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2日,2018年新能源补贴政策过渡期结束,新的补贴标准开始实施,而且补贴标准下降幅度是相当大的,以10米纯电动大客车为例,12日启动的新补贴标准下降幅度已经达到40%。有些专业人士忧心忡忡,认定中国新能源汽车离开财政补贴,必然是要大幅下滑的。而实际是情况是,新能源汽车补贴幅度越下降,市场销量越增长。这是什么道理呢?
一、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完成32.8万辆
6月11日,中汽协发布了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万辆和10.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85.6%和125.6%(见表1),其中:
①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7万辆和8.2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75.9%和112.8%;
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9万辆和2.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38.8%和196.8%。
表1 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车销售
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均完成32.8万辆(见表2),其中:
①纯电动汽车产销均完成25.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05.1%和124.7%;
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万辆和7.8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07.3%和218.4%。
表2 2018年1-5月新能源汽车生产
二、政策在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为何中汽协年初预判都准?
5月新能源产销报告发布的同时,中汽协会秘书长助理陈士华表示,根据目前市场情况预判,2018年产销规模突破100万辆可期。这个准确吗?根据笔者多年的跟踪研究,中汽协年初预判都是准确的。2016年年初中汽协会年初预判是50万辆,2017年初中汽协会年初预判是70万辆,到年终最后的结果与预判基本一致,2018年初中汽协会年初预判120万辆,年底的结果也一定是这个数。
笔者理解,是政策引导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同时中汽协会年初的预判也是计划数。理由是什么?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一个核心内容,补贴车型的补贴额度。事先一定有一个总的补贴额度安排计划。接下来,综合总补贴额度计划,一定有明显分解,到最后一定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生产和销售的计划数据。尽管这个指导意义的计划数据,不具有强制命令性,但是对基层企业而言,一定会严格执行。
一句话,不是中汽协会年初预判都准,而是基层企业按这个计划数据在安排生产和销售。
三、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幅度是按市场销量增长而设计的
新能源汽车补贴的中心对象是“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按不同车种、车型,根据一次里程要求,动力电池要匹配多少呢?是可以计算的。换一句话,在市场销量既定前提下,每一年度,动力电池总需要是多少?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增长的基本因素什么?一是产品质量,二是产品销售价格。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要实现200万年销售量,这是一个目标数(计划数)。财政补贴总的额度也是有安排的,每一年补贴一定是层层分解的。
问题是,在财政补贴额度既定的前提下,年度销量目标能不能实现呢?这里关键是动力电池成本下降目标能不能实现?如果能实现,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目标就是可以实现的。
新能源汽车成本的关键项目是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成本已经是整车成本的40%以上。所以说,把动力成本降下来是关键项。
到了2020年动力电池系统成本要下降到0.8WH/KG(优秀企业是0.6WH/KG),实现了这个目标,财政补贴全部取消了。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最具成就的是,成功地打造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一句话,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最后能不能成功?关键是动力电池成本能不能到0.8元/WH(优秀企业是0.6元/WH)的水平。
据笔者理解的情况,许多动力电池企业,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单体电池比能量,2018年可以实现170wh/kg,对下游客户的价格是1.1元/wh。
新能源汽车补贴越下降,市场销量越增长,其中道理是什么?一句话,新能源汽车补贴下降幅度与动力电池成本下降幅度是正相关的。
四、结论
在2020年以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是不会中断的,但是补贴标准会一年接一年下降。下降幅度与动力成本下降是挂钩的。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可以实现200万辆的。为什么呢?汽车是中国政府必须抓在手里的产业。市场经济强调的是企业主体之间竞争。笔者理解,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宏观上是政府在主导(计划经济),微观上是企业参与(市场经济)。
一句话,2020年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宏观上是计划经济模式,所以说中国新能源汽车实现200万辆的规模,是不成问题的。政策引导新能源汽车发展,中汽协每年年初预判都准,也是没有问题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06/12092137213770045297C50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