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重卡行业,陕汽控股一直显得低调、内敛,而近日却高调发布了跨度为18年、目标2000亿元的“2035战略”,引起了行业的普遍关切。
在陕汽建厂50周年庆典之际,陕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宏明发布了象征着企业迈入新阶段的“2035战略”,并宣布将分三个阶段来实现新的目标,这标志着陕汽控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高目标、高质量和高度引领 陕汽2035战略核心是“三高”
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陕汽2035战略的核心,袁宏明说,那就是“高”,而且是“三高”。
“这个‘高’,首先体现在高目标上。陕汽2035战略要用3年、5年和10年的时间,分别实现销量千亿元、1500亿元和2000亿元的目标。这三个阶段每一个目标都非常高,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去实现。”
袁宏明告诉记者,2035战略的第二个“高”是高质量。但在追求高质量目标的同时,陕汽也不会放弃高速度的发展,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袁宏明说:“我们需要高质量,同时也需要高速度来支撑高质量的发展。在短期、中期、长期这三个阶段规划里面,我们还提出了员工获得感和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这个没有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实现这些目标很难。”
2035战略的第三个“高”,是高度引领行业发展,达到世界一流汽车企业集团的高要求。袁宏明说,陕汽2035战略规划,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这“三高”。
这些年,陕汽在重卡领域发展速度较快,但在专用车、零部件和全系列商用车领域的发展,还存在许多短板,在袁宏明看来,这也是陕汽提出高目标的依据。“我们也知道自身的弱项,知道陕汽发展不平衡的关系。所以通过中、长远规划的时间节点来实现,优势继续保持,将存在的短板发展起来。”
为实现2035战略,今后,陕汽将通过整车的带动,实现零部件的升级换代。“我们提出了‘做强重卡、做大商用车、做精专用车、做强零部件,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袁宏明表示,陕汽将在做强重卡之外,完善全系列商用车产品的布局,并且进军全系列汽车企业集团,这也在2035战略中有所体现。
此外,袁宏明说,作为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商用车企业,除了“一带一路”政策给陕汽带来机遇外,汽车工业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革命,也给陕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袁宏明认为,在汽车工业变革的背景下,谁抓住了这个机会,谁就有可能带来行业地位的不断提升。
利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 实现陕汽2035战略突破
对于陕汽2035战略规划如何落地?袁宏明坦承,再好的战略没有执行,也是纸上谈兵。
“接下来,陕汽会围绕2035战略规划的落地,进行具体部署。”袁宏明说,最近,我们在宝鸡正在打造商用车领域产业基地的建设;在西安,陕汽会布局好从整车到零部件到专用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竭力发展全系商用车产品。“陕汽控股2035战略,将通过强有力的落实和强有力的执行力,来实现这些战略目标。”
近年来,在汽车工业领域,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点,袁宏明认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是每家汽车企业都高度关注的,也是以后行业发展的方向。
“陕汽在新能源领域起步相对较早,十几年前就成立了新能源汽车研究所,不仅涉足纯电动,还涉足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领域,并且都做了产品准备。此次,战略发布会上展示的氢燃料电池车,便是陕汽多年来研发的成果之一。”但是,袁宏明表示,商用车毕竟是生产资料,必须和国家政策相结合,同时和客户的需求相结合,致力于能够降低客户的运营成本,实现绿色发展。这是陕汽在新能源领域所要布局的目标。
关于智能网联技术,陕汽在2035战略发布会上演示了自主研发的L3级智能驾驶技术。袁宏明说,这次演示,由于场地所限,没有进行高速的自动驾驶演示,其他的如自动转向、加减速、超车、变道和对障碍物的判断,陕汽都实现了产品的试验和验证。
“陕汽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主要是围绕客户需求,基本解决在有限条件下(高速公路、港口或定点运输线路上)实现自动驾驶技术。如在西安到新疆的高速公路上,很可能全程通过智能网联的自动驾驶技术,实现驾驶员劳动强度的大幅下降。”在袁宏明看来,商用车行业劳动强度大,自动驾驶技术可减轻驾驶员的劳动强度,实现物流运输的安全、高效,并降低事故发生几率。
另外,袁宏明表示,智能网联发展的下一步,很大一部分在于数据集成后,通过云端给车辆带来“感知”。他仍以西安到新疆为例说,我们可以在某一段高速路上,用不同的数据来支撑车辆的运行,通过一些自动技术的调整,提高车辆的经济性和安全性等。
由此,袁宏明认为,智能网联技术有可能在商用车领域率先得到突破。因此,陕汽在2035战略中,提出要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领域走在行业前列,借助和利用未来技术的发展,实现陕汽2035战略的突破。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8/03/14061140114070036444C104.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