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未来车生活的畅想和追求,“无人驾驶”概念在汽车行业已然绽放,不少车企及零部件供应商开始抛出各类观点和方案。但就目前来说,车主双手完全撤离方向盘还为时尚早,需要一个过渡期。于是,近期有这样一个声音:由专业人员驾驶的头车带领,通过“链环”作用带动后面的车,整个队列更像是火车在行进。
此声音由沃尔沃汽车集团负责研发的高级副总裁彼得·默滕斯(PETER MERTENS)在演讲中提出。
“自动驾驶”并非无人操控
彼得·默滕斯表示,自动化的关键和安全的更高标准实际上是增加车辆的横向运动,也就是通过控制方向盘,确保车子能够做出反应,并转换车道,以防撞到路障或脱离轨道行驶。但自动驾驶并非是车主完全不管车子, 至少在未来10到15年的时间内,驾驶员仍然需要关心驾驶,而且能够在需要的时候介入并接管车辆。人的大脑和系统最大的区别是,他可以快速理解周围发生的动态并及时作出反应。而系统只能在原有的设定境况下作出反应,交通路况纷繁复杂,对从未发生的事情,系统在调控时还存在不足。因此沃尔沃花了很多的精力去研究驾驶者行为,希望把人的反映和系统的反映能进行有效的结合。
过去三年内,沃尔沃进行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通过队列行驶的方式,前面的引导车由一些经过训练的专业驾驶员驾驶,后面的车自动跟随,驾驶者可随时离开车队,也可以随时回归。 研究证明此技术可行性较高,并且会成为迈向自动化驾驶的中间步骤。
彼得·默滕斯称此技术将在未来10年或者15年内得以实现,两年后,沃尔沃将会有100辆受训练的普通驾驶者驾驶这样的车行驶在瑞典哥德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自动化驾驶车队,目前此已经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发展智能技术不是全部
每个未来概念的抛出,如新能源,不少车企仅仅作为技术炫秀的噱头,真正要做到实际应用的少之又少。自动驾驶与安全息息相关,同时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它的真正优势是能切实地保护乘员,挽救生命,更好的使用基础设施,耗油更少以及更环保。彼得·默滕斯在演讲中多次重申,沃尔沃的技术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它的社会价值,如安全、环保、实用等。对此,他举出多类案例。
安全:避免事故的发生 而不是避免伤亡率
彼得·默滕斯在会后接受采访时表示,沃尔沃在安全上有个“胆大”的目标,即:2020年实现零伤亡的愿景,希望届时确保驾驶新型沃尔沃车辆的用户都不会在汽车事故中严重受伤或死亡。这需要技术帮助实现,尤其是智能辅助技术。
2006年,沃尔沃全球首家在所有汽车内配备自动刹车辅助技术。该技术可以帮助车主进行刹车制动,同时避免自动刹车带来的压力。它不仅会发出预警,还会进行自动刹车。事实证明,此技术降低了30%的偶然事故发生率。
通过在安全上的不懈努力,和竞争对手相比,沃尔沃车辆的伤亡率要少20%。
环保:实施环境友好战略
提到环保,往往会谈及驱动系统等。在沃尔沃,经常会说到电气化、电气化和驱动系统的结合,以及传统的驱动系统。如果把这些都协调在一起并进行智能匹配,便可以把它们发挥到最大功效。沃尔沃和竞争对手不同的是,所有沃尔沃的车辆都为电气化做好准备,驾驶者可以把电池放入架构,或简单地放入一个电机。全新XC90可以配置柴油或汽油内燃机,同样也可以配置一个混合内燃机,人们无需为此选择特殊车型。
此外,沃尔沃全系车型,都可以对内部构造,颜色,高速变速器等进行选择。比如沃尔沃两年前发布的V60 Plug-in Hybrid,其燃油消耗量为1.9升,驾驶起来非常疯狂。有很多消费者希望能拥有V8动力, 沃尔沃把发动机和具有V8引擎扭矩力水平和功率的电动机后轴结合在一起。而那些有很大共性的柴油和汽油发动机,通过同样的工厂,同样生产线,直接变为三缸发动机,并可兼容电气化。
便捷化
在未来自动驾驶实现过程中,会涉及诸多的触摸按钮,对于车主来说,记忆起来非常麻烦。彼得·默滕斯表示,从车主角度考虑,按纽越少越有利于驾驶者的操控。而在全新XC90上对此进行了简化,此车型中控部分是一个很大的接触屏,在上面人们能够使用车辆的所有的功能。人们只需要几个经常使用的按钮,以通过触摸屏把不常用的功能放在菜单栏下层。
演讲最后,彼得·默滕斯说,“虽然沃尔沃是一家瑞典公司,但它由一名中国所有者拥有,作为第二故乡,沃尔沃希望把更好的技术带到中国,包括以人为尊的自动驾驶技术。梦的实现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们会采用更现实的手段,去助推它的发展。
(文章来源:盖世汽车网)
*版权声明:本文为盖世汽车原创文章,如欲转载请遵守 转载说明 相关规定。违反转载说明者,盖世汽车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s://auto.gasgoo.com/News/2014/06/26065330533060302439895.s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联系邮箱:info@gasgoo.com
求职应聘:021-39197800-8035
简历投递:zhaopin@gasgoo.com
客服微信:gasgoo12 (豆豆)
新闻热线:021-39586122
商务合作:021-39586681
市场合作:021-39197800-8032
研究院项目咨询:021-39197921