的读懂,对三个密集要有敬畏之心,进入汽车产业要慎之又慎。特别要指出,这轮新的汽车投资热是地方政府带动起来的,给房给地给政策,给资金,我觉得汽车确实要符合客观规律,对于新的汽车投资热我们要慎之又慎,要遏制上整车的冲动。

第五,实验室精神与人才成长。最近看了日本18个诺贝尔奖,十八年产生了18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我看到一个著名的科学家这么讲,“计量科学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科学”。我的理解他讲的计量科学立即上就是泛指的实验室科学,没有多年在科学技术第一线的日日夜夜,没有在实验室千万次的失败,哪里有今天的学术成就,勤奋成就了对真理探索的千千万万个科学家,今天非常荣幸这么多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跟我们汽车人在一起,我相信每位院士很多时候很多精力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我跟一个大集团的董事长谈过,不能养成这么一个习惯,即使是科技人员20岁他得玩命干,30岁要当个小组长,40岁要当个部门经理,50岁完全的离开科学第一线,这种浮躁的心态背离了实验室精神,我们希望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年轻的未来的汽车领军人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实验室,在技术的第一线。

创新需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现在我们更需要的是千万个耐住寂寞,把毕生精力献给科学事业的科学工作者。昨天公布了汽车人才的中长期研究报告,在工信部装备司的支持之下,在那个新闻发布会上我讲,希望我们这个填补空白的人才研究能够鼓舞千万个中国汽车人,能在空前有这么好发展机会的大产业中找出自己的定位。

第六,创新与协同。我们处于一个创新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没有创新就没有明天,就没有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刻,中美贸易战股比放开,关税下调,产业面临的是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创新奖成为最好的竞争武器,没有协同就没有未来,我说的协同不仅是跨产业、跨学科、全产业链的协同,产学研的协同,也包括政府部门的协同。我们看到的智能网联给中国汽车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的机遇,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学科的跨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创新的旗帜下抓住了智能网联这个风头,正在砥砺前行,但是似乎我们的政府并没有协同,这么多的联盟,这么多创新中心的背后都有不同部门、不同政府的支持,让我们望之兴叹,所以我觉得协同创新是当今的主旋律,也希望中国政府做出表率。

第七,坚持技术路线的多元发展。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技术路线的选择应该充分尊重企业的选择,近几年中国政府相关的机构,包括协会、学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汽车产业的规划政策、路线图等等,但其核心仍然是汽车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当然我们更多的聚焦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这个主题,我们就要问节能汽车要不要多元,我们追求高速高效的内燃机,我们要支持电子技术的升级,我们要支持混合动力的发展,我们要支持48伏,我们要降“辊组”,降“分组”,是不是节能汽车还有其他的路线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新能源汽车我们支持纯电动,我们也支持氢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的发展,但是不要误判本来纯电动燃料电池包括混合动力,也包括多种替代燃料,多元化的较是符合我们国家多元替代的国家战略,但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疑问。李克强总理参观了丰田燃料电池的生产线,意味着中国纯电驱动的技术路线失效了,甚至我的同学说付于武你个人有没有犯错误,就是我们做专业的如果是这么发问的话真是中国汽车的悲哀,我们要支持多元化的技术路线。翻过来李俊院士也讲了智能网联汽车要不要多元,回答当然要多元,对外感知通过车联网这种大系统的融合就是我们不同的选择,最根本的决策权、主导权还是企业,所以我觉得多元化符合客观规律,应该由企业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来解决。

第八,汽车产业发展的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平衡。郭院士每次会都提低速电动车,我给他做个注脚,实际上电动车讲的是短途微型电动车,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它有旺盛的市场需求,这就是市场,需求侧有这样的市场,供给侧要满足这个市场,因此才有了我们需要尽快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微型短途电动车标准的呼声,我们希望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各个方面要做好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平衡,这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需要大家共同做出努力。

创新是中国汽车产业永恒的主题,我们希望院士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各位。

敬请关注盖世汽车“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回顾专题:

PC:http://auto.gasgoo.com/NewsTopic/148.html

移动:https://m.gasgoo.com/news/topic/148

提示:本文根据发言整理,未经嘉宾审核,请勿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业内专家原创文章,作者本人对文章观点及内容合规性负责。如有疑义或转载需求,请联系作者。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11/13023606366I70072532C303.shtml

文章标签: 电池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