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年初开始,连续多月以来的销量走势不强,让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倍感焦虑,实际上国家经济的整体大环境正在趋于向好,消费购买能力都在逐步增强,但为何车市就是一蹶不振,仿佛进入混沌期了呢?
“看来车市受到楼市的影响仍然偏重。”6月8日下午,在乘用车市场5月份销量情况通报会上,崔东树再一次提到影响车市的因素与楼市有密切的关系,“今年前4个月,全国房地产销售额增长20%,其中西部增长了40%,楼市的疯狂吸金,让居民投资消费中的车市消费偏弱。”崔东树表示。
刚过去的5月,狭义乘用车零售销量回暖转正,同比增2.1%至1,741,156辆,同时也带领前5个月同比实现了0.2%的转正,完成销量8,833,957辆。但在广义乘用车上,由于微客的降幅较大,因此5月份广义乘用车零售同比增长1.2%至1,779,854辆,而前5个月累计尚处在负增长阶段,实现了9,053,725辆的销量,同比下降0.9%。
原本以为三四五线城市会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良好的推动力,但迫于楼市的疯狂吸金,这种回暖颇有压力。特别是进入到6-8月份的传统车市淡季,再加上2016年车市的高基数状态,在汽车厂家更加看重经销商关系和效益的年代,维稳成了第一要义,下半年的车市的压力仍然不很乐观。
SUV仍热,MPV的冷竟有玄机?
如果再从细分市场角度去剖析,则少不了再提“SUV热度依旧”的老生常谈。但是5月份的市场表现,其实仍然可以剖析出新意,最主要的地方在于:部分高端细分市场表现反而逆市坚挺。
轿车市场在5月份实现了5.1%的环比增长,但是较上年同期仍然下跌4.7%,收于878,679辆的成绩。至此,轿车占狭义乘用车的份额收缩至50.5%,占广义乘用车的份额只有49.4%,跌破“半壁江山”。若是再看批发销量,则轿车上个月领先SUV幅度更少,只有区区122,876辆(842,411辆VS 719,535辆)或者17.1%;而2016全年时,轿车零售销量仍比SUV超出37.5%。
前5个月,轿车累计零售销量达到4,290,752辆,同比下跌7.4%;批发销量4,524,493辆,同比下滑3.2%。相形之下,2016全年轿车零售跌幅5.4%,批发跌幅3.2%。这显示出作为基本型乘用车的轿车国内需求仍在衰减,终端跌幅尤甚于批发。
尽管已经比不上前两年动辄三到四成的同比暴涨,但上个月SUV零售销量依然同比大幅攀升17.2%至718,532辆,增速比批发的12.9%还要高出一筹。1到4月SUV零售销量同比增幅分别为6.9%、29.2%、18.4%和15.1%。可以说,除了因为季节因素造成的“超强2月”之外,5月SUV增速仅次于3月份,能够给整体低迷的车市带来“差强人意”的效果。
就在5月份,SUV占据狭义乘用车的比重提高到了41.3%,占据广义乘用车的份额为40.4%。批发销量方面SUV份额更大,两个份额指标分别达到了42.2%和41.2%。前5个月SUV达成的累计零售销量为3,709,281辆,占广义乘用车份额为41.0%。《一句话点评》预测今年SUV占据广义乘用车比重铁定超过40%,有可能在42%到43%左右,而45%被不少业内人士看作SUV能达到的最高峰值,之后“SUV热”或许会迎来降温。
与SUV构成“冰火两重天”局面的当属MPV。5月零售销量收缩至143,945辆,同比下跌15.6%,批发更是同比跌落18.5%至143,945辆,成为跌幅最大的狭义乘用车子板块。前5月累计销量无论零售还是批发都在80万辆级别,而去年此时已经达成了百万辆累计总数。原先MPV被视为可能是SUV之后又一个新蓝海,但目前表现还不能令厂商如意。不过,广义乘用车大盘的结构性变异,使得微客跌幅还高于MPV,那么MPV真的毫无前途了吗?恐怕简单下结论未必靠谱。不妨先来看看更为细化的板块是如何表现。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目前表现较好的细分市场包括C级(含豪华车)、B级SUV(尤其是自主和日系中大型SUV),以及别克GL8为代表的高端MPV。
结合最近一年来厂商发布的新车情况看,也的确是这些细分市场新品更为密集、产品力更为强大。诸如北京奔驰新一代E级(2016年8月上市)推动了C级车市场;广汽传祺GS8、长安CS95等新一批中大型SUV吹响自主品牌冲高的新一轮号角;本田冠道与UR-V深耕五座大SUV获得市场回馈;别克GL8换代并推出高端化战略……这些车型在换新的同时,聚集了厂商最先进可靠的技术,自然更容易为市场所认可。
对于MPV来说,最初的定义是较为豪华、高端的多用途商务车,以雷诺Espace、克莱斯勒大捷龙作为代表。但在中国,自主车企基于微面派生出了低价MPV,并一度收获颇丰。只是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推进,这些设计与配置并不“走心”的低价车,它们的时代“已然过去了”。这也是为何MPV细分市场里,别克GL8这样的高端MPV反而逆市增长的缘故。在别克GL6、吉利MPV等新一批中高档MPV上市后,有理由相信这批产品力强大的车型能够让MPV真正成为潜力细分市场。
“产品提升是关键,以部分强势自主企业为代表,品牌、品质、产品阵营、促销等方面的发力,让这些强势企业在低迷市场凸显,行业分化乃至淘汰局面日益明显。”崔东树如是说。
车企分化严重,长城滑出前十
从各家汽车公司的销量表现来看,5月份前三名仍然被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把控,月零售销量达到了15万辆左右,并且逐渐与第四名的上汽通用五菱拉开了差距。实际上在今年的2-3月份,上汽通用五菱的零售销量超过了上汽通用,但由于上汽通用五菱在MPV上吃了不少亏,在销量排名上跌出了前三。
在前十的4、5、6名中,东风日产和吉利汽车表现得相对稳定,在5月份市场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8-9万的销。而之前排在中间位置的长安由于处于产品和销售的调整期,在4月份滑出了前十,不过在5月份得到回升,以月销6.2万辆的成绩排在了第8的位置。与长安汽车身处同门的长安福特,经过一番调整,结束了低迷的状态,又重新回归前十位。5月份长安福特终端销售新车5.9万辆,排在第9的位置。
随着日产、丰田、本田对中国市场的深耕,日系车的复苏情况显得特别强势,除了月销9.2万辆的东风日产外,一汽丰田凭借卡罗拉、荣放、威驰等产品的上量,以月销6.6万辆的成绩排在了第7位,这也是近一两年来一汽丰田表现最好的月份。另外广汽本田随着冠道、新雅阁的热销,陆续两月进入前十,脚跟逐渐企稳。
在这一个月的零售前十排名中,曾经的常客长城却意外地滑落前十,与上一个月长安滑落前十的表现十分类似。分析认为,长城的主力车型H6处于新产品切换期,终端市场需要尽可能地去库存,凭借长城的品牌号召力,以及推出的新品牌WEY,回归前十应该不成问题。
到了5月份,以现代起亚为代表的韩系车仍然未能进入到前十的榜单中,不过根据乘联会方面的数据显示,与3月份现代起亚跌落谷底的表现相比,5月份他们的市场表现得到明显的回升,但是韩系车身上所存在的问题,仍然会制约他们进军前十的步伐,特别是在长安、吉利、长城的强烈攻势和日系的强烈复苏下,韩系车后期形势也较为严峻。
另外还有在前十销量排名中所体现不出来的其他自主品牌,随着车市大环境的走弱,自主SUV热的潮水逐步退去,以长安、吉利、长城、传祺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开始了高端化的路线,打向消费升级市场,所推出的SUV产品纷纷突破15万元的价格区间,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因此从整体的SUV销量增幅来看,以SUV为主的其他自主品牌正在经历一次清洗,各个车企之间的分化情况也变得更加明显,裸泳者逐步显现。
终端走势转正,压力仍不减
市场情况不是太好,今年一季度压库所带来的库存形势严峻,为此经销商和厂家都吃到了苦头。但从5月份的销售情况来看,厂家也逐步在调整销售的步伐,尽可能给经销商减压。
从5月份的销售数据不难看出,狭义乘用车的产量和批发量都控制在了170万辆,但终端零售数量达到了174万辆。而从市场的增幅来看,也能够看出厂家把市场的压力给承担了,5月份批售同比下滑了1.8%,而零售却同比实现了转正,增长了2.1%。
另外,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显示,5月库存预警指数为51.8%,比上月下降7.4个百分点,预警指数从3月份的66.6%一路狂降,接近枯荣线,去库存情况和效果明显。
实际上,在车市去库存的压力下,与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的楼市也面临着去库存压力。而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陈政高早前的表示,房地产库存60%以上都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因此,今年房地产政策的主要特征将是对三四线城市刺激有效需求,而对一二线城市抑制投资需求。销售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3.4%,销售额增长18.7%,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大涨2-3成,楼市的去库存压力或将直接影响到车市的消费需求。
所以,在去年车市销量高基数,和楼市疯狂吸金的大背景下,以三四五线等中西部城市为汽车消费主力的区域或将受到更大影响,这也为今年汽车消费和车市的正增长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下一个月车企即将应该年中大考,根据以往的库存指数走势来看,不少汽车公司或将迫于上半年的经营任务,会在6月份继续做出压库行为。不过好在今年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价格战,市场的理性程度较以往几年稍好,当然也不排除汽车公司在销售中更加看重销售质量和经销商盈利。因此,随着厂商和经销商的关系的调节和优化,后面几个月汽车消费应该有利于应对市场压力。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7/06/0905083783770015111C302.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