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期间,听到最多的依然是节能、减排、新能源。而当中,轻量化几乎成为每谈必就的一个话题,而其实现途径和技术也纷繁多样。在近日盖世汽车网所举办的“2015第七届全球汽车产业峰会”上,轻量化再次被深度探讨,除了节能,驱动力及其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被重点提及。
轻量化驱动力:市场与法规
无论对于主机厂还是零部件企业,趋使其实现轻量化的因素无外乎两点:市场及法规。 首先在法规上,我国第三阶段油耗标准已发布:2015年达到平均燃油消耗6.9L/百公里的目标,2020年实现5L/百公里。不仅中国,世界其他各国对于节能减排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欧盟2015年目标为5.2L/百公里(对应国标),2020年3.8L/百公里;美国2015年,6.7L/百公里,2020年6L/百公里;日本2015年5.9L/百公里的,2020年4.9L/百公里。政策的日渐严苛以及惩罚力度加强,迫使企业不得不采取节能之策,而轻量化则是其基础路径。 而在市场上,企业竞争的加剧以及轻量化大势所趋,主机厂对轻量化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福特、丰田、大众、通用、宝马都明确了其轻量化指标,在此指出的是,并不是技术发展就可以实现轻量化了,而是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在此方面一些企业的作为可圈可点,据悉,福特IV150要减重138公斤,它采用了全铝的骨架,而且在保持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减重300公斤的水平。这对它来讲是一个挑战,但是对全铝的整车车身的产业化来说是一个巨变。宝马i3的电动车,在2014年已经量产,它的减重目标250 公斤,要比传统的电动车减17%。如果说法规企业是被动进行轻量化,那么市场的竞争则鞭策企业积极的采取措施。 除法规和市场外,对于消费者来说,之前购车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轻量化基本不在关注之内,然随着油价的上涨,燃油消耗也促使消费者更加关注车辆的节油性能。
实验证明,若汽车整车重量降低10%,燃油效率可提高6%—8%;汽车整备质量每减少100公斤,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升。而从经济系数来说,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跟天津汽车中心利用现在技术成熟度,对于各种节能技术如发动机、涡轮增压、传统系统、动力电器化以及轮胎轻量化曾做了一个比较,数据显示,各自都有节能比例,有的还比较大,然当中,轻量化目标成本是最小的。此外,北汽集团高级工程师王智文表示,轻量化对于新能源汽车汽车亦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自主品牌在传统车基础上开发的电动汽车,与国外相比大概增加了20%的重量水平。“我们认为,10%之内是属于较高水平的电动车的轻量化的开发。20到30%是低水平,超过30%我们认为不具有产业化的价值。”
无论是政策、法规、消费者还是轻量化所带来的实际效果,都直接和间接的趋使了轻量化的发生、发展,而反向来说,汽车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消费者的用车成本降低也是轻量化所努力的目的和方向。
轻量化背后的矛盾:成本与技术
在刚举办不久的一个研讨会上, 不少研发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大家都明白轻量化的好处和优势,然公司考虑的时候较多会涉及到成本因素,尤其是一些新材料的应用,要有足够的价值说服力才行。”而在此次峰会上,“如何寻求低成本前提下的青量化技术路线” 成为诸多专家探讨的主题。
奇瑞车身技术研究院陈晓锋先生表示,“成本和重量确实是一个很难平衡的东西,要达到一个较好的结果和成效,是一个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例如,在塑料件和金属件达到相同性能的情况下,前后材料重量相差0.8公斤,然前者的成本会增加15块钱左右,这个时候就要考虑下其最终性价比了。他认为,在轻量化方面,诸多的材料如碳纤维、工程塑料、铝合金等都拥有各自的优点,然在实际应用中发现,有的材料的是相对来说,如前防撞条,如果用钢材做,滚轧动力明显比冷成型的至少在相同情况下轻3公斤,相对其他材料来说是最优方案。“总体来说,所有的轻量化都是采用混合式的方法,根据不同部位和不同的特点,选相对性价比比较高的,同时我们要多方合作,利用各自的优势,而不是使用它的劣势,这样的话至少在车身轻量化里面是一个合理的方案。
而对于供应商,格朗吉斯铝业(上海)有限公司徐坤豪先生坦言,作为材料供应商,轻量化发展到一个阶段,相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太有利的,上游客户会对材料成本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即便如此,公司采取的一个策略就是主动做轻量化,分担客户的成本压力。“我们所配套的产品——热交换器在整车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小,在这种情况下轻量化对整体重量上不会有太大的影响,然对成本的影响很大的。我们很清楚,不管是主机厂、零部件还是材料供应商,价格和轻量化应该是两者密不可分,而且是我们行业追求的一个方向。”
除了成本和技术的矛盾,轻量化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如技术的进一步提升、安全的保证、制造工艺等诸多问题,正如徐坤豪先生所讲“这是行业追求的方向”,需要行业的联合与合作,需要更深入的探讨,盖世汽车作为第三方平台,除组织线下交流外,跟利于微信运营优势,组建轻量化微信技术研讨群,如有兴趣可加微信号:lwj_c110。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5/05/0105012312360334275191.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客服QQ:531068497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
版权所有2011|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沪B2-2007118 沪ICP备07023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