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购项目
  • 配套企业库
  • 销量查询
  • 盖世汽车社区
  • 盖世大学堂
  • 盖亚系统
  • 盖世汽车APP
  • 2024第四届汽车智能底盘大会
  • 2024第五届汽车电驱动及关键技术大会
  • 2024第二届中国汽车与CMF设计大会
  • 2024泰国汽车市场深度考察(第二期)
  • 第六届汽车新供应链大会
当前位置:首页 > 供应链 > 正文

2014年汽车零部件企业风云汇

盖世汽车网 Carter&Ada&Carrie 2015-01-13 15:38:41
核心提示:2014年对于整个汽车产业来说,又一个风光无限,整车企业多数丰收在握。而对于配套供应商来说,无论是自主还是外资,风云争霸的气势有增无减。新年伊始,盖世小编特将2014年度表现较为“突出”的企业进行了梳理,不做评奖,只为表示敬意!

年度野心家 万向集团

评选理由:万向集团可被视为中国民营零部件企业在国外成功布局的典范。自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收购濒临破产的美国A123系统公司之后,不到两年时间,这家美国电池生产商的经营状态迅速好转。2014年,又将全球顶级电动车制造商菲斯克收购,在美国建立起一条完整的电动汽车产业链。

万向集团——循序渐进 攻占海外

2013年1月28日,万向集团对美国A123系统公司的并购获得了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的批准。后者因财务危机于2012年10月向当地法庭提交破产申请。在和美国江森自控、德国西门子、日本NEC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同台竞拍中,万向最终以2.566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并购A123。自此,万向拥有了A123的锂电池、储能业务和电网智能系统。为其进军电动车领域的野心打下了基础。

2014年,万向又将收购的矛头对准了美国顶级电动车制造商菲斯克。2013年9月,菲斯克的债务开始被美国能源部拍卖。期间李泽楷的Hybrid Tech公司已经支付了2500万美元购买了菲斯克所欠的1.68亿美元贷款,并与公司管理层达成了收购协议。但在最后时刻,万向集团半路杀出,以1.492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菲斯克。此次收购的意义在于,在获得了A123电池、储能的技术之后,又拥有了菲斯克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动车产业链。

万向集团的海外并购史其实从20年前已经开始。从1996年在美国并购第一家工厂开始,万向迄今在美国已有28个制造基地、美国员工已达6,500名之多。而在这个过程中,万向在美国市场的并购案,其并购金额亦逐渐从初始时的数百万美元,逐渐上升到当下的数千万美元、数亿美元。

万向集团循序渐进的海外并购思维、以及其海外并购的战略连贯性,对于惯于“蛇吞象”式海外并购但往往失败的我国企业界,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年度革新家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评选理由:15年前,潍柴还是一家负债累累的企业,今天,这家企业的营收已经突破1000亿元。在业务增长的背后,15年中对产业的整合、体制的革新、结构的优化是保持增量的内生动力。2014年,潍柴搭建起了一个结构更合理、基础更牢固的执行监督平台,并日臻完善董事会的建设。

力量来源于组织——潍柴动力

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潍柴从工厂制到公司制,进而发展到集团化;从单一发动机产品到整车领域,直至占据全产业链优势;从偏居一隅到游走海外,除了创新之外,更多地功劳要归于企业的管理。

体制改革 迈向“精益”

潍柴将2014年确定为“改革年”。制度改革是企业最深层次的变革,能否解放思想、打破体制束缚、永葆组织活力,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命运。为了扭转盈亏,此前潍柴提出了“三三制”改革。所谓“三三制”改革,就是把约三分之一的高速机资产和职工改造为股份制公司,按现代化公司治理结构运作;三分之一的中速机业务留在母公司,寻找时机上市;另外三分之一的零部件专业厂,全部分离改制。“三三制”改革,激活了潍柴的生产要素和内在动力,企业得以轻装上阵,不仅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开创了核心资产、母公司存续资产和改制企业多方共赢发展的局面。

力量来源于组织,如何将独立的个体粘合起来,有效聚集他们的聪明才智,是企业管理学最核心的问题。2014年初,潍柴用制度调动每个员工并使其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即将公司宏观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员工具体的工作指标,从公司高管成员到各级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员工,人人承担战略分解指标。潍柴以全面预算和KPI考核为手段,建立起科学绩效管理体系,实现了职务与薪酬的动态化管理。2014年春节未过,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代表公司与高管团队率先签订个人绩效合约,表明了潍柴领导层的决心和自信。

年度环保家 锦湖日丽

评选理由:近年来,消费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锦湖日丽作为一家改性工程塑料企业,快速适应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要求,推出了塑可净® 产品 。该材料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小于10μgC/g,远低于各大主机厂小于50μgC/g的VOC散发标准。公司的“鼻子团队”则为产品的质量上了另一重保险。

锦湖日丽——紧贴用户需求 创建绿色内饰

2012年以来,国内消费者针对车内异味的投诉案例有明显增加,其中不乏部分豪华品牌,进而也引发了人们对汽车内饰安全的担忧。汽车内饰是车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控制原材料是实现健康车内环境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的汽车质量投诉中,有关汽车内饰问题投诉的案例特别多,包括脱胶、开裂、变色、异响和刺激异味等,尤以刺激性异味投诉案例居多。

锦湖日丽耗费3年的时间,打造出塑可净®环保内饰材料。塑可净®的原材料筛选、制作工艺、质量监控甚至包装都有别于锦湖日丽内部的其他产品,其VOC浓度远小于主机厂定下的VOC散发标准。

为了从量化和感官两方面确保塑可净®产品的可靠性,锦湖日丽一方面采用了高精尖的VOC检测设备,与此同时还成立了“鼻子团队”,该团队已获得长安福特的考核,在国内原材料供应商中尚属首例。据了解,该考核以人体对气味的喜好与厌恶为依据,通过对参与学员在气味强度、气味种类等方面的严格考核,从而辨别车内的空气是否闻起来令人感觉舒适。

锦湖日丽的“鼻子团队”通过福特气味嗅觉检验考核,表明了锦湖日丽作为原材料供应商在低散发塑料方面的专业性,而公司的超低散发塑料——塑可净™在业内也持续保持着领先地位。目前,这款新材料除了在沃尔沃S60L上使用外,还得到了通用、福特、大众等车企的青睐。

年度统筹家 英飞凌

评选理由:为了应对本土汽车厂商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英飞凌汇聚本地强大科研机构和一流科技人才的研发力量,首创了汽车电子生态圈,为本土汽车零部件及整车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该平台促成了多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将其转化为汽车整车厂能安装的产品。

英飞凌——汇聚产学研精英 推动新技术应用

2013年,中国汽车全年产销量双双突破了2000万辆。美国IHS Automotive预计,今后五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将继续稳步增长,有望于2019年突破3000万辆。中国车市的蓬勃发展,势必会拉动国内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增长。

然而,和国际厂商相比,本土整车和零部件厂商技术发展起步时间较晚,技术实力还有待提高,因此,他们必须加快技术研发进步的步伐,才能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目前一些自主零部件企业缺乏研发力量,很难有技术突破;而一些拥有先进技术的研发机构又没有渠道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去。英飞凌意识到了这一点,其在2010年首创了“电子生态圈”,作为业界首个也是唯一一个汽车电子领域系统方案层级的 B2B交流平台,为本土汽车零部件及整车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帮助本土企业找到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促进他们之间的项目合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平台搭建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本土设计产业化,并促成了多项前沿技术研发项目转化为汽车整车厂能安装的产品,帮助许多科研机构获得了知名零部件厂商和车厂的合作邀请,成功地将产品和品牌推向了市场。2014年,电子生态圈新开通了小批量购买渠道,今后,客户可以通过生态圈线上平台轻松购买到英飞凌研发阶段所用的小量样片及开发工具。此举无疑解决了一直困扰企业小批量采购的难题,进一步拉近了英飞凌与客户的距离,加速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年度材料创新者 博戈

评选理由:汽车的抗NVH(噪声、振动、不平顺性)性能和轻量化分别影响着汽车的舒适性和油耗,这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博戈橡胶金属公司针对这两个问题分别推出了底盘抗振动件、橡胶金属部件;以及塑料组件。通过全新的材料帮助用户提升车内舒适性,并帮助主机厂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需求。

博戈——做用户感受得到的创新材料

博戈曾是采埃孚旗下的一个业务部门,2014年,中国南车集团旗下时代新材收购了整个采埃孚博戈橡胶金属业务单元,自此,采埃孚橡胶金属(上海)有限公司改名为博戈橡胶金属(上海)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生产和研发能够降低底盘振动、噪声的橡胶金属材料以及轻量化塑料组件。

橡胶金属就是外部和内部材料是金属材料,把橡胶注入其中,通过硫化工艺将橡胶材料和金属材料黏合到一起,形成的元件就叫橡胶金属件。该材料对于汽车来说非常重要,博戈将其广泛用于汽车底盘及动力总成等位置来吸收汽车在行进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摩擦和噪音。

博戈最新研发的塑料部则可用于变速箱部件、底盘部件的轻量化设计,此外还可用于安全气囊外壳,它的优势在于重量轻、成本低。博戈开发塑料组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代替原本用金属材料制成的功能件,为汽车轻量化做出贡献。

在技术研发方面,博戈在青浦工厂设有一家研发中心。所有橡胶金属产品的本地化开发、设计(CAD仿真等等)、验证工作均在该研发中心进行。两年前开始,塑料组件的研发工作也在该中心内进行,目前这家研发中心已经能够负担起所有的研发工作,无需向德国总部索取任何技术支持。不仅如此,其与德国的研发中心还将互相交流最新的研发成果,更好地促进产品的更新。

年度安全大使——德尔福

评选理由:2014年初的CES展上,德尔福推出了传感器结合雷达的RACam系统,能够实现车辆周围360°无死角检测。随后其又推出了MyFi娱乐安全一体化系统、V2V/V2X技术、同时包括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此外积极将新技术应用于量产车上,致力于达到“零事故、零死亡”愿景。

德尔福——没有最安全 只有更安全

虽然自动驾驶被炒得火热,但仍然离现实比较遥远。我们的焦点应该是它的“前奏”——主动安全技术。此类技术已从最初的ABS、ESP拓展到自适应巡航控制(ACC)、车道偏离预警(LDW)、前向碰撞警告、自动紧急刹车、夜视系统、ADAS影像处理器等,采用雷达、红外线、摄像头、传感器等多种方式来监测和传递车辆周围的道路交通状况。德尔福在2014年CES展上推出了RACam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监控汽车行驶状况。RACam系统不仅可以检测行人而且还可以检测驼鹿、鹿等尺寸大小的动物。此后公司推出的MyFi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它同时也集成了RACam系统。后者将收集到的信息反馈在系统显示屏中。

在能够获取车身周围360°信息的基础上,德尔福还在开发自动变道功能。并计划通过SRR3(今年将量产)短距离雷达以及后方和侧边的76GHz雷达,实现换道合并辅助、车后横穿车辆警告、车辆追尾预警。德尔福认为,当前的主动安全技术已经从单一产品转变为集成化系统,如沃尔沃V40的碰撞减轻系统(CRM),该系统集成了全速段自适应式巡航控制、含行人及车辆全自动制动功能的车前碰撞警报、碰撞前感应检测、离开车道警)、自动前大灯控制及交通灯识别在内的多种安全功能。除了平时驾车之外,德尔福的全景智能泊车系统能够帮助司机在泊车时提供车身周围的清晰画面,协助泊车操作,让泊车变得更安全、更简单、更直观。

目前,德尔福的主动安全技术在长城、长安、广汽、沃尔沃、福特、现代等车企的车型中均有应用。德尔福一直致力于打造“车身360°的安全屏障”,通过对安全技术的不懈追求,助力社会实现“零事故、零伤亡”的愿景。

年度全能王者——博世

评选理由: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配件供应商,博世当之无愧可被誉为“十项全能”选手。2014年,这位全能选手依旧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领导者的风范,除了继续深耕在智能互联、柴油减排技术等多领域的全面多栖发展外,博世还宣布将推出“博世车联”维修加盟业务,正式进入售后服务行业。

博世——多地开花 全能悍将

2004年8月8号,由博世集团与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合资的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至今十余载已然过去,可以说博世在清洁柴油技术领域已经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如今,节能减排利刃正当头,而博世凭借在这一领域的不断积累,又于2014年10月在青岛投产了其第二家博世汽车柴油系统有限公司。据悉,两家公司将进一步完善博世在柴油减排领域的本地化产业链,帮助国内车辆实现更优秀的油耗与排放表现。

另外值得关注的还有博世在智能化领域的突出表现。2014年,车载智能浪潮席卷而来,而博世则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与领航者。据悉,世界最早的汽车导航就是由博世开发的,而博世汽车多媒体事业拓展迄今已20余年,其进入中国也有近十年历史。2014年,为了更快融合这一新兴市场,博世特将汽车多媒体事业部的业务普及提上日程。据了解,博世多媒体事业部将一改原先“高大上”的产品理念,将全方位全系列地来服务于各汽车厂,而mySPIN智能手机互联解决方案等产品的推出也为其在这一市场“打拼”打下了坚固的基石。

除了在传统几大领域的全面持续发展外,14年博世还宣布将正式在华启动博世汽车专业维修特许加盟业务——博世车联。凭借其在汽车技术领域拥有128年的专业积累,博世致力于打造集“配件 诊断 服务”于一体的汽车售后市场整体解决方案,为汽车用户提供统一的高标准汽车服务。其实自2001年起,博世就已经开始为中国汽车用户提供涵盖检测与保养、常规机修、轮胎与悬架维修及发动机管理等全方位汽车维修和保养服务,而此次博世车联的推出也将助其在汽车服务领域有全新的突破。

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龙头,博世一向都颇为勤奋努力,而整个2014年,博世的多栖发展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一个作为行业标杆企业的魅力所在。

年度最强“动力”企业 霍尼韦尔

评选理由:随着汽车工业节能减排的压力袭来,小排量发动机逐渐流行起来。为了兼顾减排与动力性能,涡轮增压技术正在“大行其道”。作为这一领域的领先者,霍尼韦尔2014年在武汉新建了涡轮增压器工厂,并已有二期扩张计划。霍尼韦尔还将通过多元化技术融合,短期内推出15种新品,进一步提升汽车“动力”。

霍尼韦尔——经典传承 动力十足

1994年,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部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工厂。据了解,霍尼韦尔到目前为止已生产累计超过800万台涡轮增压器,服务包括中重型卡车、非道路设备、轻型商用车和乘用车在内的全类型客户。而根据霍尼韦尔对中国市场的预测,2019年,中国市场的涡轮增压器销量将比目前翻番,达到1300万台。“T字头”在新车市场的占有率将从2014年的23%增至2019年的41%。

因此,为了进一步满足中国市场需求,也为了响应我国节能减排的号召,2014年霍尼韦尔选择将这份“动力”传承下去。2014年9月3日,霍尼韦尔的增压器新工厂在武汉正式开业。作为霍尼韦尔涡轮增压技术部战略组成的一部分,武汉新工厂将使霍尼韦尔在中国的涡轮增压器产能提升三倍,以满足中国汽车市场迅速增长的涡轮增压需求。

据悉,2007年起,霍尼韦尔就已经开始与奇瑞、上汽荣威、华晨等国内自主品牌进行汽油涡轮增压产品的研发合作。两年前,霍尼韦尔开始加大力度,为中国市场开发和生产乘用车涡轮增压器。到2014年,霍尼韦尔在中国市场上推出的新产品已经占到其全球新品的四分之一。而在2015年,霍尼韦尔将在中国推出15个汽油机涡轮增压新品,而新品中80%的新品用于1.5L以下排量发动机。

今年,我国将面临百公里平均油耗6.9L和柴油发动机全面执行国四标准的挑战,然涡轮增压技术不仅可以帮助车企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还能大幅提升动力性能。因此可以预见,霍尼韦尔此次对中国市场的“投注”必将助推其在中国涡轮增压市场的腾飞。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5/01/13033841384160323263909.shtml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